<p>这座墓茔里,安放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走近它,就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p> <p>墓茔前,一棵苍松挺立,傲然云天,不知是天设?还是地造?见证一切的老松树像一柱旗杆,在这被称做“插旗山”的地方,托举起一面不朽的文化旗帜,向世人讲述着遵义、遵义浙大和墓主人的动人故事。</p> <p>墓主人系广东人氏,八十年前他来到遵义,执教于从西子湖畔杭州迁来的浙江大学,两年后便孑然归去!五年之后,浙大回迁。遵义是浙大的第二故乡,是注定要创造辉煌历史的名城。墓主人荫麟君魂留于此,莫不是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遵义浙大守家护院!</p> <p>以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博士率领的浙江大学,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同样经历了两万五千余里来到遵义,人们亲切地称做“文军西征”。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在遵义一方被誉为“转折之城”的文武之地,创造了浙大科学与文化的奇迹。</p> <p>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先后两次来遵讲学,他亲闻目睹了浙大在遵义办学的丰硕成果,感动由衷而发:遵义浙大东方的剑桥!</p> <p>2020年11月23日晨,小雨、凉寒。为心中那份惦念,独自驱驾去张荫麟墓茔拜谒。据永颐老师告予大概地址,前寻无果,又往。经四处打听终蒙其面。</p><p><br></p> <p>荫麟君墓茔位于遵义市老城南门外插旗山天主堂墓地。在一片小树林旁的土垄上,这位文化巨星已安然熟睡七十八年,与新迁于此的南泉寺近邻。听俩村民大姐说,当年红军来到遵义,部份红军住在南泉寺,得到慈悲为怀的僧人们殷殷照护。浙大校长竺可桢也曾在南泉寺留下珍贵照片。</p> <p>俩村民大姐(78岁的吕福珍和68岁的杨胜先)告诉我,多年来,热心的李永颐和杨敏志二位老师一直都在寻找张荫麟墓地。三年前,正在地里劳作的吕福珍告诉现场寻墓的杨敏志说:你们找碑,这里有一块。于是奇迹出现,经科学考证,最后确定张荫麟墓地就在这里。</p> <p>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遵义,为避战火的浙大提供了教书育人的安全环境,却不能治癒荫麟先生落下的慢性肾炎,眼睁睁看着一颗文化巨星的陨落,实乃悲夫痛矣!</p> <p>有诗叹曰:</p><p><br></p><p>文曲巨星张荫麟,</p><p>陨落天外砸碎心。</p><p>泪涌播川万民哭,</p><p>煌煌史纲铸魂灵。</p> <p>一部史书传不朽</p><p>一抔黄土掩风流</p><p>一所名校立世间</p><p>一座城池万古悠</p> <p>张荫麟,号素痴,生于1905年1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史著代表作《中国史纲》,被哲学史家贺麟先生称之为“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p> <p>荫麟君在清华求学7年,后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先后执教清华、北大、浙大、西南联大。1940年7月来到遵义,继续在西迁遵义的浙大任教。1942年10月24日因病在遵义去逝,年仅37岁。荫麟君虽英年早逝,学界人物无一例外称他是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清华文学院四才子”。</p> <p>2020年10月24日,贵州.遵义文史界人士与浙江大学派往代表在插旗山,为荒草野蔓中孑然守望了整整78年的荫麟君,举行了庄重而稍感凄惋的重新安葬仪式。</p> <p>寻墓人李永颐大姐年近九旬,是遵义文化世家之后,荫麟先生当年就是住在她家宅院——“石家堡”的浙大教授之一。面对此情此景,那过往的一幕幕历历在目,老人感慨良多,泪目湿襟!</p> <p>李永颐、杨敏志二老的寻墓善举,赢得了“浙大人”以及社会的广泛尊重。</p> <p><br></p><p>形骸有尽,精神不灭。遵义浙大的办学故事将世代传扬、不绝于耳。</p><p><br></p> <p>文化不朽!肉体终将消亡。</p><p>荫麟君逝去,文化兮归来!</p><p>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一代代浙大人,会永远记住遵义,记住遵义浙大的光荣历史,记住一抔黄土掩风流的荫麟君!</p> <p>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先生,经常陪同杭州浙大贵宾游历当年遵义浙大的文化旧址、遗迹芳踪。</p> <p>嗟乎!</p><p>遵义,一方神奇而壮丽的土地,您到底有多少神秘与未知?您与浙江大学到底有多么深厚的千千情缘?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著名声乐家应尚能作曲的浙大校歌,当年就是由竺可桢校长在遵义经几度徘徊数次斟酌,最终在遵义浙大敲定和唱响的。浙大校歌歌词以文言写就,哲理深邃、文情并茂,加之旋律悠扬温婉,一举荣膺十大高校校歌榜首。</p> <p>梦迴荫麟君墓园,那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在小径所往处,曾经的师友同道、故识新交都来陪伴和看望荫麟先生。梁启超、竺可桢、钱钟书、吴晗、张其昀、贺麟、夏鼐等,如浩瀚繁星齐聚于斯,谈笑风生、述今论古,好一幅美善惬意的图景!!</p><p> 果尔如是,善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