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我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看到密云183号与186号两座敌台间那大段的陡崖符号时,对大角峪长城东段的穿越活动不免心生畏惧。在咨询了两位资深强驴后,才敢报名。他们都说,这段没有白岭关王八楼那段险。其实,最能帮我下决心的,是木鱼转来的关于领队遇崖不爬只绕的对话截图。心想,既然可以绕,无非多费些体力吧。没想到,此行成就了老夫十年户外之最虐,同时也大有收获。应该说,多些付出很值得。</p><p><br></p><p> 1、涝洼的大烟囱与双耳架</p><p> 大角峪,位于北京东北端,因地形瘦长、状若犄角而得名。这里与河北承德地界相接,属密云区新城子镇辖地。该村北侧有明代古长城,其东段为我们本次的行程,包括密云182号敌台至189号敌台,即大壮楼到大角峪水关地段。但是此行并非环穿,而是从东往西的长蛇阵。起点,不是大角峪,而是相隔几里的涝洼。</p><p> 行前,阅读了虫子兄弟的游记,并摘录了地形要点,所以一下车,我就先找涝洼村里的大烟囱,再找上山谷口的双耳架。结果,这两东西全都眼到擒来,拍照取证。其中,大烟囱够高,可谓该村地标,“一九六O年五月竣工”美术宋体的白色大字自上而下,很具时代感;西坡上的双耳建筑乃水泥制品,状若方脸大猫,据说是当年修煤窑的什么固定架,也属时代遗产吧。见了老物件,我就感亲切而开心。一兴奋,却忘了开六只脚,也算乐而生悲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涝洼大烟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双耳水泥架</h3> <p> 2、密林里的攀爬及影像</p><p> 队伍上山,先依合水线,再沿分水线。随着地势的提升,坡麓上的植被先是灌木再是乔木。除了脚下碎石子的搓动以及落叶的陷阱,导致重心不稳与心慌脚乱,还有各种枝杈的牵扯令人磕磕拌拌,不是挂帽扯袖就是扎手刮脸。这种密林里的大坡度攀爬,既费体力也费精力,可不敢大意。不过,一旦闪出间隙,我的镜头还是要发发言滴。我们是向东南前进,正好太阳的方向,大逆光里的树影与人影,都有些斑斑驳驳,甚至是恍惚。只有回头顺光的情况下,才能还原出应有的真切。这种穿越尽管累些,但我喜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右侧山谷</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林地穿行</h3> <p> 终于望见了大壮楼,如悬头顶。虽感压抑,但并不可惧。可惧的,在大壮楼的右侧,狗牙般的嶙峋怪石,离着尚远,己露狰狞,据说那也是我们今天的征途。我意识到,今天的行程,够老夫一呛,但我仍然满怀希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远望断崖</h3> <p> 3、大壮楼的券伏与竖龛</p><p> 大壮楼位于山顶,海拔1020米,基本完好。其台基为规则条石,方正而厚实;墙体为青砖,虽属糙砌,但一顺一丁,颇为规矩;顶部浅出砖檐,上为垛墙。虽然垛墙残缺不齐,但为战时防御必备。果然,楼内西拱筒有天窗通楼顶。除西拱筒外,还有东拱筒与中拱筒,均为南北走向,有回廊及东西通道相连,形成四横三纵结构,并对应于台体四立面的14门窗。其中,南北立面宽8米余,各分布1门2窗与3窗;东西立面长约14米,各分布4窗。加之通高9米余,如此体量,可谓“大壮”。</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82号敌台天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82号敌台中拱筒</h3> <p> 如果细看,可谓壮观的,还有敌台门窗的拱券,都是在立券上加砌卧砖,而且各有两层,一环套一环,形成“两券两伏”的4层拱券。如此一来,既受力强又很美观。可惜的是,居中的门券已脱落了“一券一伏”,东侧的箭窗拱券也有脱落,且被向下扩创,与门槛石同高,显然人为。</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北望18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82号敌台东窗</h3> 在东侧拱筒,还有个发现:内墙上有个长条形的竖龛,且向上逐步收分,形成尖状,很像一枚加农炮弹,不知作何用途,这得问问萧艾老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182号敌台东拱筒内墙上的竖龛</h3> <p> 4、菱形楼的体形及名称</p><p> 在此拱筒,通过东窗了望,看到东面的一座敌台也颇为“大壮”。同行队友讲,“这是菱形楼”。对此,我不认同。“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我在此居然可以看到其三个立面,显然其平面形态不是菱形。查阅相关资料,知此台为密云181号敌台。其东立面宽10.9米,西立面宽8.8米,南北立面均宽11米。如此看来,此台平面接近梯形。