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寻秋登香山,秋山依旧色斑斓

伊大成

11月12日,北京已经入冬,但今年尚未登香山看红叶,虽然晚了点,黄栌似乎早已落叶。但发现这几年可能由于雨水多,植物比较滋润,北京的很多树种落叶比较晚,入秋后都有色彩,与前些年比起来,北京的秋天色彩斑斓,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决定还是去香山看看。这两天天气不是太好有轻度雾霾,在山下望香炉峰,雾气朦胧,但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红叶林,色彩尚在。 虽是疫情期间,香山游人依然络绎不绝,还有不少搭着小旗的旅游团。我登山一贯不走大路,另辟蹊径。进东门向南,先去看看静翠湖,有点失望,湖畔与对岸山坡的红叶都已落尽,湖水浑浊。令人失望 但湖畔水边,光影水影,总能有所收获 由静翠湖上山,这颗巨大的银杏,是香山秋色重要一员,满树金色,值得一观 沿双清前小路到香山寺门前,林间光影与色彩,秋意盎然 为避人群,未进双清,转向东南,从《看云起》小亭登山。《看云起》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原静宜园28景之一。曾遭八国联军破坏,2011年复建。这里是秋季观赏香山红叶的最佳地点。看云起典字王维的诗:《终南别业》:<div>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div><div>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br></div> 看云起亭中迎面眺望2017年修复的京西名刹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唐代,民间一直有“先有香山寺,后有静宜园”的说法。秋天的香山寺红叶环绕颇为壮观 这里果然是看红叶的好地方,过去香山黄栌林多在南坡背阴处,如今香山北坡近年新植的红叶树亦称林,在朝阳下,色彩斑斓,为以苍松翠柏为主的香山增添了色彩 虽已入冬,很多树木已经落叶,但放眼望去,香山依旧色彩斑斓。 在看云起远眺,休息后,继续登山,这条路沿香山南墙而上,山势平缓,小路穿行在红叶林中,虽然黄栌叶子已落得差不多了,但枫林在朝阳下依然五色斑斓,十分好看 穿行在红叶林中登山,是这条路最大的优点 登上向山南坡,俯瞰整个香山,碧云寺清晰可见 琉璃塔,藏传佛教昭庙在北门附近 再见香山寺 看漫山红遍 层林尽染 我们穿行在红叶林间 不知不觉,已近山巅,著名的流憩亭已在脚下。其背后远处的的小亭则是看云起 流憩亭周围红叶烂漫,是个观景的好地方。历史文献《长安客话》中记载:“香山寺制,一如碧云(寺)而饶古色。殿槛外两山环拥,穿蹬道可二里,有亭曰:‘流憩’。流憩亭不及来青轩甚,然下视寺垣,如堕深壑,仰视山巅,高插云霄,亦奇境也。“ 流憩亭的名字来自晋代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流憩意为步游或稍事休息。说明这里是欣赏香山寺全景的绝佳之处,也是远眺香炉峰,暂时休息之佳地。 抬头望,香炉峰(鬼见愁)清晰可见,绝壁悬崖,气势巍峨 山坡上五彩斑斓 有青松屹立山路边,状似迎客松 俯瞰脚下,可见香山地区,植物园的大温室清晰可见 北面梅兰芳墓一带,似乎建了个园子,有两个荷兰风车伫立,不知什么机构 东面远处已经可以看到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甚至能看到奥森的玲珑塔的身影 我们的小路沿着山脊曲折向前,上午的阳光下。山坡上五彩斑斓的秋色令人目不暇接,过去登香山只是看黄栌,只有绿色和红色,近几年秋山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似乎赤橙黄绿青蓝紫午餐缤纷,什么色彩都能找到。是气候变暖了,是雨水增加了,是污染减少了,不得而知。但植物茂盛是明显的好事 一路前行,走入色彩斑斓的秋天,心旷神怡。 一路赏美景,不知不觉,就看到了森郁笏顶上的小亭。森玉笏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高耸的青色巨石峭壁形似笏板,因而得名。巨石悬崖顶端称为旷览台,上小亭为胜亭。 森郁笏脚下,清代曾有建筑群堂:超然堂南连着三楹旷览台殿,悬乾隆御笔黑漆金字“旷览台”匾额。“旷览”有纵览的意思,这里是近眺香山,远望京城最好的地方。我们也在这里休息 迎面望去,香炉峰近在咫尺 南面望去,就是香山的红叶林。虽然黄栌叶已落尽,但阳光下,山坡上色彩斑斓,松影、石影,光影迷离,依然迷人 回顾所来径,回旋秋色中 苍松屹立 光影迷离 远眺京城、颐和园 俯瞰脚下海淀 阳光下满山秋色,五彩斑斓 前方是香炉峰,继续前进我们 穿行于秋色中,沐浴在暖阳下,登山不觉累,只缘景色幽 沿小路到平台。 香雾窟。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静宜园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位居半山,此处绿荫掩映,清静优雅,草木芳香弥漫,故被称做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故俗称“平台” 我们今天就走到这里,随后从南侧森郁笏下山 森郁笏脚下的的建筑过去也被毁,现在竟然也重建起来,可惜还未开放。这里就是超然堂,南面连着三楹旷览台殿,曾悬乾隆御笔黑漆金字“旷览台”匾额。西侧有碧峰馆,面阔三楹,北抱厦一楹, 有一阵森郁笏被京城登山人称为药石,据说可治百病,每天有不少人来此,如今却冷清了,石壁上镌刻的民国时期的国务总理熊希龄的诗篇,记载了香山慈幼院时期的故事。 漫步下山,森郁笏下,林豁幽深,秋林宁静,轻松怡然 穿越红叶林间,前面建筑群是玉华山庄。为原“玉华岫”遗址上的新建筑,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这两株红枫色彩艳丽醒目。 玉华岫,明正统九年(1444年)这里建玉华寺,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寺旁增建玉华岫等建筑。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此处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玉华岫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 玉华岫内,秋色精致,浓郁迷人 走出玉华寺 穿行秋色中 层林尽染色, 虽云冬已至 满目秋意浓 山下松林中 松鼠忙备冬 致远斋外的两棵树,叶已落尽,不见花红,满树红豆映碧空。 这座庭院是致远斋。属于香山勤政殿建筑群,由致远斋、韵琴斋、听雪轩三部分组成。始建于1761年。曾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理政之所。致远斋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15年复建。中部的游廊相隔,形成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开阔宏大,西院精巧雅致,有游廊、泉石、池塘,古香古色,环境宜人。 西院北侧是韵琴斋。为一殿一卷式硬山建筑,面阔5间,清新雅致,抱厦为三檩悬山,建筑虽以“韵琴”为名,然并非琴声,而是以泉声比作琴声,泉石相遇间,琴鸣自所宜,在斋前叠石理水,以石比作琴,以泉比作琴弦; 西院南侧是听雪轩。为一殿一卷式面阔3间的硬山建筑,背南面北;听雪轩前叠石与池塘十分雅致,<br><br> 每年这里都有菊花展,今年未见,但池塘旁金鱼鲜花,依然漂亮 园中柿子树果实累累 走出静宜园,回望香山,雾霾已散,看山坡红遍,色泽鲜艳 秋游香山景,秋山美无限,若要赏秋色,还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