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古镇---晋祠一日游

成人之美手留余香

<p>2020.11.13,跟随骄梅健步队的队友,到太原的“青龙古镇”“晋阳湖”“晋祠”游玩。</p><p>骄梅健步队的友友不仅健步走的好,组织纪律性强 而且每个队友开朗活泼大方,热情好客,人才济济,随便谁站起来都能高歌一曲而且是专业级别的。张队和史教导员领队有方,队友的关系非常友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坐车时不晕车的自动坐后面,前两排留个晕车的友友,我因为晕车,受到了关爱,坐到最前面,而且不时的有友友给好吃吃,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p><p><br></p> <p>第一站青龙古镇</p><p>青龙古镇文化源远,青龙古镇原名菁蒿嘴,(一种中药材---蒿子,因四季常青,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出生于乾隆八年),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 “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满汉一家,从此菁蒿嘴便更名为青龙镇。王家成为当地官宦云集(三——五品官员多达130多位)商铺遍布全国各地的官商富贾, 发迹后的王家便在家乡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成为历史上北方的闻名重镇。</p> <p>第二站晋阳湖,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端金胜镇内,是中国建国初期人工开挖的一电厂蓄水池,该湖水域面积5.1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00万立方米,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全年水产量236吨。</p><p>名称由来:据说是大禹治水想把这里开发出来,让人们在这块沃土上生存,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将水退掉,为此苦思冥想,食不下咽。一天晚上雨暴风狂,晋阳湖上波涛汹涌,却有一只小船在风浪中随波起伏,禹将大船靠近,原来是一老妇人在打(“捉”之意)鱼。禹请妇人上大船躲避风浪,并且非常恭敬地递上一杯酒。老妇人一语不发,伸出手指将酒杯弹了个豁口,酒流了个净光,老妇人也不见了。禹很是惊疑,随即恍然醒悟。他经过勘察,在今灵石县一带开山凿口,让水归河槽,才形成今天的太原盆地。于是就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么一句古语</p> <p>晋阳湖前,摆拍美姿</p> <p>飞向太空,青春不老</p> <p>第三站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p><p>晋祠的精华:</p><p>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p><p>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p><p>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p><p><br></p> <p>圣母泉水洗手,圣母泉水洗洗手万事不用愁,摸摸圣贤头,万事会有好兆头。</p> <p>圣母泉洗手摸圣贤头后,高兴而归</p> <p>本来亲爱的导游燕子想带我们上网红高架桥,想让我们体验一下惊险的刺激,可惜路管人员不让大巴通行。</p><p>我们只好带着遗憾离开</p> <p>回家的路上路过平遥云青牛肉厂,买了半斤牛肉,回家,回家路上又是欢歌笑语,其乐融融。</p> <p>有幸结识骄梅健步队的人,有和他们相约一起出游,真的很高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