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着那个时代和岁月的芳香

雪莲

<p>  金秋绚丽的季节,我们姊妹三人“东方红”来到天津。天津曾来过多次,但每次都匆匆而过,留下的记忆不多,而这次虽然时间也很紧,离开后可我一直沉浸在和知青前辈的相聚中、回忆中、思念中。</p><p> 知青是那个特定时代最显著的音符,“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用忠诚、激情、青春谱写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p><p> 66年父亲奉命来天津住在渤海大楼招待所招“兵”,从此就和知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天津回来,就由天津知青组建了十一连,父亲担任指导员,69年父亲又奉命带着十一连上了石棉矿,76年父亲又被任命七道沟农场学校当校长直到退休。我也就从3岁开始到79年高中毕业考学,这期间一直在知青文化中熏陶成长,上学老师是知青,日常生活也和他们息息相关,也正是这种知青文化和石油文化的结合锤炼了我、造就了我。</p><p> 79年,落实国家政策,知青大返城,你们告别了奋战13年的大西北,尽管你们的离开是农垦巨大的损失,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对你们依依不舍,但那里的人们还是非常庆喜你们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城市里去,积极努力创造条件让你们尽早回家。</p><p> 岁月碾转,分别几十年来,父母常常和我们唠叨知青的那段往事,那人、那事、那草、那木…。多年来只要有知青题材的文章、书籍、电视,我们全部追剧,叶辛、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史铁生、韩少功等成了我们熟悉的作家,《蹉跎岁月》、《年轮》、《北风那个吹》等电视剧我们百看不厌,因为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故事,那也是我们忘不却的情怀。</p><p> 共和国同龄的你们,伴随着国家的命运,遇山爬山,遇沟跨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艰辛一生。2009年退休的你们,第一件事就是十一连的战友们自发组织“寻梦团”到大西北去、到蹉跎岁月里追寻的地方去,尽管头上长了白发,皱纹爬上了眉梢,但沧桑也掩盖不了年轻时的容貌,依然迸发着那一份真情、那一份坚韧、那一份淳朴,经时间的沉淀,是埋藏在岁月风骨里的清新与美丽,又仿佛像一壶老酒越酿越醇、越沉越芳香,越品越有味。</p><p> 是啊,</p><p> 你们15、6岁从最繁华的都市来到最落后、最偏僻、最荒凉的大西北,不仅经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瘠生活的挑战,同时还肩负起了建设边疆改造边疆的重任,还要积极的投身到各种复杂的政治运动中。把最好的年华、最美的青春留在、刻在了大西北,甚至有些人把十几岁的生命也永远留在了那荒凉的戈壁滩。</p><p> 是啊,</p><p> 三十而立的你们,从已适应的环境中回归到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来,开始了二次创业,再次奋起。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考验呢?改革开放的浪潮急涌,你们还没来得及洗去前尘、站稳脚跟,没有任何优势的前提下,在无法平等的基础上,又为生存、为现实去打拼、去竞争,什么是难、什么是苦,你们又用自己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而化解而担当。更可敬的是,如今的你们没有抱怨、没有牢骚、没有后悔,而是把这一切升华为最珍贵的财富,这又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格局呀!