所以,称“菱形楼”,并不妥。如果要按平面形态叫,也只能叫“梯形楼”。但我认为,以敌台平面形态命名的做法,本身也不妥。敌台的形象称呼,一般以立面形态衡量更好。</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181号敌台</h3> <p> 5、林间的石墙与断崖</p><p> 大壮楼,仅仅是我们此行的长城起点,也是我们行进线路的拐点。我们从涝洼一路东南而来,从此右转,折向西偏南。前面的敌台依次摆开,但在大壮楼上仅能观察到就近的三座。通过阅读虫子的游记,我知道我们的行程分三段,一是东边的182号至185号敌台,二是中间的三组断崖,三是西边的186号至189号敌台。真正的长城之旅,以及惊心动魄,开始啦。</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182号敌台西望</h3> <p> 正如虫子的提示,从182号到183号敌台,虽有石墙断续相接,但有两座山尖及石缝相拦。按说,山尖该是突出的地貌,一眼了然。但在山岳丛林里,视野大大受阻。走着走着,发现是断崖,只能退回去,找路。本来,是按六只脚上的轨迹走着,但不知何故轨迹几番漂移。所以,轨迹也不能全信。还好,偶有青鸟兄弟的布条可供参考。于是,开始绕。</p><p> 这里的绕,可不是平面上的意义,而是立体,且还相当急剧。先是大坡度地下降,再大坡度地上升。只好收了相机,抓着树枝借力,还必须小心翼翼。</p><p> 借力,也要看是什么树。有的树枝看似硬朗实则很脆,一拽就断,所以要拉拉,感觉可以再借。否则,树枝断了,重心失衡,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枝条很硬,却很扎手,也是不可抓的,如若扎得手疼一撒手,那后果也可怕。我喜欢杜鹃的枝条,虽细但柔韧,一根不行两根,还可以一抓抓一把,很管用。</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首遇悬崖</h3> <p> 穿越期间,我发现了虫子说的石墙。本就毛石干插,现多已坍散。讲实话,其形难以为墙。有墙,说明此处地形还不够险峻,真正险峻到人不可攀的地步,长城便不修墙,而是直接借用山险,以险为墙拒守。也就是说,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这里的山险,只是序曲罢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东石墙</h3> <p> 6、183号敌台的交手拱与套拱</p><p> 虽然,在大壮楼上早已望见过183号敌台,但当时只看到了他露出密林的头颅。而此行一路寻来,几乎都在与坡和树战斗。所以,当他突然撞进我的眼帘时,不免有些惊讶。此台长方,东西宽10米有余,南北长12米多;条石台基,青砖墙体,内部空芯,三横三纵,分别对应门窗。其拱筒较高,而通道低矮狭小,中央通道构成十字,而两侧则是一圈拱筒相接的回廊,这与以往多见的拱筒与通道纵横交插的回廊不同。</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183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183号敌台中通道</h3> <p> 此台回廊的四个转角,都有两个拱筒垂直相交。于是,拱券的弧线几乎相切,很有些抬梁式木建筑屋顶交手拱的味道。没想到,砖拱也可以交手,这太不可思议,也太美妙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183号敌台交手拱</h3> <p> 同样美妙的,还有箭窗,拱券竟是里外套装。里侧的拱券相对高些,却隐藏着。外侧的拱券稍矮,却直露着。看得出,此箭窗也该是“两券两伏”,但均已脱落,形成蘑菇状的空框。我想,之所以设里高外低的套装式拱券,而且内嵌墙里有两砖厚度,这个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单兵掩体。箭手能避开通道,照样开弓放箭。</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183号敌台箭窗</h3> 此台有蹬道上楼,楼顶有铺房砖石散落。登高可以望远,回望大壮楼一目了然,还可以小憩,或表演个游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183号敌台上楼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183号敌台上的瑜伽</h3> 接下来的184号敌台,也有惊喜。虽然楼体残缺,但看得出是长方形空芯式,内部为三横三纵结构。其东墙南墙坍塌,甚至南侧回廊无存,但更显沧桑之风与古朴之韵,时光感与历史感昭然若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18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184号敌台中拱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184号敌台坍塌的西拱筒</h3> <p> 惊喜的并非止此,还在此发现了方砖,且有好几块。