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点创作心得(自序)

诗酒过客

<p class="ql-block">  这两三年,写了近200篇散文,少量诗歌和小说。闲来整理修改了几遍,准备结集出版了。于是写了一篇《自序》。</p><p class="ql-block">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p><p class="ql-block"> 写文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最近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每次都是登山临水,亲自体验,而后有游记出炉。如果没有亲历,凭想像和虚构,我是写不出来的。就像明朝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自寻访江河源头,而后才会有地理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巨著《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也是偶尔为之,随便写写。后来就转为自觉写作,厚积薄发。当然,写作是爱好,是兴趣,是从小点点滴滴培养出来的。先是爱读书,而后爱写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先后购买的书籍逾千册,借阅的就更多了。写作,也是从写日记开始,一本,两本,三本……十几年下来,也有厚厚的十余本。</p><p class="ql-block"> 写散文,写山水游记,我追求的是随意性和时效性。随意性就是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内容,你就写下来,没有条条框框。当然也不是天马行空,没有章法。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是套给天马的辔头。时效性就是把握时机,抓紧时间,在你想写的时候一气呵成,不要拖泥带水。我出去旅游,白天徜徉在山水之间,晚上都要动笔成文,最迟在旅游结束后一周内成文。否则,激情一过,灵感消褪,大抵是写不成了。就是勉强写出来,也是味如嚼蜡。</p><p class="ql-block"> 写作的灵感和激情从哪里来呢?有人说来自异性恋人,有人说来自酒。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爱情的魔力,会使人激情燃烧,魅力四射,往往超常发挥,成就非凡的艺术作品。酒是酵母,是激情涌动的加速器,是灵感迸发的电石火光。“李白斗酒诗百篇”,我写一篇足矣!杜甫非常了不起,在乱世之中,以饥馑之身深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和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泉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个人的努力和所处的环境。李白、杜甫、高适等大唐诗人的伟大成就,既有大唐的胸怀和时代的氛围,也有朋友们的互相勉励提携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再看北宋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同时代的大家,既有所处时代对文士的需要和推崇,也有朋友之间相互唱和,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因素,更离不开个人坚韧不拔的志向和孜孜不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唐诗宋词汉文章,各有各的风格特点。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宋词有婉约派,有豪放派,各有千秋。汉赋洋洋洒洒,如滔滔江水不绝。我们写文章,既要学习传承古人的经验和精华,也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文风和独到之处。姜夔的文章晦涩难懂,陆游的文章平铺直白,如果把两者的文风巧妙揉和一下,是不是效果更好?李白的诗,读来豪气冲天,充满浪漫色彩。杜甫的诗,深沉内敛,需要了解创作背景和个人心境才能读懂。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文才飞扬,流传很广,连唐代歌伎们都在竞相传话:“写《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大诗人来了!”</p><p class="ql-block">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们写文章,一是觉得有用,二是觉得有趣。把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用自己独到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把它组织在一起,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所见,所闻,所思,所做,皆可成文。也许有一天,我们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史资料。览之可怡情,读之受启迪。开卷有益,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至于我的网名“过客”,取自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天地之间,我是一名踽踽独行的过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天地一过客》,大概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吧。文章内容如下:</p><p> 万物皆过客也。</p><p>&nbsp;&nbsp;&nbsp; 地球是宇宙的过客,人类是地球的过客。</p><p>&nbsp;&nbsp;&nbsp;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过客也;四季交替,春花秋月,过客也;草木生长,一荣一枯,过客也;山川河流,纵横千里,亦过客也。</p><p>&nbsp;&nbsp;&nbsp; 雁过留声,过客之声。</p><p>&nbsp;&nbsp;&nbsp; 人过留名,过客之名。</p><p>&nbsp;&nbsp;&nbsp; 山川静默,过客之形。</p><p>&nbsp;&nbsp;&nbsp; 河流喧嚣,过客之音。</p><p>&nbsp;&nbsp;&nbsp; 人之一生,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婴儿落地,新的生命诞生;转眼间脱离襁褓,负地而行。在父母的庇荫下瞬间长大;恋爱、结婚、生子,瞬间完成了人生的“三步曲”。在懵懵懂懂中,已是人到中年。在茫茫人海中为生计奔波,不觉白发顿生。面对夕阳,叹光阴之飞逝,人生之短暂,事业之未竞。仰望星空,流星坠地。方知世间万物皆是过客,最终灰飞烟灭。曾经贪恋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p><p>&nbsp;&nbsp;&nbsp; 人之一生,留名的,是过客;不留名的,亦是过客。活得精彩的,是过客;活得庸俗的,亦是过客。