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原名李广庭,广西平乐阳安人,1950年12月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参加湖北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海南岛国防建设,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团参谋(中尉),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继续留在朝鲜参加战后建设。1955年2月回国并晋升为连级干部,1957年至195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专业学习取得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8509部队9师21团,1963年12月转业回平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的老祖宗迁徒平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他记事起,只知道爷爷这一辈就居住在阳安街,爷爷名叫李上品,奶奶荣氏同为阳安人。爷爷奶奶生育一儿一女,儿子叫李瑞堂,娶石面山人欧朝凤为妻,育儿女3个,李志成为满仔,出生于1933年10月28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5年李志成2岁时父亲去世,开始饱尝缺失父爱之苦,长大后母亲借钱供他到阳安小学读书,高小未毕业终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李志成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虽然中断了学业,但却接受了进步思想,明白了穷人为什么受穷的道理。因为班主任老师名字叫李正开,是中共地下党员、平恭阳游击队政委(后来知道),他经常教育启发学生一些进步的革命思想。他教大家唱的一首儿歌如今仍深深的印在脑子里:“我是一个穷困的农夫,一年四季都辛苦,吃不饱穿不暖,有谁可怜来救我,全靠自己救自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刚刚解放不久的平乐时常有土匪横行乡里,老百姓的生活被闹得鸡犬不宁,一支解放军部队开进阳安开展清匪反霸,让李志成看到了让自己解放自己的希望,萌生了参军的念头。母亲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儿子年龄太小怕他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家里虽不富裕毕竟天天看得见,同时也担心儿子一旦远走高飞何日才能落窝。李志成去意已定缠着母亲让她表态同意,母亲无奈,心生一个能拴住儿子的两全之计,就是先讨老婆后去参军。母亲总算满足了儿子的当兵愿望不由得让他想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俗语,为了勉励自己迈好未来的人生之路,立志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他给自己取名为李志成,从此李志成的名字沿用至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11月在母亲的张罗下李志成娶了阳安双合姑娘陶安妹为妻,婚后大约10天李志成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踏上了从军之路。因为应征入伍之前李志成与母亲有个约定,结婚可以但不能让妻子知道自己去当兵的实情,免得妻子担惊受怕,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是到外面读书,所以丈夫参军的过程一直是瞒着妻子陶安妹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告别妻子之后来到了荔浦县集训,随后到桂林、柳州参加剿匪行动,1952年3月部队开拔湖北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李志成因表现突出荣立记小功一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部队接到命令到海南岛参加国防建设,部队从湖北荆江出发千里行军赶往雷州半岛。10月部队传达上级命令坐乘军列一路北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其实这是一次入朝参战的保密行动,军列一路北上,战士一路添衣,火车驶向辽宁锦州部队就地换装时战士们方才知道,自己将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即将入朝参战的消息,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入朝后李志成编入8509部队铁道兵9师21团参加新建和抢修铁路运输线,初入朝鲜天寒地冻,美机每天都无规律的进行狂轰滥炸。一次挖防空洞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成为李志成终身难忘的记忆。李志成回忆说,那天他跟另外二名战友正在挖防空洞,敌机突然在头顶扔下来几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正好落在防空洞上方发出一阵猛烈的巨响,造成防空洞顶部塌陷将三人压住,其中一名战友因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自己和另一名战友由于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想着前一秒钟还在有说有笑热火朝天抢挖防空洞的情景,李志成痛哭流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朝鲜战场上,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要克服生死关还要克服生活关。李志成告诉笔者,入朝初期的三个月正是美军新任首领克拉克对中人民解放军和朝鲜军民实行绞杀战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前线物资运输不被中断,铁道兵冒着严寒和敌机的轰炸和扫射,夜以继日奋战在抢修被炸毁的运输线上,一些战友因此而负出了生命的代价,杨连弟英雄就是其中之一。英雄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的斗志,也激励着战士们克服生活难关的信心,由于战事吃紧,李志成与战友们三个月没理过一次发,没洗过一次澡,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啃着像石头一样硬的玉米、吃着与雪相拌的炒面也没人叫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在朝鲜战场经受住了战火飞纷中生与死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团参谋(中尉)。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李志成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恢复建设,直到1955年回国驻扎在黑龙江汤原县修整,并晋升为连级干部,之后被派往四川南充征兵并接送新兵返回黑龙江汤原县。1956年部队调往内蒙古河套一带参加包兰铁路建设,1957年6月部队首长特意安排他护送退伍人员返家,并准予其探亲,李志成离开家乡7年后第一次踏上了家乡的故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回忆说他这一次回家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一别7年老母亲可好,妻子是否能理解自己当时的谎言,让他心里象挂上了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那天他背着大包小包走在榕津的路上,迎面碰上了姑姑,姑姑眼尖一眼便认出了他,接着就问他你没看见安妹吗,她刚刚才从你身边走过,去二塘(当时平乐县委所在地在二塘)开会。此话一出,李志成泪水立刻涌了出来,他的确看见几个妇女刚刚从自己面前走过互相还看了看对方,夫妻相见却不相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姑姑接过李志成的行李执意要送侄儿回家,李志成迫切的想知道媳妇的情况也没有拒绝。一路上姑姑绘声绘色讲述了安妹的故事,她告诉李志成说:“你走后不久安妹就知道你去参军的事了只是嘴里不说,心里一直就把想你的心思放在劳动生产上,后来你参加了志愿军去了朝鲜,乡里敲锣打鼓上门送喜报,你给家乡带来了荣誉,安妹也为你感到无比的自豪,她也不甘落后,不仅更加积极的参加生产劳动还选上了妇女队长,进步得很呐!”