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忆扬州

芊尘

<p>楼下红杏李如火如荼地开着花,深深浅浅的粉白,笼着暗哑的棕褐,似一个个沉寂的梦,酣睡在街道一隅。视线凝固处,思维停滞时,白墙红瓦,流转的空气,演绎着方言编织的家长里短,人世烟火。</p><p>此刻,三月的春风轻拂脸颊,似有似无的花香撩拨心神,倏忽却只想着逃离。我想出去走走,一种对去过的地方的想念开始出现,我体验着想念的痛苦与乐趣,在抵达之前,它们成为了真实的一部分。即使无止休地进行深度催眠,即使坚定地不间断地痛斥这种行为,却丝毫遏止不住拔足而逃的欲念。至于逃往何处?不假思索,我想该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吧。</p> <p>我没想到那个承受了十日屠城的血雨腥风,孕育了无数倾倒众生的美女,承载了繁多的名人轶事,在我有意识的生命里仰望了三十余年的扬州,离我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友人曾说过家中的一位亲戚,经常清晨驱车至扬州吃早餐,然后再驱车返回。初初听闻,有些愕然,更多的还是艳羡。我一直很敬仰有这样的仪式感的人,他们天生具有原初的感知幸福的能力,纵然是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奢侈和浪费,其实也不失为真正意义上的对我们短暂生命历程的一种尊重。</p><p><br></p><p>写到这里,时针指向晚间七点。倏忽想起,十月份的那个晚间七点,我们正流连在扬州最负盛名的东关街上。夜风也是如此微凉。</p><p><br></p><p>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京杭大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一千多米。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据说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描写的场景,便是唐代的东关街。</p> <p>微凉的夜风从潺流了两千多年的古运河吹来,裹挟着隋唐的烟云,明清的雾霭,还有纵横千年的市井风月。繁华落尽,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东关古渡,倨傲着,孤独着,枕水听雨,惯看残月晓风。这座城市给了扬州人生存基座,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别的城市无法给予的文化基座。走在东关街上,那矗立街旁的青砖瓦房竟像一部厚重的居民文化史。琳琅满目的店铺,千奇百巧的庭院,镂月裁云的亭榭,叹为观止的假山,曲折蜿蜒的流水,以及点缀其间的古木、修竹、奇花,将人居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小巷不多不长,却有一百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虽没能一一观瞻,哪怕只是驻足,已是感恩不已。</p><p><br></p><p><br></p><p><br></p><p><br></p> <p>慕名而去扬州的人,多半是为了瘦西湖。一直喜欢黄慎写的一首诗:“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如果把扬州看成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因为瘦西湖的存在,无疑和这首诗所展现的意境一样,扬州城依旧可爱和美好。</p><p><br></p><p>瘦西湖的美,美在婉约,美在娇嫩。水面不宽,稍显曲狭。亭台林立,波光潋滟,夹岸柳丝低垂,轻拂微波里一个个仍在酣眠的梦,倒影着所有之前和现在的淳朴和美丽。飘着蒙蒙细雨的日子,来到了瘦西湖,能沐着细雨,静观雨丝纷飞,万物墨敛,我很幸运。</p><p><br></p><p>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阴天里,即便淫雨霏霏,大多数人还是不撑伞的,料想应该是每个人都愿亲近瘦西湖,体会无边的夺魂摄魄的美丽。汉白玉的二十四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展示着古朴的阳刚。登临五亭桥,在天青色的烟雨中,见天空始而墨灰,复丹青,继幽蓝,终而青白。顷刻,天明云起,烟雨渐开,青荷微摇,内心便会充满说不清的柔软思绪。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所积累的疲累,都会被这里的湖水消解;在都市人群里周旋而来的倦怠,都会被这里的绿柳安抚。 </p> <p>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生命里,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选择,但仍可以给自己选择一些美好和快乐的记忆。扬州,就是一个可以带给你这样记忆的地方。</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