</p><p> 是啊,</p><p> 从小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在你们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我们面对封闭、落后、贫困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努力、吃苦、包容、友爱,摈弃了自私、狭隘、世俗,从你们讲述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鲁迅、曹雪芹、高玉宝等,你们带来的艳阳天、鱼岛怒潮、上甘岭、青春之歌等书籍,红小兵等刊物,在当时文化及为匮乏时,成为我们如饥似渴的读品。分享着你们从天津带来漂亮精致的糖果糕点、学习用具、时尚衣帽围巾、鞋子、头绳…,使我们眼界开阔一直走在精致、时尚文化的前列;每年观看着你们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你们人才辈出,什么舞蹈、相声、乐器、京剧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目,至今都历历在目,当时不亚于现在在大剧院看演出的收获。也目睹了你们的喜怒哀乐、工作、爱情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影响促进了我们的人生。</p><p> 是啊,</p><p> 你们用稚嫩的双手开荒造地的大西北,如今已是树木成林、花果飘香、粮食满仓,已是最热门的旅游胜地。不忘初心,十一年前的你们自发的组织寻梦团,看望了我的父母,看望了你们牺牲的战友,看望了你们留在西北的战友和老同事,追寻了你们曾经的梦想,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p><p> 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那一簇簇红柳、看到一棵棵沙枣树、闻到它的芳香,我的眼前都会一亮、精神振奋,我都会自然想到你们,想到父辈们。无论社会怎样变,可你们的坚韧、本色、质朴、友爱从未改变,永远属于植根于戈壁的那一抹绿,永远属于沉淀的那一片芳香。</p><p> 岁月如歌,永远不会忘却,石棉矿巍峨的阿尔金山,边湾延绵不断的古长城,它们见证了你们奋斗的足迹,它们见证了你们最火红的青春!</p><p> </p> <p>  王姨,是我与知青相处时间最长、最密切的人啦,最后分别大约是76年左右,这次相见已是我们分别46年的重逢。</p><p>当得知我们“东方红”三人到天津,王姨和刘叔不顾一切的把有病的亲家请来照顾外孙,那天不巧她家的车又限号,俩人打着车从女儿家赶到我们住的地方,望着风尘仆仆赶来的、久别的王姨和刘叔,让我们三姊妹感动、激动,切实感到情谊的无价,切实感到真情的可贵。</p><p> 王姨16岁带着热情、憧憬来到大西北,从边湾到石棉矿,从机关到医院,在连队当班长、在机关当机要员、在医院当化验员。后来从石棉矿回到天津,又重新拼搏,走向了管理岗位。无论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她都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彰显自己独特的风采。</p><p> 记得只要王姨到我家来,是我们姊妹三个最开心的时候,缠着王姨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讲;记得王姨从天津带来的我们从未见过的糖果,特别是那个裹着透明玻璃纸,橘黄色的橘子形状的糖果,系着翠绿的飘带,不仅仅是好吃,而且那个美啊,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时文化是多么贫瘠、物质是多么的匮乏,我是从王姨带来的连环画、小人书中,了解了什么是大海、什么是城市、什么是高楼大厦、什么是香蕉…。记得王姨在机关时,每次玩耍路过她的办公室时,我都会惦着脚尖爬着窗户或者轻轻推个门缝伸进头看看她。记得在师部中学上初中时,王姨正好在师部医院培训,星期天一大早我就会去找她,我们一起聊天,不懂的、有疑问就请教,她还给我从食堂打饭,改善了我在学校的伙食,极大的缓解了我的孤独和念家。还记得王姨心灵手巧,勾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品,还送我家一个茶盘盖,是一朵朵白色小花有规则拼起的,花朵立体感很强,每朵花都有红色的边,非常好看…如今王姨又擅长照片的后期制作,非常有艺术感。</p><p>相逢时,我忽然疑问王姨,怎么从机关又去医院呢,她淡淡的说,那时说她有海外关系,而且是她进机关时组织就考察通过的,其实那个时代即简单也复杂,复杂也许是派性造成的。