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看过一篇文章,他说有一种尺子藏在人心底,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窥探着别人,定义着别人过得好不好,衡量着别人活的是否正确,我们总免不了偏见与傲慢,总喜欢用自己心里的尺子去衡量别人,这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无论人生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着你,阶上有人在俯视着你,你抬头是自卑,低头是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看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人生是一个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重要的过程,20岁的我们顾虑别人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我们总是在拥有越多的时候,期望的更多,你越去求,也就会越患得患失,所以亲疏随缘尽力就好。 </p><p><br></p> <p> 与人相处最怕深交后的陌生,认真后的失望,信任后的利用,热情后的冷漠,因为我们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你知道比起这些让你束手无策的人际关系,可能更让你不知所措的是如何与真实的自己相处,你会分不清别人口中到底是玩笑还是嘲笑,因为白天同事的无心之语,让自己夜晚辗转反侧,你会疑惑为什么到了而立之年,还是主宰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区分不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为什么明知道身边的亲人干涉了那么多,在提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反而觉得愧疚,害怕甚至自责了呢?你是不是时常觉得失衡?亲人一面暗示着你“干嘛嘛不行,花钱第一名” ,一边又鼓励着你要树立自信。如果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人被我说中一二,你现在一定觉得委屈吧?你要觉得你其实从未和真实自己相处过,貌似你的决定都和原生家人的情绪纠缠在了一起,就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与缺陷》中说的“你的感受、行为、决定、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你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只是你的家庭体系的附属品”如果这样的附属感,已经让你意识到了是个死循环了,那么就先从想要修补缺陷的勇气和力量开始吧,希望我们可以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