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的真谛,往往就埋藏在这平平淡淡中。如一泓清澈的山泉,在巉岩间飞花溅玉,涓涓细流,千折百回,一路歌声,奔向大海!</p> <p>  我出生在河西走廊蜂腰部位所在的永昌县,那里是一个偏僻而又落后的边陲小县城。县城中心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始建于明代的钟鼓楼,它的四个门洞正对着县城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县城的南门312国道边,有一组古罗马人的花岗石雕塑,名曰“骊靬怀古”,永昌人直接叫“石头人”。据传,永昌有古罗马人的后裔。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古罗马人的传说》。传说,毕竟是传说,经不起推敲和考证,一切都是虚妄!永昌人投资数亿元建“骊靬古城”,主要还是找个噱头,发展旅游业。</p><p> 骊靬古城在祁连山脚下,我家也在祁连山脚下。家在东边,古城在西边,遥向呼应。河西走廊的居民大多是移民,有山西大槐树迁来的,也有其它地方迁来的。说到自己的家族史,往往上溯到三代就讲不下去了。毕竟是移民,是小户人家,没有家谱,也没有记载,一切都是白云苍狗。</p><p> 世隶耕,也就是农民。父母都是建国后出生的,上过小学,认识几个字。我对爷爷奶奶没有任何印象,他们去世太早了!我们这里的农民不是“耕读第”,他们只喜欢埋头种地,不喜欢读书。家里有一两本书,那就是有学问的人家了!</p><p> 所以说,我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家里也没有丝毫文化氛围。至少在我上小学前,父母对我没有任何启蒙教育。后来我一口气上到高中,父母和乡亲们才觉得村里应该有人上个大学了。以前,你若是念不动书,不想上学了,父母没有任何抱怨,给你一根鞭子和几只羊:孩子,去放羊吧!</p><p> 我的小学和中学,倒也上得顺利。放学或是放假了,我就一边放骆驼养蜜蜂,一边读书学习,两不误吧。高中三年在永昌一中读书,高三时转入文科班。我在小学时喜欢看连环画,自己也买了不少,最喜欢看的还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故事》等。后来上中学了,学校有图书馆,可以大量借阅。我父母特别反感我看“闲书”,不允许我在家里看。我只能在祁连山上,在庄稼地里,在马背上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文学书籍。后来考入河北省的一所大学,呆了四年,足迹遍布京津冀。毕业后因工作调动在广东呆了五年。直到2000年世纪之交定居兰州,而今已二十年了。所以,我的作品里,都有我走过的足迹和过去的身影。在地域上讲,我的写作范围主要是甘肃省,我为家乡的山山水水代言。其次是河北省、广东、青海、内蒙等地。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适当加工和升华,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这是我写作的一个特点。</p> <p>  读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多少年过去了,其它爱好都没留下,唯有读书的习惯始终伴随左右。我看书,主要是文学类的,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容斋随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当代的作家我比较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和梁衡的散文。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很有禅意,独树一帜。历史类的,如《中国通史故事》、《二十四史、《草原四大帝国传奇》《一战全记录》、《二战全记录》、《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经济类的,我喜欢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等,郎咸平的财经作品敢说实话,很有水准,读后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后来增加了医药类的,养生保健类的,这些书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具备一些医理常识,大有裨益。宗教佛学类的书看得不多,主要阅读了《释迦牟尼的故事》、《禅宗的故事》,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等。我非常赞同禅宗的智慧,认为禅宗思想结合了释道儒三家的精华。把山水情趣和禅宗思想巧妙接合,也许能使文章更具有哲理和禅意。这是我近几年来写作尝试的一个方向。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上千册书。闲瑕时间,旅行途中,出差路上,都要带几本书看。这几年出差频繁,甘肃的每一个县,规模较大的镇,我几乎都去过。每到一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登临当地著名的山水景观,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欧阳修是一代文坛宗主,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建树颇丰。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里的“作文章”的“作”是“构思”之意。欧阳修能有如此建树和他这样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无关系。</p> <p>  由于地缘关系,写兰州市景点的山章就多一些。如《塔影河声中的兰州外滩》,写黄河风情线的。《白塔山访友》,写疫情期间的登山感触。《兰州植物园》、《赏菊》,都是写兰州植物园的花卉植物的。《什川一日游》,写中华第一古梨园的。《银滩湿地公园半日游》、《徐家山森林公园记游》,都写得短小精悍。《五泉山漫步》、《初夏游皋兰山记》、《秋风重阳登兰山》,写的是五泉山公园和兰山公园。一个在山脚下,一个是山顶公园,有步道和索道相连。三篇文章,角度是不一样的。一篇重在介绍景点,一篇重在描述登山的历程、感悟和偶遇,一篇重在写秋色斑斓登高望远和介绍兰山书法楹联长廊之文化艺术。</p><p> 写石佛沟和云顶山的文章各有两篇,角度也是不同的。第一次去爬山,回来重点介绍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以及爬山的历程。第二次再去爬山,回来就不能重复写了。石佛沟是佛教圣地,感悟佛理:风动?幡动?心动?云顶山是个天然森林氧吧,从健身和内心感悟这两个角度入手行文,写出来就和前者不一样了。</p><p> 山水游记写多了,自己也觉得有些雷同。这就需要把握重点,挖掘独特性和唯一性。这样写来,自己也觉得心有慰藉,读者也觉得赏心悦目。</p><p>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绿水青山,等待我们去拥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的神思和才情在大好河山的烘托下将会璀璨绽放!</p><p>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p><p> 2020年11月14日作于金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