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主要节点述要

张润生

淮土凤山红军街(红军长征出发地遗址)图片<div><br></div> 湘江战役纪念馆照片<div><br><div> 由于中共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至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等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域。此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军5个军团和军委纵队8.6万余人,从福建的宁化、长汀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西突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div><br> 宁化:中央红军长征初始出发地<br><br> 从宁化出发的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百分之十六强。1934年10月7日,驻守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奉命前往长汀、瑞金出发长征;驻守淮土凤凰山、方田、隘门、淮阳的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的1个团、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等主力红军分别于10日前后经凤凰山向江西于都方向集结。宁化有137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编入主力红军的数千人参加长征。<br><br>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br><br>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方面军及军委纵队开始长征。除红九军团外,一、三、五、八四个军团及军委纵队均向于都方向集结,并于16日至19日先后渡过于都河,从此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br><br> 粤赣、湘赣边:中央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br><br> 由于中央中央、中革军委事先同粤系陈济棠达成相互借道的协议。红军于1934年10月21日至25日从江西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11月5日至8日分三路纵队,由湖南的汝城和广东的城口之间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3日至15日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从宁化出发长征的红3军团第4师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师长洪超不幸中弹牺牲。<br><br>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br><br> 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战役。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血战七天六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参加长征的数千宁化籍红军,大部分编在红3军团第4师和红5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湘江一战,大部魂落他乡。红34师从师长、政委以下成建制牺牲,仅100团团长韩伟和宁化籍战士曾繁益等少数的战士得以幸存。<br><br> 突破乌江天险:甩开国民党军“追剿”<br><br> 国民党军在北岸封锁乌江,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消灭红军于南岸。1935年1月2日、3日,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第2师第4团先后在乌江回龙场渡口和江界河渡口强渡成功。1月5日,红3军团第10团在茶山关渡口渡过乌江。至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br><br> 遵义会议: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r><br>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领导,在危急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br><br> 四渡赤水: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br><br>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滇贵川三省界河。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和毛泽东灵活地根据敌情变化,巧妙地指挥红军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避实就虚,创造和抓住战机,于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br><br> 巧渡金沙江:声东击西智调敌军<br><br>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于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于1935年4月初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4月29日,接到中央军委发布迅速渡江的命令后,红军一方面向昆明虚张声势,一方面向金沙江前进。从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七天七夜七条小船从洪门渡、龙街渡转战皎平渡,后全部渡过金沙江。<br><br> 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通道<br><br>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素有天险之称,因此蒋介石在大渡河北岸重兵设防。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军团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往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团长杨得志把侦察敌情的任务交给时任红1军团1师1团1营1连连长张新华(宁化籍红军)。张新华带领两名战士前往,摸清安顺场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红1团开始强渡大渡河,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勇士组成18人的渡河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在当地船工帮助下分两批渡河,在南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br><br> 飞夺泸定桥:共产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br><br>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扼川康要道。桥长100多米,由13 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1935年5月29日,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不畏枪林弹雨,攀登着铁链勇往直前,占领并控制桥头。随后,中央红军由泸定桥通过了大渡河。<br><br> 翻越大雪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br><br> 1935年6月至7月,红一方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大雪山位于川康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气候变幻无常。经过长途跋涉和一次次战斗,红军战士都巳疲惫不堪,又缺衣少食,许多战士累倒、冻僵,长眠在雪山上。<br><br> 懋功会师:红军兵力集结十多万<br><br>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现隶属四川小金县)会师。6月18日,中共中央与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兵力达10多万人,为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br><br> 两河口会议:确定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战略<br><br>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意见。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会议精神确定《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br><br> 为加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指挥,1935年7月21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将一、三、五、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的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番号不变。<br><br> 跨过水草地:红军干部牺牲之最<br><br> 水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连接地段,气候恶劣,雨雪无常,危险丛生。1935年8月21日,由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3军,红四方面军的第4、第30军,军委纵队的大部分及新成立的红军大学合编而成的右路军,自四川毛儿盖进入草地。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9月中旬,右路军中的第4、第30军南下再次穿越草地。1936年7月下旬至8月初,红四方面军各部穿越草地,其中第4军和第30军是第三次过草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草地中,有的是病饿而死,有的是吃野菜中毒身亡,还有的因陷入泥潭而失去生命。仅营以上干部就牺牲了 50名,为长征以来牺牲干部之最。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的吴起镇。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指出(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为发展的主要区域。<br><br>参加长征的数千宁化籍红军,几乎伤亡长征途中(多数牺牲于湘江战役),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建国后(1955年)授衔时健在的老红军37人,其中3人授予少将军衔(张雍耿、孔俊彪、张新华)<br><br> 俄界会议: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br><br>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今高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促其北上。会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br><br> 夺取腊子口:勇士攀登悬崖陡壁<br><br>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是通向川、甘两省的天险通道。1935年9月16日,红1军第4团奉命迅速夺取腊子口。甘肃军阀鲁大昌依托天险,居高临下,红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当晚,红军以两个连攀登悬崖陡壁,迂回敌人侧后,协同正面进攻部队向守敌发动猛攻。9月17日晨,红军占领腊子口,攻破最后一道天险,打开北上通路。<br><br> 到达陕北:中央红军长途行军结束<br><br><br> 直罗镇战役:革命大本营在西北的“奠基礼”<br><br> 1935年11月初,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在甘泉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1月21日至24日,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剿"陕甘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利用有利地形,取得消灭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br><br> 瓦窑堡会议: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r><br>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今子长) 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问题,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对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br><br> 三军大会师:中国工农军长征胜利结束<br><br>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长征实现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是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它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div><div>注:本文稿作者: 张发金、龚翠英、谢丽梅<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