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第二步支架”主要是帮助教师有意识地用专业眼光来分析儿童行为,懂得对生活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改造,找准定位,有所作为或有所不为。我们通过经验分享、问题共策的方式,在觉察中突破、成长。</p> 研读经典 思维碰撞 <p> 提升儿童与解读儿童的能力,我园充分利用《明师课堂》、《亿童网校》这些幼教专业平台,还一起共读了《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等,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反思到再实践的过程把所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p> <p> 我们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幼师工作中琐碎事情多,真正沉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较少;研读组部分老师的反思较为浅表,不能为后续班级实际工作做相应的改变;老师们反思很到位,但落实到工作中会有反思与行动脱节的现象,知行不能合一。</p> <p> 切实反思,及时行动。对照书中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进行班级区域、材料等方面的调整,数学核心经验在我们幼儿园每一个班级都有体现,比如签到、喝水、光盘行动等,通过互相观摩欠缺的班级再进行反思、调整、行动,园长室走班跟踪具体改变轨迹,这一个行动轨迹促使每个班各个区域及材料投放等都有了新的呈现,孩子们也能每天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真正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p> 丰富资源 积累经验 <p> 我园围绕“十三五”课题《农村幼儿园游戏资源库建设与实施》充分挖掘幼儿园内和幼儿园周边的自然、人文、社区资源,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多个班本课程及园本课程,其中《黑色精灵》、《黑黑的东西》、《牙牙乐》等多篇课程叙事获得县一等奖。我们结合季节特征,及时收集各种农作物、自然物、种子等,将它们投入到班级游戏之中。孩子们可自主进行选择,让游戏更具有创造性。</p> <p> 我们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园树木品种繁多,老师们围绕大树开展的课程也不少,但针对某一品种的树进行深度研究的不多,挖掘得不够深,浮于表面。因观察儿童、解读儿童,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需要沉下心来,部分教师可能简单地将观察记录的撰写想象成完成笔头工作,而导致质量不高,新入职教师面对观察记录无从下手等等。</p> <p> 为此,我园教师积极研读《观察儿童》认真学习为何要观察、怎样观察、观察的几种方法、了解走进孩子与走近孩子的区别等。园长认真批阅每篇观察记录,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在工作群推荐优秀观察记录,并及时进班检查支持策略。近年来,老师们的观察意识增强、观察水平逐渐提高,在一次次的观察中不断提供支持,丰富材料、增创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向更高的游戏水平发展。</p> 探究集体 发现契机 <p> 随着园本教研的不断深入学习,我园老师们对集体教学这一传统教学形式的认知有了观念上新的变革。由原有的关注重点老师“教”变为关注孩子“学”,以孩子的兴趣、关注点、原有生活经验等为教学内容来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现阶段我园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由幼儿自主生成的班本课程;另一种依托参考教材,提前投放主题活动中相关的材料、创设游戏场……</p><p><br></p> <p> 我们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有幼儿和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家长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家长缺席了;课程审议、集体教学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园领导、年级组长非常具有话语权,教师被动接受现场“权威”观点,使得研讨中一线教师话语权削弱了。</p> <p> 因此,我们有了以下的行动。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兴趣点,从发现的兴趣点入手展开的适合我园孩子实际需要的蓝本课程。以上课程进行前均通过班级、年级、园级课程审议,集体教学活动在年级组内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通过微型课的形式展示并研讨落实。活动结束后,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用思维导图在主题墙或区域墙进行多元呈现。</p> 考虑年龄 引导自主 <p> 我们从自主入园、自主点心、自主用餐等环节,让幼儿进行各类数学知识的掌握、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提升、健康小知识的了解、规则意识的加强、自我服务的提高。</p> <p> 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各班在自主签到、自主饮水等方面仅局限于任务式,虽然已经形成了习惯,但各个年龄段的适时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班级审议、年级审议、园级审议。由于部分班级有新教师融入,她们对于自主签到还是一知半解,需要年级组进行讲解自主签到的适宜地点、程序、引导。</p> <p> 对此,我们利用各个层次的审议,让新教师明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生活的内容融入幼儿一日课程。对自主签到墙进行了升级,并将生活中的发现融入课程,进行阶段性研究,用微课程进行展示孩子的学习过程。</p><p><br></p><p><br></p><p><br></p> 家园合作 幼小衔接 <p> 开展家园合作、幼小合作,引导家长和小学教师掌握科学育儿的观念。选择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主题,形成家园合作或幼小合作方案,帮助家长或小学教师观察儿童在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品质以及语言、计算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引导家长或小学教师参与、支持儿童的游戏化学习过程,了解儿童学习的过程、特点和成效。</p> <p> 我们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因为疫情的影响,本学年度家长每天只能在大门口错峰接送孩子。有许多交流全部是在微信群上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能满足于家园共育,只能作为交流的一种形式之一。尤其在农村,由隔代教育的家庭居多,老人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言,只能是纸上谈兵。小学里的老师对课程游戏化不是很接受,对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有脱节行为,阻碍了幼小衔接的有效发展。</p> <p> 对此,为了让家长重视重视幼小衔接的环节,科学合理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入小学的准备,幼儿园采取邀请小学低年级老师到园听课、上课,了解幼儿园孩子的上课模式、游戏活动。并对照《指南》逐一落实目标,让大班孩子在阅读、数学等方面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活动进行全面评价。我们还通过家长会的召开,邀请了大一班一名小朋友的妈妈分享她陪伴孩子阅读的心得。听了这位宝妈的分享,让家长们意识到阅读与不阅读的小朋友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在会后纷纷向这位妈妈探讨关于阅读的经验。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将每周的周计划分享到群里,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并且根据主题内容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收集、制作,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当中。</p> <p> 基于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11月10日我园特地邀请了实验幼儿园教育共同体专家团队莅临我园对第二部支架进行现场指导。本次活动由石玲玲园长带队,各共同体单位园长参加了活动。叶爱云园长全场陪同。</p><p> </p> <p> 叶园长向石园长和各位专家介绍了幼儿园围绕支架所做的户外环境的改变,室内区域的调整和投放,处处彰显出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石园长对靖海幼儿园新开发的沙池、建设中的戏水池、户外大树资源的巧利用、教室后院的布置提出了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肯定了靖幼全体教职工的敬业精神。最后,大家齐聚一楼会议室,就第二部支架实施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指导。在她的高位解读下,同行的园长们均对下一步支架的实施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p><p><br></p><p><br></p> <p> 在接受指导后,叶园长立即组织大家开会讨论,将石园长和专家组的意见进行现场解析,结合本园本班实际,将午睡室的床铺重新摆放,方便保育老师的工作,减少教师配合保育工作的时间。并将区域之间的隔离相对留空,方便孩子取放材料走动。</p> <p> 丹桂飘香秋风起,乘风破浪今启航。我们坚信在实验幼儿园共同体的指导下,在践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甘之如饴,我们将谨记初心,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努力的姿态,学、思、行结合,期待生长的更智慧、更专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