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校歌又一先驱——张謇

江匀金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 詹皖</b></p> <p>今年7月1日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诞辰160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有4个人(张之洞、张謇、卢作孚、范旭东)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其中,张謇不仅在实业上有许多伟大的作为,而且在教育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功勋。就以音乐教育而言,尤其是近代学堂校歌,张謇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话。乐坛同仁都知道校歌 “三驾马车”: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而在学堂校歌先驱的行列中,张謇也是一位功不可没的歌词作者。</p><p>张謇办实业、兴教育,有其独特的见解,他的主张是“父教育而母实业”,他把教育与实业比成相互补充、互辅互成、至亲至密的父母关系,他说“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缘此,他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在他的艰苦努力之下,南通地区先后创办了小学校370多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技工学校、测绘学校、伶工学校、平民学校、交通警察学校等职业学校多所。我国第一个民办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就是他创办的。张謇办校数量之大,类型之多,设备之完全,远非他处所能及,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i]他亲自为这些新式学校立校训,写校歌。他虽然不是专业歌词作家,但是他在我国校歌发韧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p><p><br></p><p>&nbs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一、张謇校歌的概况</p><p>19末与20初,是我国学校音乐课的滥觞期。1907年,清朝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音乐”列为学堂必修科目。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训令,要求各校编制校歌。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翌年,他考察日本教育回国后,就把音乐教育纳入师范课程之中。1904年,张謇为师范撰写校歌。次年,张謇亲自去上海延请音乐家沈心工先生为校歌谱曲,并且请上海嘉定的夏颂莱先生来校教唱。[i]通州师范学校的歌词是这样写的:“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歌词开头描写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及高屋建瓴其气势,充满了开创的自豪和开拓的自信,因为当时师范学校虽有“上海南洋公学所属师范院,京师大学堂亦设师范斋”,这些师范都是学堂附设的,而“特别设置的师范教育机关” ——通州师范学校(称“校”而不称“堂”),是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所以歌词写道“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p><p>嗣后,张謇陆续为他创办和协办的学校写校歌,从1904至1924年,写了大量的校歌。由于战乱频乃,岁月动荡,张謇校歌资料俱已散轶,笔者深入民间,广泛采访,深入发掘,遍访九秩老人,或录音,或笔录,历时数年,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张謇写的校歌歌词,除了通州师范学校校歌,还有:长乐镇初等小学校歌、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歌之一和之二、垦牧乡小学校歌、张徐私立女校校歌、通州小学校歌之一和之二、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等10首。其中留存曲谱至今的有《通师校歌》《通师附小校歌》《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张徐私立女校校歌》四首。另外还有30首校歌,是体现张謇教育思想的校歌。张謇的儿子张孝若,于1928年为当时南通纺科、南通医科、南通农科三所高校合并的南通学院写过校歌,还为南通县女子师范学校写过校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张謇校歌的宝贵资料。</p><p>张謇兴办实业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先后陆续兴办了大大小小的企业34个,建立了一个民族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涉及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银行、交通、服务行等许多门类。尤其是为人鲜知而值得一提的是,张謇深知“不兼农事,本末不备”的道理,放眼从启东海门至赣榆沿海大片荒地,萌生了建立垦牧公司的想法。1901年张謇正式成立垦牧公司,嗣后,办了20个盐垦公司,遍及江苏沿海。张謇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而且建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垦牧学校,亲自为垦牧事业写歌词,为垦牧学校写校歌,开中国垦牧教育之先河,成为我国新式学堂校歌史上的一大亮点。</p><p>1911年8月20日张謇专为通海一堤初等小学写下了《垦牧乡小学校歌》:“通海垦牧乡,立宪皇帝二十七初开荒。田里有井疆,小学家家上,识字种田相保为善良。新世纪,垦牧乡,新少年,小学生。(‘生’读古音)”首句点明垦牧起始年,标明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次句中“井疆”,标明每户人家都有一块垦牧的土地,加上家家小孩子都可以上学,这在当时农村是一幅十分诱人的景象。第三句宣扬了耕读传家的美好理想在这里实现。1921年,为纪念垦牧20年,67高龄的张謇写下了《垦牧乡歌》:“海之门兮芒洋,受有百兮谷王,辅南通兮江沄沄而淮汤汤。