听了姑姑的讲述,李志成打心眼里高兴,接着又问了母亲的情况,姑姑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回家你就晓得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母亲又啰啰嗦嗦的表扬起安妹来,更让李志成高兴的是母亲比起自己在家时身体硬朗多了,家里也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晚上,分别7年的妻子终于见面了,那一刻彼此想对对方叙说的千言万语,都凝聚在默默注视着对方的泪眼婆娑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短暂的相聚之后,李志成告别家乡亲人重返部队。回到部队后李志成于1957年9月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专业学习,1959年学成毕业,毕业后返回8509部队。1960年,按照部队的规定连级以上干部家属可以随军,李志成想到含辛如苦的母亲和两地分居的儿女长期得不到自己的照顾,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家属带在身边。当年10月李志成回到家乡与母亲和妻子商量随军的事,结果母亲以身体不好适应不了大西北寒冷天气及一大家人到部队生活会给李志成带来麻烦和增加部队负担为由婉言拒绝。在最后征得了妻子的意见,妻子也表示支持母亲的想法,顾全大局留在家乡的态度后,一家人放弃了随军的机会。1963年李志成从8509部队铁道兵9师21团转业回到平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平乐之后,县里决定把他放在县粮食局工作,征求意见的时候李志成表示想从基层做起,结果组织上让他到了阳安粮所任所长职务。在阳安粮所期间,他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凡是艰苦的工作总是冲锋在前,他还经常给大家讲在朝鲜战场上,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忍饥挨饿也要坚持战斗的故事,激励大家爱惜粮食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后县粮食局鉴于李志成的工作能力,把他调到长滩粮所任所长职务。李志成一如既往,带领职工克服困难把“仓储管理”、“粮食出入库”,减少病虫害等方面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年代初,县粮食局又把他调到县大米厂任厂长兼书记,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时下大米厂有职工30多人,主要任务是碾米供应全县居民用粮,看似简单的生产李志成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心里明白粮食供应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主人翁意识,干好干坏一个样生产出来的粮食质量就难以保证,急需时就难以保证市场供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任伊始,他抓住“工业学大庆”的契机,组织大家开展学习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激发大家关心集体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职工深受鼓舞,不仅在八小时内尽心尽职干好工作,遇到突击任务都能自觉的加入到加班加点的行列之中。李志成的心血没有白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庆式先进企业评选中,桂林地区评选产生的两家“大庆式先进企业”平乐大米厂和全州庙头大米厂获得殊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殊荣的背后是李志成无私的付出。企业里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总是沉下身到职工当中了解关心他们疾苦,到生产线上与职工同劳动掌握生产技能,陪着大家加班加点,还专门到食堂一起为加班加点的职工煮宵夜。一位老职工告诉笔者,李厂长是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好领导,他在职期间想方设法为职工解决了好多实际困难,几次加工资他都把指标让出来给别人,他的老伴没有工作,5个小孩全靠他一人的工资生活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李志成无论在粮所当所长还是在大米厂当厂长,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他爱人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当过生产队妇女主任,凭他的志愿军和领导身份,只要向上级提出给爱人安排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不仅从来不提还把领导主动帮助他安排爱人的好意推了回去。他在大米厂任领导期间,经历过好几次招工,主要对象是招收在企业打临工的职工子女,他儿子也在符合招工条件对象之中,只是确定招工人员名单时从没见过他儿子的名字出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改革开放之初,李志成也不甘落后,随着大米市场的逐步放开,大米厂的生产任务比之以往并不是十分充足,他大胆的把触角伸向市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搞起了第三产业,把富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养猪、加工生产米粉、面包、大饼、腐竹、水浸巴,搞起了多种经营推向市场。然而职工们有生产的热情则无销售的兴趣,原因是自己明明端着铁饭碗,又要去做着当初不受待见的个体户的事,怕失了面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知道职工的心理并没有责怪,而是带头拉着副食品走街穿巷推销,就这样走着吆喝着不经意间带出了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买卖人。后来企业改制这些人主动选择下海经商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一些在市场大潮中取得成功的职工感慨的说,要不是当年老厂长带着我们、鼓励我们去放下架子做生意,就没有后来的自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志成还是一个尊老爱幼、孝道有加的好儿子、好父亲,在他的陶冶和熏陶下,四代同堂的一大家子都尊老爱幼、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他留给后代的都是恩泽万代的精神财富,他给后代立下家训:“父母之恩、儿孙成长,兄弟之情、亲如手足,夫妻之爱、发家之本,妯娌和睦、安居乐业,尊老爱幼、全家有福,勤俭持家、量入而出,财富积累、知识第一”。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包括一本由释印顺著的《平凡的一生》,他要求每一个家人都必须认真的读完这本书并能融入到一生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得知笔者前来阳安采访李志成,几个中年男子早早的就来到了李老的家里,一则就此机会前来看看他们的恩人,二则是想借此机会向笔者讲述对李老的感激之情。原来他们都是阳安乡人,都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平中的高中生,那时候家庭生活都不富裕,礼拜天回家一趟也不容易,李志成每个星期都把他们请到家里为他们改善生活当后勤,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不仅如此,遇到一时缴不起学费、没钱作路费回家的他一律解囊资助,除了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还鼓励他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树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李志成的关心帮助下,这些学子们发奋努力,全都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了不同的大学。毕业后有的在部队、有的在政府、有的做老师、有的干新闻、有的搞经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把李老的家国情怀精神传承下去。他们激动的告诉笔者,李老不仅是他们物质生活上相助的恩人,更是人生路上一盏熠熠生辉的指路明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