这是一种小型方砖,比见的尺四与二尺的规格偏小。显然不是敌台地面铺用,莫非来自铺房?如果是用作铺房的地砖,那太奢侈了吧?那么,铺房上会有影壁吗?据说,金山岭长城上就有,且是麒麟的。</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184号敌台内的方砖</p><p><br></p> <p> 就在此时,队友发现了一截连结的砖墙,滚落于台下。这是自然的引力,还是人为的分解?真想喊,“对于长城的破坏,请不要一说就是驴。”</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184号敌台外滚落的砖墙</h3> 在此留恋得太久,以至于跟不上队友节奏。手台呼唤,搞清线路,追上队友,我才有时间回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回望184号敌台</h3> <p> 7、185号敌台的隶书与午餐</p><p> 从图上看,去185号敌台并不远,但又有断崖阻拦。东绕西绕无果,只得强行攀岩。还好,深度兄弟带着绳子。他和过山车先上去,连拉带拽,十来个队友才一一上得山脊。当时匆匆而过,没注意虫子说的风筝,这是个小遗憾。</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又遇断崖</h3> <p> 185号敌台,地势再次拉升,山顶的平面狭小,拍照都不能后退。这也是个三横三纵的砖石方台,东西宽近10米,南北长13米有余,体量虽不小,但北拱筒坍塌,三窗损毁。没想到,这里有面文字墙,书法水准不低,尤其是东墙上的隶书最佳,不比某些匾额上的字差。虽然,到此一游的标榜不宜提倡,但水平高的墨宝还能令我眼前一亮。不过,可别随便打“长城小站”的旗号哟。</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18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185号敌台门栓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185号敌台中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31、185号敌台里的隶书文字</h3> <p> 本想在此楼里午餐,但北风正劲,大家只好到楼南侧树林里一片背风的斜坡上就座。我还是老习惯,一碗康师傅泡面。尽管不好意思,还是接了些队友们递来的各色小吃。简单吃喝,看已到下午两点,行程不及一半,便招呼大家抓紧时间,继续前进。</p><p><br></p><p> 8、断悬的绕行与攀爬</p><p> 从185号敌台向西,本有条小路,但走不多远,就出现分岔。一条沿山脊往西南,一条下坡去西北。我看轨迹,便领头下坡,大家也跟着。先西北再西南,我知道开始绕崖了。这可比前面的下坡陡得多,不拽着树棵子就没法下脚。注意,不是树枝子而是树棵子,也就是说要一抓抓一把。否则,可能经不得拉。就这样,脚还是滑,常常一下就被浮土与树叶淹没了。有队友不得不倚棵树扶着,脱鞋倒渣渣。</p><p> 绕到一处防界面,地势稍缓和,回头一看,只有四位队员在身边。我问,“他们呢?”木鱼答,“走梁去了。”我不解,“那是悬崖呀,领队不是说让绕吗?”木鱼说,“他们说咱们的轨迹不对。”我赶紧掏出手机看轨迹,“没错呀!”知然也说,“轨迹对的!”见我们俩人的轨迹与领队提供的轨迹完全重合,漠云、飞飞也都同意继续绕崖。木鱼连忙呼叫雨蝶,知鸥姐她们走山梁路不通,于是让她们赶紧回撤,沿我们下坡的小路跟上。</p><p> 本以为,我们可以像虫子一样从北沟一路下撤,兜个圈子再回墙上。可是,一步一滑甚至臀降了约有百米深,轨迹却再度上扬。看来,两条轨迹大不一样。我有心继续沿虫子的轨迹走合水线,但知然说领队的轨迹就是要上前面的那个垭口,他在前面还发现了青鸟的布条。“那就上吧!”</p><p> 攀上这个垭口,其实只是个小崖头。沿轨迹,还得再下,平行崖脚一线斜切。这种一腿高一腿低的斜切很别扭,加之浮土与落叶过厚,迈一步滑半步,着实很费力。兜兜转转,我们竟又回到了山脊上。此时回眸,看到了正紧跟的后队。木鱼呼叫雨蝶,我知道她很惦念鸥姐。</p><p> 爬上右侧小山顶,我发现了虫子说的无名石台。本想上去细看,但风力正猛,只好作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无名石台</h3> <p class="ql-block"> 此时,漠云说,“前面全是断崖”。赶上来的箭扣鸟插上前去,“我下去看看!”我知道,他是户外圈的强驴,很有经验。看箭扣鸟左突右冲均不得出路,知然和漠云也先后下第一层断崖。听箭扣鸟说找到了后,我和木鱼、飞飞才下。都下去,脚都没处放,大家实际都是挂在几近垂直的绝壁上。</p><p class="ql-block"> 扒着石牙,倒着身子,好不容易下了一层断崖。左转再右,走个之字,前面又是一处断崖,且是横向的。箭扣鸟艺高人胆大,第一个过了,木鱼和漠云也过了,并指挥着我们后面三人一个个通过。前面的在一点点地蹭,吓得够呛;后面的在慢慢地等,也累得够呛。这种等,可是两手扒着石头,但只一脚点地,站得腿酸了,也换不得脚。