崪郁起兮垦牧之乡,我田我稼,我牛我羊。我有子弟,亦耒亦耜,而冠而裳。僮万兮井里,百年兮洪荒。谁其辟者南通张。”。首句点明这里是上苍赐予的粮仓。“江沄沄”、“淮汤汤”,联为一体润滋南通;垦牧之乡是这块平原上隆起的草木茂密的高地(崪郁),在这里,我们幸福地耕种,自由地放牧,其乐无疆!1921年3月,张謇在垦牧乡高等小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规定校训为“体农用学,合群自治”,并写下了《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的歌词,描写了当年野免出没的苇蒿之地,而今“欣欣弦诵兮,今有此乡校之高堂”,由于有了学校教育,“诟争兮礼让,椎鲁兮文章”,礼让之风取代了指责争吵,文质彬彬取代了粗暴野蛮。人人向往的“耕田读书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耕读传家,在这里将成为现实。</p><p><br></p><p>&nbs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二、张謇校歌的思想特色</p><p>救国、爱国,是张謇校歌的主题。张謇认为,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主题。通州师范建校开学典礼上,张謇在演讲词中激动地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国者民之积,民之中各有一身在焉。国弱望亏,其害之究竟,直中于人人之一身。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乎?”他把“忠实不欺,坚苦自立”列为办校的宗旨,倡导的学风。他说“今日建立此校,所愿为诸君相期者,亦唯此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二语,为诸君摩厉走持之助。”而后他把“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两句,揭书于堂,以为校训。接着又把校训的精神凝聚为“民智兮国牢”这一经典箴言,融入到校歌之中。原本歌词中“民智兮国牢”重复两句,张謇认为再加一句“其气弥厚”,于是改为重复三句。这是歌魂之所在,也是张謇教育思想之所在。既表达了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又表达了对师生深意的殷殷寄托。在其他校歌中,他都强调“光吾州”、“爱国”、“爱乡”,“弦歌育桃李、栋梁振家邦”。在张謇先生爱国校歌的熏陶下,唱着校歌从学校走出来的,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同志、江上青革命烈士,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志达、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先驱陆维钊等,还有前总书记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女士。</p><p>启迪民智,是张謇校歌的主线。张謇认为中国积贫积弱最深层的原因,是“民智未开”,国人愚钝,所以他竭力用校歌来开民智。张謇所说的“民智”,包括知事明理的人文素质、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张謇在《通师校歌》中写道:“……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他在通师附小的校歌中写道:“勤学兮开智,昭昧兮发蒙。”他在《垦牧乡小学校歌》中写道:“识字耕田相保为善良。”他在其他校歌中写的“向学明义礼”、 “讲席开春风”、“勤学兮开智,昭昧兮发蒙”、“学生爱国须聪明”等,都表达了“启迪民智”的思想主张。</p><p>传承道德,是张謇校歌的主导。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他兴学办校十分重视道德建设,把忧国救国、爱乡爱国作为校歌德育的首要,还在校歌中倡导“重义轻财”、“ 明大礼”、“勤俭”、“礼让”、“文明”等内容。他在垦牧乡高等小学开学演讲中,说:“垦牧乡自始至今二十年矣。此二十年中公司办事人,自江知源君以下,早作夜思,晴作雨思。曾无一日之缀息。謇亦未尝日忘此地也。诸生须知苟非早作夜思,又历二十年之久,通海之农,安得有此可种之田?诸生安得有校求学?更不必说高等小学校矣。”他要求全校师克勤克俭,自强自立,牢记开辟之艰难,必须保持农家子弟的本色,发愤图强,生生不息。[i]</p><p><br></p><p>&nbsp;</p> <p>三、张謇校歌的美育作用</p><p>通过校歌实施美育,是张謇校歌的艺术特色。张謇虽然受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很深,但是他敏锐地接受西方教育的幅射,注重美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写的校歌没有老夫子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寓教于美的熏陶之中,他在《通师校歌》中描写“狼山”“青迢迢”,“青迢迢”是隐隐的青黛色,如淡淡的水墨画一般秀美;描写“江淮”“朝宗遥”,“朝宗遥”的是长江、淮河奔向大海的壮观。借景抒情,表达兴办师范学校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兴我国民的先兆!</p><p>校歌不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传唱的。张謇很重视校歌的传唱性。虽然按曲填词,或者填词选曲,是我国的音乐传统。而张謇对此不以为然,主动接受西方音乐理念,主张一词一曲,重视音乐的原创性。他写的通师校歌,起初由单竹孙作谱曲,因谱略同于昆曲,张謇觉得此曲尚难表达内容气势,而后去沪请音乐教育家沈心工谱曲,词曲结合,水乳交融。全曲共16小节,前8小节为一段,两个乐句。后8小节为一段,在第三乐句的第四小节是一个间奏,这是当时校歌中唯一运用这一创作手法的校歌。三句模进后的间奏,把音乐推向高潮,材料精炼,非常紧凑。据当时的学生、现已九十七高龄的高逊先生回忆,每每唱到歌曲结合句“千龄始朝”时,浩然之气油然而生。</p><p>学堂校歌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张謇校歌的爱国思想,对于我们万众一心同谱中国梦的学校教育中仍然熠熠闪光。</p><p><br></p><p>&nbs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作者与张謇先生嫡孙张绪武主席合影(2010年春于南通)</p> <p>作者在北京拜访张绪武主席合影留念(2020.11.2)</p> <p>2013年7月发表于《人民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