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又是一个秋意浓烈的早晨。西安的初冬,完全和山西的凛冽寒霜不同,飒飒的风里带着丝丝暖意;我踏足在校园里,心情欢动跳跃,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p> <p> 11月12日, 我和同事们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准备今天的学习。时间在期待中慢慢流逝,课程开始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博士为我们带来了讲座《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这是一节让我大开眼界的课程,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p> <p> 讲座从“你印象最深的课”谈起,道出了什么是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固定的,也会随着时代而创新。</p> <p> 随后老师从网络的普及谈到了“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未来世界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我们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应对未来的能力。</p> <p>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p><p>面向真实的项目式学习</p> <p>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教学</p> <p>数据驱动下的精准学习</p> <p>认真学习的人儿是最美!</p> <p>小组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p> <p>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的思维、眼界,和对教育的理解会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更新学习方式,我们要看得清、看得懂、赶得早。这样才能引领教师、服务学校,为祖国培养更好的接班人提供最扎实的教育地基。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发出赞同的声音,作为一名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确实感到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感觉到了知识更新的压力。</p> <p> 培训已经接近尾声了,老师们更加在用心的听讲,我飞快的记录着笔记,这样的培训对我而言太重要了,不但更新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我衷心的感谢本次培训的组织者,更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培训来提升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