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冬日暖阳下美好的约会——记全省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培训

华云徐晓君

<p>  11月8号,萍乡市一行三十多人 ,坐了四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了井冈山教师培训中心——八角楼。</p><p> 初冬暖阳下的井冈山显得格外迷人——湛蓝的天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让我们不由得对这次全省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充满了期待,期待在冬日的井冈山来一次美好的约会!</p> <p>  报到、分组,领取资料,下载app……一番操作下来,终于可以打开学员手册了。满满当当的培训安排,凝结着省师训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也预示着我们这次的培训将形式多样、干货满满。</p> <p>  培训第一天(11月9日):</p><p> 短暂的开班仪式上,新余的熊琴老师作为学员代表的发言,说出了我们所有参训老师的心声——不忘教育初心,不负骨干之名。我相信,每位学员都会为之努力的!</p><p><br></p> <p>  随后,省教育厅师训中心主任彭勇则对我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和几点要求:希望大家牢记嘱托,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严守组织纪律,带头做为人师表的典范!</p> <p>  会场上座无虚席,老师们都在认真学习。</p> <p>  萍乡市本期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合影留念。</p> <p>  接下来,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文尚卿教授给我们讲述《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p><p> 文老师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基本概况、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经验、井冈山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详实的历史资料,生动的革命斗争故事,条理清晰的讲解,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那段残酷的斗争中,为我们拉开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 <p>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坚定执着追理想; </p><p>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实事求是闯新路;</p><p> 井冈山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攻难关;</p><p> 井冈山精神的法宝:依靠群众求胜利!</p><p> 这就是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p><p> 持续到十二点的讲座,在文教授激情飞扬的话语“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中落下帷幕,两个半小时,文老师都是站着为我们授课,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真正的井冈山精神!</p> <p>  下午一点半,全员集合前往烈士陵园敬献花圈。步行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井冈山烈士陵园。列队站在长长的阶梯下,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残酷的井冈斗争中那些感人的故事,不禁湿了眼眶……缓步走上阶梯,肃立,敬献花圈,默哀,三鞠躬,无言中传递的是我们内心最崇高的敬意!</p> <p>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碑林、雕塑园。那一个个或苍劲,或温婉的字迹中,无不折射出井冈山精神耀眼的光芒;那一尊尊眼神坚定、栩栩如生的雕像,都在悄无声息中,一次次为我们生动诠释井冈山精神丰富的内涵!</p> <p>  参观毛泽东故居。走进一间间屋子,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情景。</p> <p>  培训第二天(11月10日):</p><p> 井冈山大学郭礼智教授的讲座《如何成为卓越教师》,在轻松的互动中拉开序幕。郭老师从“什么是卓越”“如何走向卓越”两个方面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告诉我们:关怀力、文化力、反思力、理解力、执行力是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他认为,走向卓越教师最需要的是情怀,卓越的教师是要用情怀去经营生态化的教育。</p> <p>  他让我们明白:所有的学生都是老师生命必然的遇见,就如树和风一样总会用各种姿态相遇,而树不必对风生气,是风的恣意成就树的风姿。最好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温暖的,放松的,真实的,人性的,有烟火味的……郭老师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的互动也活跃了会场氛围,三个半小时的讲座,一点没让人觉得拖沓,反而是意犹未尽。</p> <p>  下午,江西省教研室教研员徐凡老师受邀作了《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新思维与新能力》专题报告。</p><p> 他分析了全球组织对教育信息化趋势与指向以及美国、英国、芬兰、新加坡等国教育信息化趋势与指向,着重介绍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应用、融合到创新的四个发展阶段,特别指出教师要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双核要素”,有助于教育模式由“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型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模式;有助于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提升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p> <p>  讲座信息量大,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跨越时间长,穿越空间广,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p> <p>  培训第三天(11月11日):</p><p> 上午的培训讲座《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师德师风》,在南昌大学教授陈东有激情洋溢的吟诵中开始了!</p><p> 老师从“红色基因与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强调红色基因”“文化自信以及红色基因与师德师风建设”三个方面说起,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说到红色基因。</p><p> 陈老师要求我们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老师还教导我们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向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p> <p>  轻松的互动中,老师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陈老师抓住症结所在,出谋划策,倾心相助。