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江米人

学海无涯

<p>菏泽学习平台</p><p><br></p><p>江米人是用三合面捏制而成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常用于祭祀、观赏和娱乐。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山东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p> <p><br></p><p> 据老艺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频生,人们会举行祭天敬祖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杀猪、牛、羊等祭天,后来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牛、羊等家畜作供品。另外,还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样式的蒸馍,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修饰,曹县江米人即由此而来。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米人逐渐退下神坛,变成一种日常可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传承有序、流传广泛的民间手艺。现在艺人们捏制的江米人,多是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初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p><p><br></p> <p><br></p><p> 江米人是面人的一种,只是制作材料和方法不同而已。</p><p><br></p><p> 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的桃源花供祭祀中,祭祀花供分为6座,其中第3座就是用江米面捏制的人物,有“八仙过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秦香莲抱琵琶”“穆桂英挂帅”“岳飞抗金”“花术兰代父从军”等,还有老态龙钟的仙翁、威风凛凛的神将,神采非凡、仿若真人。江米人作为花供祭祀的重要供品,承载着民间信仰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当地风俗信仰的体现。</p><p> 除用于祭祀供奉,江米人平时还是一种具有娱玩功能的民间玩具,深受儿童的喜爱。时至今日,在鲁西南还能看到做江米人的艺人走街串巷,他们边做边卖,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江米人吸引着众多老人、小孩和年轻人的目光。</p><p> 江米人是曹县民间艺人的一种重要谋生手段。旧时,江米人艺人三五人一班,徒弟一般十几岁就随师父走街串巷,每人一副“挑子”,挑着扁担“走江湖”。挑担做生意,本钱少,利润大,能养人。俗语说“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肩上放着扁担货,走遍九州不挨饿”,都说明江米人给曹县人带来的益处。然而,这种谋生方式艰苦非凡,艺人们九州四海,居无定所,风雨漂泊,恨岁月磋磨。旧时流传着一首民谣:“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大雪下关东,六月下西口,走遍天下路,何处是家乡?”一语 道破个中艰辛苦楚,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江米人流传区域非常广。艺人们在挑子的一头挑着锅碗瓢盆、铺盖等日常生活用品,另一头挑着马扎和木制工具箱,箱内放有竹签、拔子、剪子、梳子等制作工具和预先备好的面粉、面团。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停上几天,当街摆摊卖艺,走一路卖一路,赚钱糊口养家。</p> <p><br></p><p> 新中国成立后,曹县江米人有了新的发展,捏江米人成为当地艺人的一项重要的副业。艺人们在春节或者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一批手艺较高的老艺人声名远扬,他们制作的江米人曾作为高档工艺美术品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使这一出自乡野村夫之手的江米人登上了大雅之堂,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曹县许多乡镇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艺人,他们挑着担子成群结队地外出,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多时有上千人几百副担子的规模。这些民间艺人走出村庄,进入城市,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留下了江米人的美好记忆。</p><p><br></p><p> 江米人的制作是以江米面、大米面和小麦粉为主料,加防腐剂和水调合蒸成熟面团后,掺入颜料,制作成红、黄、蓝、绿、黑等各种料面,利用刀子、剪子、梳子、拔子等工具,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形象,捏成的人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p><p><br></p><p> 江米人传人王锡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