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脚车

傅文彬

<p>  伯父一直是我们一小队的老八脚,直至六十七岁去世那年还一直担任此职务,一生中替我们小队逝去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八脚,最终还是被八脚完成了庄重的入土仪式。也许这就是生生不息,生死交替的最好诠释吧!伯父健在时,大凡出力气的事,我都落了个清闲,然而转眼间伯父离世18年了,直到三年前小队里做八脚的实在差人,我才重新接过了伯父曾经的担子。起初作配角,出苕力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深入,愈发体会以前的安逸,包括所谓的岁月静好,必定是有一部份默默付出的人,必定是有一部分人任劳任怨——八脚就是这种天生的劳苦者。</p><p> 我们本地有句俗语:“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但对八脚而言似乎大同小异;一般八脚以小队或自然湾为单位,几乎不掺杂外人。至于打井,上财,穿衣,出殡时的规矩与禁忌更多不胜数 ,其间犯忌者,往往给死者家庭,家属,和八脚本人带来霉运,甚至出现家破人亡的事例都多不胜数,而且极为灵验,所以老八脚总告诫我们什么时间段,什么地点,不能瞎问的不能问,不能瞎说的时候不能瞎说,该做到位的时候必须到位。我们初学者更是诚惶诚恐,小心应对。至于八脚出殡悬天教的事例太多,牵涉到迷信的说语和兆头,不在今天的文本叙述范围,以后的篇幅中再另提了。</p><p> 近年来青壮劳力多数外出谋生,在家几乎是老弱妇孺,做八脚的更是青黄不接,以我们队为例接近七十的八脚占了一大半,遇上出殡远的相当吃力。而有些湾子大的干脆将八脚拼到十六人,这无形给事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鉴于种种原因,结合我们村地势平缓的优势,老八脚叮嘱我想想法子,做到既省人工,省力气,省事主麻烦和经济,又不失老传统肃穆的东西出来。我一口应允,但没设计好,也不敢贸然行动,毕竟这不是儿戏,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金钱实小,失节事大。我们做八脚的也担当不起。</p> <p>送逝者上坟山的亲友作最后的告别都回去了,剩下的活由八脚来完成了。</p> <p>八脚的来个PS。</p> <p>抬棺的主寿杠。</p> <p>寿杠有点压肩。</p> <p>特地买的小型电焊机</p> <p>利用夜晚干活。</p> <p>准备改装。</p> <p>量实物尺寸。</p> <p>模拟实验。</p> <p>回村里征求老八脚的意见。</p> <p>各抒已见</p> <p>集思广益。</p> <p>负载666斤实验。</p> <p>初步通过评审。</p> <p>  当了几年八脚,只有身临其中才知道我们一队的八脚是最好的八脚,经管年事已高但依然恪尽职守,关键时候还是老的厉害,阅历丰富,做事细致,这一批看着我们穿开裆裤长大的长者们用他们的宽容,淳朴时时教育感化着我们的接棒者。我们队的八脚,永远保持一桌人的人数,即便在当下出现十六个人的歪风时,我们依然保留好的传统,不跟风,不攀比。从进门到出馆的整个过程,从不向东家,包括出嫁的姑娘开口要一分钱的东西,我们按规矩行事,丰俭由人,秉承着逝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至高原则。究其原因不在乎有三;首先是相邻关系,中国几千年睦邻相处在处理大事时得到了空前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最终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其次就是像我们这批中年人都即将面临父辈们去世的事实,必须带好这社会风气的头。其此就是老八脚本人——打铁需要本身硬,长期以来他们受我们晚辈所尊重,都年事已高,看惯了所谓的世态炎凉,人生无常,今天抬别人,说不定明天就会被被人抬。当然不去索要东西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对家属的一种安慰。总之作为我们一队的八脚,在出好力,做好表率的同时,有那么一份荣誉感,使命感。</p> <p>  心动不如行动,和同是八脚的五能哥忙碌了二天,经过反复论证,结合以往的八脚经验 终于将样车送我们老八脚的面前,立马引来众人围观,我们就各种提问作出了解答,至于这八脚车到底实不实用,或许实战才知晓。正如老话;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我们期待着好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