</p> <p>  下午的小组交流在组长谢群英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以说课的形式开始了!</p> <p>  你看,四十名组员围坐在一起,有主持人、说课席、评委席、计时员、统分员、专业摄影师,说课涉及的范围有小学语文、特殊教育、初中、职中和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从绘本教学、阅读教学到应用文写作教学……真真是群英荟萃!</p> <p>  公平、认真、敬业的评委们!</p> <p>  老师们的风采!</p> <p>  我印象最深的有萍乡黄英老师的《秋天的怀念》、新余傅娟老师的《观潮》、南昌黄娟娟老师的《诫子书》。几位老师的说课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很多新鲜的、充满活力的要素!他们紧紧抓住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时刻牢记把学情放在备课的首位,秉承着最简单的设计来自最深邃的思考的原则,在他们的说课中,我们真的收获颇多!</p> <p>  活动小结中,来自赣州的王老师从“高考语文全省平均分才八十多分”说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引发了一场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我们明确了:文本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工具,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在抓好文本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人!我们懂得了“生态的课才是有用的课,浅的东西不能往深里教,更不能罔顾学生的学情。”我们更坚信:“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要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因为有阅读才会有思想”。</p> <p>  而我则认为,教师一定要下狠心,不要总是舍不得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不要总是思考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为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再多的阅读,如果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那所有的阅读都只是花架子!</p><p><br></p> <p>  培训第四天(11月12日):</p><p> 今天的天气真适宜户外拓展!</p><p> 早上7:40,集合、登车,前往大井户外拓展基地。</p> <p>  废话少说,让我们先睹为快!</p> <p>  整装待发。</p> <p>  热身运动!</p> <p>  推选团长和党代表。</p> <p>  团队文化创建。</p> <p>  最喜欢的团队活动——动力圈!</p> <p>  各团合影留念。</p> <p>  轻松一刻!</p> <p>  激烈的拔河比赛!</p> <p>  开餐了!</p> <p>  上海师范大学吴艳教授下午为我们带来的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p> <p>  我对吴教授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最有感触。老师讲到教学反思的内涵时,强调反思应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历程,强调教师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情景或教学效果进行检视判断,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教学素养的过程。</p><p> 以前的我对反思的概念都不是很明确,但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反思确实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不是科班出身的我,为了今天,走过很多弯路,庆幸的是我会经常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做?但缺少理论支撑,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对学校青年教师的指导上还做得不够好。今天的课让我明确了:通过建构有利反思的学校文化,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提高教学反思的方法。每位老师要将教学视为一种境界,并作为对自己人格魅力与教学智慧的追求!</p> <p>培训第五天(11月13日):</p><p>时间:上午八点半</p><p>地点:五楼大会议室</p><p>与会人:汤幼强(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全体学员</p><p>主要内容:个人教学成长历程与启示</p><p> 个人专业成长历程与启示</p><p> 教师职业规划</p><p> 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名师</p><p>我的感触:老师的讲座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很有指导意义。作为青年教师,初入职业时,要站稳脚跟,站稳讲台;教学中要大胆实践,敢闯敢拼;还要善于把握机遇,力求自己能够快乐成长;要正确看待历练,因为历练就是财富,就是进步;要多发表论文,多做课题,因为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目标……</p><p> </p> <p>  下午两点半,《中小学教研取向与教学成果培育——基于基础教育现实的思考》在江西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孙锦明教授幽默诙谐的讲述中开始了!</p> <p>  孙教授在“基础教育的现实反思”中直面中国基础教育的不足,指出现在所谓的教育只是“做教育状”,真正的教育却没有发生。他犀利的分析了教育痛苦之源:“应试与素质两张皮;教书与育人两割裂;教育与管理相混合;课改与改课两趋同;德育与训育混一谈。”他认为只有更新、更换教师的知识体系,解决好课程设置的问题;用课文教读法、教语文知识、教阅读策略;让课堂真正发生“课堂对话”,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p><p> 最后围绕“教学成果的培育建议”,孙教授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些问题,作出个人、团队或组织的努力,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探索,回归育人本身,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方案、模型、体系等成果;就可以为申报教学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随后举行的总结会上,来自景德镇的夏菲老师对一周的培训学习进行了小结:教学之路,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班主任李建江老师也对本期的培训作了总结,本期近两百名学员用一周的培训表现收获了“觉悟最高”四个字,这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p> <p>  一场冬日暖阳下美好的约会,在全体学员们《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今后的教学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愿我们穿过黑暗,仍愿做他人的光芒!</p> <p>  编辑: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p><p> 华云学校徐晓君</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