</p><p> 父亲曾说过,你王姨是根正苗红,我也觉得王姨正直、坚韧、积极、踏实。</p><p>回来后,王姨那弯曲有质的发型,依然白净的皮肤,淡绿泛着黄色的丝巾,点缀着王姨永远的优雅、精致,一直在我心里涌动,也仿佛我们从未离开。</p> <p>卫芳、赵老师、王姨、雪莲(从左到右)</p> <p>  王姨和刘叔陪我们“东方红”看望赵老师(后排右2)和张叔(前排)看:张叔叔笑的多么努力开心</p><p> 看到张叔,不和知青时生龙活虎的张叔比,和我11年前见到的比,已消瘦衰老的无法相识,他患脑溢血瘫痪6年,已没有什么记忆了。当见到我们时,竟然把刘叔认出来了,还说出了名字,和刘叔曾经一起游泳时发生的趣事也能含糊不清的说出,那个惊喜啊。</p><p> 我发现张叔自始至终都努力在笑,而且是由衷的。他的笑,直到今天始终在我的眼前闪现,让我感动、让我感慨、让我思考。我见过、听过瘫痪的病人,见人就是哭诉、痛苦,而张叔叔瘫痪6年,人已消瘦的皮包骨,可他还是那样乐观,这是历经过千辛万苦、风风雨雨磨练的结果吧。而赵老师把张叔照顾的非常细心、周到,洗的干干净净,呵护了他六年的日日夜夜,还是那样乐观向上,没有怨言,只希望好好伺候他多活几年。</p><p> 我见证过张叔、赵老师风华正茂,青春活力、勤奋实干时,见证过他们恋爱、结婚、生子时,见证了他们全家人齐心协力只为张叔好好活着。</p><p>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尽管这样,他们也是幸福的、也是令人羡慕的。</p> <p>  李叔(中间),是十一年前随寻梦团来兰州时我们相识的,也是十一连父亲的战友,父亲很喜欢他,相逢时父亲拍打着他很是亲切。十一年前相聚时他一直忙前忙后的照相,一看就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p><p> 他返回天津时,已在石棉矿是一名人们羡慕的驾驶员,那时候这个职业是非常抢手的职业。</p><p> 这次相见,他也是开车从南到北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赶来,还给我母亲带着天津的特产,还保留翻出我们十一年前相聚的照片和录像,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默默的深情。</p><p> 李叔的话不多,但说出来就有份量,他深切的说:你们姊妹三个,把候大姐带不来?让我们很是惭愧。</p><p> 相聚后李叔开车送我回到宾馆,握着李叔厚实有力的双手,由衷祝福李叔健康快乐。</p><p> </p> <p>  刘叔(右1)是父亲在卫生所当书记时我认识的,他那时是X光的大夫,父亲也很重视他,他稳重、善于钻研,技术过硬,人也长的白净书生气浓,父亲很是喜欢,做媒牵线让王姨和刘叔喜结良缘,幸福一生。</p><p> 这次相见,刘叔也是忙前忙后又是安排吃饭、又是给我们照相,忙乎到很晚,中午也未休息,对于严格作息规律的他,晚上九点准时休息,而我们告别时夜色已深,望着有些疲惫的刘叔,我们很是抱歉和感动。</p> <p>王姨制作的照片</p> <p>这是十一年前,“东方红”在兰州和赵老师合影</p> <p>  相识潘老师,是我76年到师部上初一的时候,父亲对一个只有十三岁的我远离家门住校非常不放心,便把我带上找到他曾在十一年的战友潘老师,以便有个照应。潘老师正好住在我们女生宿舍的前一排,那一排是学校的教师宿舍,从认识后我基本上每个星期日都去找她,她在宿舍做饭我们一起吃,还给我读英文故事,也许那时是给我幼小的心灵里最温暖的呵护和能量。慢慢的潘老师有男朋友了,而且知道是师部的,记的有次我还见到过,时间长了,和同学也熟了,去她宿舍也越来越少了,后来我考上学离开了那里,也不知她后来的去向。但那短暂的相处、温暖,一直留在心里,从未遗忘。</p><p> 这次来天津,意外的得知潘老师在济南,那个开心、那个激动,什么是缘份,这就是缘。</p><p> 当我们电话联系时,仿佛就是久别的朋友,一点都不陌生,她有说不完的话,我有好多的话,得知她82年从师部调到安徽皖南,85年又调到济南,她爱人的家乡,直到现在。一辈子从事教师职业。</p><p> 当我见到她时,她那高高的个头,中短直发,只是头发有点花白,大大的眼睛上佩戴着眼镜,一眼就认出了她过去优雅知性的影子。</p><p> 当我走进她家时,宽敞的房屋朴素简单干净。