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慢一点,真的没关系!时光不会辜负一个平静努力的人。</span></p> 第四年•2020 <p> 工作之后的第三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型比赛—县优质课评比。从十一假期前还穿着半袖讲着《线段、直线和射线》,到乍寒还暖的十月中旬改换了《用字母表示数》,学校里我亲爱的老师们一直都在陪着我。借教班级的老师第一句话都是“尽管来,随时都行”!听课+评课+修改,再一次的听评改,又一次的听评改……两周半,15天,n次试课,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真的上了n遍!</p><p> 一开始对教材摸得不透,每天一得空就抱着教参翻翻画画,自言自语。吴正宪的课、张齐华的课、顾志能的课……同课异构,老师们都在挖掘自己的新的想法,带给学生更生动的体验,我也想自己琢磨出来点东西。但,事实没我想的那么容易。</p> <p> 2020年11月9日,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平邑。11月11日下午的第三节,我站到了市优质课比赛的讲台上,欢喜又激动。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来到这里,在讲课的前十分钟我还在台下认真倾听着郯城郭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如此平易近人的师生交流,不急不慢等着学生的主动生成,幽默又风趣,郭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未来“大师”的风范。上台前我紧张了,深感惭愧……一心想着让学生学会,但领悟方法和导向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深度和足够的体验。教学环节流于表面,过于蜻蜓点水,其实孩子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用字母表示数也只是好像“会”了而已。</p><p> 一开始利用师生对话交流年龄,进而发现变中不变,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示老师的年龄这对孩子来说不算太难,在之前运算定律时就已经接触过字母。难的是孩子会想给那个a+16加个结果,有种计算上的思维定势,也就是用一个新的字母如b表示老师的年龄。之前看过张齐华老师的课,他是写出了a+16=a+16,进而让学生比较体会和发现等号前后的不同。我在之前磨课时有如此尝试过,但对数量关系和数量结果仍有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吴正宪老师在处理这个点时,是在不断和学生的交流中强化关注数量间存在的关系。老师们反复推敲后,还是把这个理解式子表示意义的过程穿插进了师生年龄的交流对话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自然表述从一个式子中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什么。但这也出现了问题,就是一直是老师说一句学生答一句,没有给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说出想法的机会。学生对这个地方仍是如鲠在喉。</p><p> 三天半的时间,来往于平邑二小和兴蒙学校两个会场之间,听了统共31节课。惊叹于同龄老师们驾驭课堂已经如此娴熟自信,感叹于授课老师们科技感满满的教学辅助工具……他们对教材分析之深、重难点处理之精准,让学生在真实的知识河流中摸着老师为他们铺下的一些石头过河,崴了、摔了、偏离了都没关系,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有它的价值,一次次错误的尝试之后就距离真理近了一点点。</p><p> 河东李焱老师的《图形的运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形式多样且目标明确,课堂的每一秒感觉孩子们都在用思考充实着大脑;沂水王咏雪老师的《条形统计图》,用理想从开始串到结尾,从大人物到小我再到大国,步步扎实层层深化,最后的小视频将疫情中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以不断变换的条形统计图呈现给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我在台下跟王老师一起红了眼眶;徐美霞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带着学生一步步、一层层从认识单位“1”到会说单位“1”再到会用单位“1”,把一节分数的意义挖掘到了深处,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听君一节课,方知吾才知学浅……</p><p> 如此高密度的听课学习于我来说是走入小数生涯的第一次,学习笔记密密麻麻写了一个本子。深知每一节课的背后都是一段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的经历,都是授课老师日日夜夜钻研尝试再修改的故事,更是一个个团队凝聚的集体智慧的产物!闭门造车不可取,只有敞开大门,取精华以吸收,去糟粕以完善,个人的数学眼光才能提高,对数学的领悟才会更深。作为小数团队中的新人,我还要学习的有太多太多!</p> 第三年•2019 <p> 2019年我讲过一次校内公开课《百分数的意义》,课前专门听过王永胜老师的这一课。从那开始,胜哥便成为我小数道路的又一位偶像,“胜哥教你出奇制胜学数学”。我喜欢模仿,或者换句话喜欢表演,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逃不开教师编面试无生试讲的套路。但我一直忽视了真实课堂中的学生,他们并不是演员!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是有独立思想,可以天马行空的“野马”!过度的灌输虽然可以让课堂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没有了一波三折,学生哪里会有自己的思考?没有思考,他们又如何会收获自己的成长!千篇一律的机械复制那是造产品,教育应该是把学生教活!课堂应该还给学生!</p> 第二年•2018 <p> 工作的第一年,华老师来到罗庄区讲课,第一次离偶像那么近,我是既紧张又激动。课后华老师向与会老师提问,我立马举手。面对我的疑惑华老师一语道破,“别怕孩子出错,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哦,原来出错也是门学问。</p><p> 一开始讲课都会有种恐惧,怕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会说错、说跑。其实想想,出错多正常啊!给点时间,再等等,错着错着就会了!</p> 第一年•2017 <p> 说起我和小数的缘分,要从2017年教师资格面试前看过的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开始。印象中的数学是公式+定理,背背背+练练练,华老师的课竟然上的那么生趣盎然,原来那也是数学的样子。从那起,华老师便成为我的偶像,小数成为我的方向。</p><p> 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如期举行,我有幸被定为参赛选手之一,我亲爱的吴春梅老师陪着我从备课到反复的上课磨课改课近三个月的时间,《方程的意义》、《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还有《混合运算》,那时候做梦都是自己在上课。也是从那时起,我内心坚定要成为一名小数老师!</p> 第n年•未来每一天 <p> 回头来看,原来这已是我走入小数的第四个年头。回顾这四年里我有过学习,但领会的不够多;有过教学实践,但对课题研究不够深刻;写过教学反思,但不够及时也没有坚持……</p><p> 想想三年前,为了考上心仪的教师岗位,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高考没及格的数学提高到接近满分,四厘米厚的教基反复背了六七遍。有一段时间觉得很惆怅,工作学习没有进步的欲望和动力,遇到点困难首先会想先放弃。也就是那时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里边一段话说“为什么一遇到问题就要放弃呢?既然放弃,当初为什么选择?要知道你现在仓皇逃离的,都是最初你坚定选择的!”</p><p> 对啊,当真如此!</p><p> 比赛结束了,结果显得不再重要,我从别人身上有所学习,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过程中的收获远超最终的结果。 </p><p> 最后,我要感谢张主任对我的信任给我一个机会,感谢玉东老师一句引荐,感谢于主任细致的指点,感谢志玉老师带着大庄小学的数学老师们陪我一次次的磨课,感谢唐老师和一年级的同事们帮我照看班级让我安心比赛……得是有多幸运,才得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我的几位伯乐。一份成绩的取得背后,是一整个团队在陪我成长。</p><p> 这是第四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我会背起行囊再出发!</p><p> 我还是我,是一开始坚定选择小数的我,是可以为了实现目标全力以赴的我! </p><p> 我又将努力成长为更优秀的我,从现在开始我要做到一课一反思,一日一小结,等反思的字数超过教案,日记的篇幅超过批改的作业,或许我会有新的成长呢?</p><p> 人们总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殊不知那无心插下的柳为某一刻成荫该积攒了多少的雨露、光和勇气。</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准备不够充分,临时怯场紧张……我也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说到实处还是不够灵活,研究不透。虽然磨了不少遍,但每次磨完课后很少有静下心来回忆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反思就没有明显的进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抵达梦想,没有捷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日复一日,坚持向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