</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才知这处绝壁是连一只脚也没法驻足的,约一米多的横向移动,全靠头顶上的那棵松树。我想,松枝很脆,经不得拽,更吊不住我这一百六十斤吧?只能抓住松树那裸在岩外的根,可是举手还差十几公分的距离,便狠劲一蹿,竟抓住了松树的树干。稳住重心后,腾出左手抓住就近一块石牙,脚才扣住前方崖壁上的一处石尖。等到两脚落地,顿感浑身冷汗。我才明白,为什么前面通过得那么慢,甚至有队友尖叫。细看,北侧悬崖壁立山压顶,南侧悬崖深切不见底。应该说,这是道鬼门关。</p><p class="ql-block"> 这道关后是个小垭口,前面又是个小山头。队友说,前面还都是断崖,一个接一个。大家都怕了,一致同意就近下山。我很纳闷,“说好的不爬崖只绕呢,这轨迹怎么了?”看着大家一个个消失在山脊南侧的丛林里,我也只好跟上。讲实话,我心里还惦记着虫子说的另一个无名石台。</p><p class="ql-block"> 一路生切式的下撤,迈不开腿,趟不开步,身子就像陷在沙漠里。要真是沙漠就好了,起码不至于皮肉之苦。蜗牛式的行进中,各种灌木扎得老夫多处着刺,甚至冒血,但也全然不顾。下午三点半,大家终于绕过行程中段的第三组断崖,回到了长城上。</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西石墙</h3> <p> 9、186号敌台及三个残台</p><p> 再度回到墙上,大家心情舒畅,此时光线正好,也还有些时间,于是简单秀秀。</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队友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队友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队友留影</h3> 夕阳西下,186号敌台沐浴辉煌。其实,不过下午四点十分。此台也是长方空芯,也是三横三纵,也是砖石敌台,但部分箭窗损毁,且东拱筒与北廊道均已坍塌。也有上楼蹬道,而且相当完好,甚至楼外的进楼石阶竟也规规整整。可是,接下来的三座敌台,可没这么幸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18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186号敌台西拱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186号敌台坍塌的东拱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186号敌台上楼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186号敌台楼外台阶</h3> 由186号敌台,一路下降。接连有六个水嘴一一走来,着实可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186号敌台西侧的六个水嘴</h3> 前面的187号敌台,海拔已降至676米,比大壮楼要低了三百多。此台偏小,东西长、南北宽都不过七八米。其楼体砖墙全无,只台基保存完好,为规则条石砌筑,中间毛石填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187号敌台</h3> <p> 太阳落山,光线暗淡。188号敌台和189号敌台,都很惨淡。资料上的188号敌台和189号敌台,都是10×10米的正方形砖石敌台,也该是空芯,但现已一堆废墟,残砖乱石,一派狼藉。“砖给扒了盖房,那条石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188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189号敌台</h3> <p> 下山期间,我还看到了对面山坡上的一座敌台,那该是密云190号敌台,将是我未来的又一个起点。</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河对岸的190号敌台</h3> 下到公路,我摸黑到河边找水关,但只看到了这样一堆毛石。感觉不像,一是水关不该毛石对付;二是此处距对面河岸长城遗址较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大角峪水关遗址</h3> 结合箭扣鸟的轨迹,此行全程应该6公里,却走了近8个小时,驴途艰难呵。期间,绕了三组断崖的第一组和第三组,爬了第二组。听说,只有水底游鱼全是沿山脊走的。他说,他也用了绳子。我问,“你自己怎么放与收呢?”他答,“绳子对折,树上一搭,放双绳。一段一段地下。”听罢,大呼“我真笨!”<br> 此行,相机丢了,失而复得。保温瓶丢了,失而复得。但陆战靴彻底报废了,心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报废的陆战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