我们一起翻看过去的相册,回忆和记忆过去的那事那人;最让我感慨的是,她家书桌上还放着厚厚的英文书籍,书中标着各种记号,69岁的她还在翻译书籍;还看到她研究和书写的小篆,而且她退休后还带家教,还去省博物馆当了五年的义务讲解员…她始终都在奔跑着、奋斗着、前进着,从未停歇,她的精神世界又是多么富有啊!</p><p> 她真诚的说:在那个艰苦岁月里,我从没有后悔过,我认为那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p><p> 回来后,我一直在品味他们这代知青的厚重、本色、坚韧、踏实,也许也是现代人需要学习、坚守的品质。</p><p><br></p> <p>  刘叔(右1),潘老师的爱人,属于青岛知青,曾在师部工作,也属于默默无闻老黄牛式的技术类实干家。我们相聚时,话不多,只是不断的感慨那个时代太苦了、太不容易了。</p> <p>他们的青春并没因时光流逝而枯萎,那是因为,共和国曾因有知青一代而骄傲和安宁。</p> <p>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英姿飒爽的她们</p> <p>知青的路,我们曾一起走过;未来的时光,让我们还是要牵着彼此的手:沐浴着阳光,聆听着从田野飞来的,那首熟悉的歌……</p> <p>  这是父亲80年岁生日时,我们全家在兰州一中的篮球场,陪父亲打球,以此庆祝生日。</p><p> 现在看到80岁的父亲,是那样的年轻、生机勃勃、充满活力。</p><p> 父亲离开我们已7周年了,他那乐观的容貌、深邃的眼睛、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开阔的心胸,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刻入了我们的灵魂。</p><p> </p><p><br></p> <p>父亲和儿子、孙子三代人的篮球爱好。可以说篮球伴随着父亲一生。</p> <p>这次还利用了一些时间加深了对天津的了解。</p> <p>1933年,渤海大楼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清庆亲王载振与高星桥合股并由其子井阱矿务局津保售煤处总经理高渤海拆除原有建筑后投资进行建设。1936年,渤海大楼竣工,建成时为天津市最高大、最新式的现代风格高层建筑。高星桥之子高渤海以其名命名为“渤海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渤海大楼改建为招待所。1966年,渤海大楼更名为“人民大楼”。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渤海大楼完好无损。1979年,渤海大楼恢复原名并改为国民饭店旅店二部。渤海大楼为南苑e家商务连锁酒店使用。</p><p> 围着它转了两圈,想找回父亲66年住在这里情景。</p> <p>衷心祝福认识我父亲的知青们,和我认识的知青们,健康幸福平安!</p><p> 2020.11.26发</p> <p>  这是我和德祥的老领导李书记,他及夫人徐师傅的照片。</p><p> 我的这个美篇请李书记指导后,他发来了点评文章,让我非常感动,深受鼓舞,他提升了我的思想、拔高了我的境界、升华了我的感情,在此向李书记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敬!</p><p><br></p><p> 读《沉淀着那个时代和岁月的芳香》&nbsp;</p><p> 李文江&nbsp;</p><p> 卫东好!</p><p> 我怀着拜读与欣赏的心情读完了《沉淀着那个时代和岁月的芳香》这部作品。当我打开作品的时候,仿佛真的有一股芳香扑面而来。内中丰富的图文深深吸引了我。深入读下去,发现里边情态百变,故事层出,就好像看万花筒那样。它折射出你生活的千姿百态与经历的丰富多样。当读到第二遍的时候,它折射的就不仅是你的生活与经历,更有你思想的成熟与精神的富有,以及其中每个人物的可亲可敬。</p><p> 作品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四点:</p><p> 一是情感充沛真挚</p><p> 应当承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一块芳草地。当回首往事,心宇茫茫的时候,最让人魂牵梦萦不能割舍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就是你的芳草地,知青情结就是你的芳草地。