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国培线上培训学习的五天来,我尽量放下一切杂事,克服与上课时间冲突的困难,积极参加学习,因为我感受到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p> <p> 韦玲珍老师的《从语言文字走向核心素养》这个专题讲座,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深挖新课标的精髓,立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信息量大,操作性强,是真正求真务实的讲座。</p><p> 说她“真”,是她真正的贯彻了新课标。韦老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等入手,细致的研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他注重单元教学中多篇课文之间的逻辑联系,突出主题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带领学生深挖文本资源,感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思;他注重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对学生道德品质上的熏陶,行为上的引领。韦老师对任何一个教学实践的探索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把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置于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中去设计,对新课标的体现是切实的,务实的,实践过程更是踏实的,这些都是实的体现。</p><p> 讲座信息量大,我记录了整整八页,也真正是受益匪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课堂实践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形式,为了热闹。课堂活跃,不等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向韦老师学习,相信这一个月的学习会对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p> <p> 郑桂华教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困难与突破》这一讲座。立足当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讲解为主,以做题为方式、以系统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的偏差现象,深入探究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从教育改革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做细致分析,并结合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途径,理论实践高度结合。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呢?单课不能脱离单元任务去教学,郑教授为我们指明了单篇课文与单元的契合点,这也正是我平常教学中经常忽视的。在单元学习中,注重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实现语文生活化,能裨实用。同时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更具人文性和工具性。</p> <p> 陈智峰老师《教师教育写作的七种武器》的主题讲座,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紧紧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反思。他把教育写作的七种形式概括中为七种武器,既生动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征,让人耳目一新,他对各种教育写作形式的阐释、举例,同时也是一个个教学案例,操作性非常强。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样重大。他的教案设计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由浅入深,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由课内延及课外。另外,他深厚的文学、史学积淀都令人折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需要有他这样深厚的积淀,他是我们共同的学习榜样。</p> <p> 郭常青老师的作文讲座,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默默躬耕在作文教学田地上的园丁。</p><p> 他专业,作文写作本就烦难,他化繁为简,将抽象的作文架构从标题、开头、主体、结尾、段落安排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做了细致指导,小到单个词句,大到整体构思,让学生有章法可循。</p><p> 他辛勤,批改作文一向是令老师头疼的事,耗时长,又无效果。学生往往只看看分数,不去关注问题,而郭老师又指导学生去落实修改,有时还一改三稿,背后的付出可能而知。</p><p> 他慷慨,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并赠书于我们,万分感谢!作文教学一向是我不太敢过多涉足的领域,怕付出了努力也没有效果,今天看来,是我的方法指导不够细致,对学生作文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从今天的讲座中,我不仅学到了方法,更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作文教学的信心和动力。</p> <p> 目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缺少的正是一种高端理论的指导和实践方向的引领。作为一线教师,平时工作做了很多,但静向心来思考的时候很少。工作盲目是效率不高的根本因素。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见得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却可以实实在在的提高自己。孙旭红老师的专题报告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指出教师应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构筑智慧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层次。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自己还停留在教书匠层次,发展缓慢,主要在于缺少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及目标规划。这说明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像孙旭红老师那样的深入思考,反思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p> <p> 自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拉开帷幕以来,我也一直在尝试着用新课改的理念构筑课堂。将三维的教学目标设计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也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引入活动,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学语文;也频繁使用合作探究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试图老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p><p> 但总觉得自己少了点儿什么。少了什么呢?听了蔡可教授的讲座,我才明白自己少了规划性,做到哪儿算哪儿,做到什么程度都可以结尾;少了系统性,环节之间是断裂的,实践运用与知识掌握是脱节的。双基到能力到素养,是层级递进又相互渗透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融合。</p> <p> 课改以前,高中语文课堂存在功利化倾向,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语文课只与高考题训练挂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高三,基本上是高考题训练或者依托教材文本的方法探究。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甚至成为学生睡觉课。唯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是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课只是偶尔上、依托教材上、有感而发上,口语课变成了语文课的临时点缀。以后要学习袁湛江教授及六位展示的老师的做法,从高一到高三进行长期训练,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作为口语交流的素材,将语文高考题的各种题型转化成口语交际的不同类型,让语文课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口语表达成为语文课的精彩大戏。</p> <p> </p><p> 专家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虽然这两年也不断在接受这些新进的理念,但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办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这几天,看到了专家们将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的例子,我越发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其实,课堂活跃并不等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课堂形式新颖也并不等于真正贯彻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p><p> 应该像韦玲珍老师那样细致的研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注重单元教学中多篇课文之间的逻辑联系,突出主题教学;</p><p> 应该像郑桂华教授那样在单元学习中,注重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实现语文生活化。应该像陈智锋老师那样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史学积淀对学生的思维引导由浅入深,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由课内延及课外。</p><p> 应该像郭常青老师那样化繁为简,将烦难的作文小到单个词句,大到整体构思,让学生有章法可循。</p><p> 应该像孙旭红老师那样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构筑智慧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层次。</p><p> 应该像蔡可教授那样实现双基到能力到素养的层级递进又相互渗透。</p><p> 应该像袁湛江教授那样依据学生的阶段特点设置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p><p> 专家们在这些成果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也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三个小时的讲座背后是大量的调研、实践、是不断地改进,如果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这样下功夫,也可以使课堂生动出彩。其实,在工作中,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深入思考,反思的道路上,我必须不能停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