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滨河公园掠影

韧心云游

<p>  东风渠是郑州北部的一条人工渠,1958年春,郑州人用义务劳动的办法开挖的一条引黄灌溉渠。</p> <p>  那时没有挖土、运土的机械可供使用,工人、郊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生等分段、分片包干,用铁锹挖土,用手推车、架子车或抬筐运土,挖到深处遇上水,就用水桶挑水,水桶不够用了,就用洗脸盆一盆一盆往岸上传递。有关重点闸、桥、穿越河道的工程,由省、市几个建筑单位不计利润承担施工。许多农民和机关、企业单位干部、职工带上简单的铺盖、挖土工具,搭起帐篷,住在河堤上,风餐露宿,大干苦干,到上世纪60年代初,终于开挖出一条人工渠道。渠首五孔库闸,建在原邙山区花园口镇岗李村东北,往南与索须河、贾鲁河交汇,至市区白庙折向东南,在管城区穆庄北入七里河。干流原长42公里,渠道建成后,因是一项浩大的相互配套的系列工程,根据当时的形势,总称为东风渠。</p> <p>  以后这条渠逐渐不再有引水任务,成了一条排水沟,我们刚到新建成的北环广播电视大楼上班,远远路过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梦想能有一天,东风渠水能变清,不再有味。</p> <p>  市政府规划其作为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2007年7月前后,清淤结束,引入经过沉淀的黄河水,东风渠彻底告别“臭水渠”的历史,变成真正的一渠清水,成为郑州北部重要的休闲娱乐区域。现在的滨河公园已经成为市民散步玩耍的地方。</p> <p>  滨河公园也修建了雕塑群,更增加了其文化韵味。</p> <p>  曾经在在这附近住了10多年,对东风渠再熟悉不过,眼看着它变得越来越好。今天办事路过,故地重游,充满了亲切感。</p> <p>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通车,郑州当时还是郑县,随着铁路通车而逐渐繁盛起来,可以说郑州是一个铁路拉来城市,从这一天走向了辉煌。</p> <p>  而在东风渠滨河公园就有一个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修建的一个铁路主题公园。</p> <p>  一对母子在候车。</p> <p>  一位劳动者,夹着行李,提着包袱走向站台。</p> <p>  蒸汽机车的汽笛及控制装置。</p> <p>  书生模样的旅客,拎着箱子走出站台。</p> <p>  沿河栽植了两排银杏树,秋风起,叶儿黄,金灿灿一片。</p> <p>  两个年轻人手牵手,各自走在一条铁轨上,雕塑灵动活泼。</p> <p>  银杏树下,栽有灌木火棘,秋天,火棘果成熟了,一簇簇挤满枝头,红的亮眼。</p> <p>  想想当年,乘火车出行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现如今,乘高铁动车远足已是家常便饭。中国的铁路发展进步有目共睹。</p> <p>  火棘下面是红色酢浆草,绿叶粉紫花,星星点点匍匐在地面,绿化层次交错,非常好看。</p> <p>  公园的绿化非常讲究,植物种类与色彩斑斓叠加,再也不是老东风渠那光秃秃的河堤形象了。</p> <p>  凑上去,加入其中,祈盼火车到来。</p> <p>  特意塑造了一对外国夫妇,我想这是在向人们诉说,开放,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过去已有,随着大交通的完善将会越来越火。</p> <p>  紧靠东风渠的河堤有一条人行步道,垂柳依依,东风路旁边的座座写字楼里紧张工作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份闲适与放松。</p> <p>  彼时的知识分子想的是以一己之力将积贫积弱的中国拯救出水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想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祖国站在世界的前列。</p> <p>  当时的郑县,现在已是郑州,成为了国家中心城市,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让郑州占尽先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今要借助大交通再次腾飞了。</p> <p>  原来紧靠东风渠的河南省农科院实验田,现在建起了高楼大厦,商业街愈发红火。</p> <p>  花园路东风渠桥两侧桥头,各有一座大型雕塑,这是擂东风。</p> <p>  这是秧歌舞。</p> <p>  东风渠上桥梁越来越多,大大缓解了原来三座桥的交通压力。</p> <p>  换个角度看这两位壮汉擂鼓壮威,气吞山河,欲借东风,重新出征。</p> <p>  路西这一对秧歌舞的女子,灵动活泼,神采飞扬,精气神绝佳。</p> <p>  东风渠滨河公园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实发展,即是休闲公园,亦是露天博物馆,默默讲述着郑州的故事。</p> <p>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本篇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span></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