</p><p> 五十年来,你一刻也没有忘记与知青的交集,没有忘记一切与知青生活相关联的岁月过往,这就是你的情感世界。</p><p>你对亲情无限眷恋。你孝敬父母,爱护弟妹,珍重爱情。这个信息是从你们全家合影的照片中捕获的,是从你对父母姊妹的用语中读取的,是从你对父母尽孝,对姊妹尽心,对家庭尽情的作为中感悟的。</p><p> 你是一个幸福的人。</p><p> 你对友情无限记挂。读了作品,我感觉你的双肩就像两座宫殿,一座装满了亲情,一座陈列着友情。当五十年来临的时候,你同姊妹一起东南上天津,西北赴兰州,专程看望知青时代的老师与朋友。在与他们交流的语言和神态中,你的记挂立刻穿越时空隧道,侵彻万水千山,浩浩荡荡直抵心扉。难怪圣贤老师、知青朋友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诚。</p><p> 二是文字朴素生动</p><p> 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自美的东西,包括作品。</p><p> 这部作品没有一点雕琢的生硬和刻意的呻吟,所用文字完全是大众语言,是心泉的流淌。</p><p> 一篇不长的文字,把时代背景,经历的必然,思想方法,心路历程,名人轶事表达得清清楚楚,使人读来如倒啖蔗,滋味十足。</p><p> 徐迟喜欢读《资本论》,他说这部巨著写得像散文,比溪水还要清澈,籍此他研究马克思的写作方法。你的这部作品也像溪水那样清澈,我是要保留下来的。</p><p> 三是画面精致协调</p><p> 那橘红色的背景,给人以年代的厚重感和初心的本色感,昭示着这代人不论走在哪个年代,初心的赤诚都不会移易。</p><p>那连绵不绝的红枫叶,它是红色的,还是五角的,很像镌刻在我们心中那颗闪闪的红星。</p><p> 画外音乐是《蹉跎岁月》主题歌。我理解,你是在告诉人们故事发生的年代,意义在于引起人们的思考。那一代青年他们真的是在蹉跎岁月吗?不是的,他们同各条战线的劳动者一样,都在用双手创造着奇迹。正如作品中所说,他们15、6岁离开父母,奔向祖国的西北边疆,用双手改造了戈壁荒滩,让这里树木成林,花果飘香,粮食满仓,甚而使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世界上有这样蹉跎岁月的人吗?</p><p> 四是观点积极准确</p><p>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你的作品贯穿的正是这样的方法。</p><p> 在作品中,你对时代芳香予以热情讴歌。作品写的是时代与岁月,歌颂的正是沉淀在人和事中的芳香。所以,这个时代注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p><p> 作品中写道,这代青年他们没有抱怨,没有牢骚,没有后悔,而是把这一切升华为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格局。你真诚称赞他们,共和国因知青而骄傲,因知青而安宁。对此,我愿引为同调。这代青年他们有志向,有知识,成熟快,能担当。这代人后来在祖国四化建设中,起到的是中流砥柱作用。</p><p> 谁都知道,落花注定是悲惨的。可是久远年代的花朵在你的作品中她历久弥新,永不凋谢。而历史昭示的不仅有文字的摹写,还有事实的铁定。越王剑久远了,它变得无比珍贵;敦煌壁画久远了,它成了绝版玫瑰;青花瓷久远了,它才是热门宝贝;中华文化久远了,她成为世界文明的丰碑;马克思列宁主义久远了,她真理的光辉将使越来越多的人来追随。</p><p> 题外的话:</p><p> 我对天津的印象是深刻而美好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曾是周总理和邓颖超长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平津战役给天津涂抹了浓墨重彩、永不褪色的一笔;津门儿女有光辉的斗争历史;我的兄长曾经在这里参加塘沽港的建设;这里有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橘子糖造型逼真,包装精美,味道极好,口感极佳;农建11师在玉门局出演过京剧《智取威虎山》,他们唱念做打功夫都十分扎实,而其中大部分演员正是天津奔赴西北的知识青年。</p><p> 我热爱天津,热爱这里的人。</p><p> 2020年12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