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华侨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68届集体历史回忆资料之一</h1><p><br></p>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3970tac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上接《共同的回忆(土建岁月)》</a></h3><div><br></div> 第三章 文革年代 <p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3 势不可挡的文化革命</font></i></b></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p> <h5></h5><h5>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从此,“文化大革命”势不可挡,一发而不可收拾,造成十年内乱。</h5><h5> 当时我们正在泉州的一些工矿企业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听说华大校园内出现了大字报,矛头对准了校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动学术权威”。运动搞得热火朝天,还出现了戴高帽、挂牌子游街等过火行为。</h5><h5> 到了6月下旬,我们被通知返校参加文化大革命。</h5><div><h5> 7、8月间,北京以高干子弟为主的部分红卫兵组织贴出了一幅著名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为“基本如此”。北京工业大学学生谭力夫在学校集会上演讲,声称要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当作全面的阶级路线来推行,要把它提炼为政策,上升为本本条条。由此引发了全国上下对这种“血统论”的大辩论,我们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有的同学甚至骑着单车赶赴省城福州参加辩论大会。</h5><h5> 由于对运动中出现的过火行为的不同看法,对“血统论”的不同看法等等,原本非常团结友爱的集体渐渐出现了分歧、产生了裂痕,分成了好像势不两立的各种派别,一所好端端的传授知识的大学变成了互相攻击的“战场”,十分令人痛心。</h5><h5> 8月18日,毛主席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接见来京进行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表示支持红卫兵运动。林彪在大会的讲话中,别有用心的表示坚决支持红卫兵敢闯、敢干、敢造反的“革命精神”,鼓动红卫兵“打倒一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全国陷入了疯狂的“文化革命”之中。<br> </h5><div><div><br></div></div></div> <h5> 文革中部分同学参加的红卫兵组织。(照片由刘梅香提供)</h5><h5> 一排:李荣辉、王鼎林、陈世伟、傅淑艾、郭荣华、陈世伟弟、陈玉娘、蒋心池;</h5><div><h5> 二排陈修明、李兴曾、余秀莲、张国英、甄保珠、陈时香、刘梅香、汤逸民、林富德、许易龙。</h5> </div> <h5> 文革中部分同学参加的红卫兵组织。(照片由刘梅香提供)</h5><h5> 一排:陈玉娘、傅淑艾、刘梅香、陈世伟弟、许易龙;</h5><h5> 二排:张国英、余秀莲、陈时香、刘丽卿、甄保珠;</h5><div><h5> 三排:蒋心池、李万协、郭荣华、?、李荣辉、汤逸民、李兴曾、陈世伟、戴荣聪。</h5> </div> <h5></h5><h5> 文革中部分同学参加的红卫兵组织。(照片由刘梅香提供)</h5><h5> 一排:陈玉娘、陈时香、甄保珠;</h5><h5> 二排:刘丽卿、张国英、傅淑艾、刘梅香、余秀莲。</h5> <h5> 文革中部分同学到泉州农村进行串联活动时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一排:陈修明(左4)、古国康(左5);</h5><h5> 二排:李国龙(左1)、李温禄(左2)、严鸾娘(左6)。</h5> <h5></h5><h5> 文革中部分同学到泉州农村进行串联活动时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一排:古国康(左1);</h5><h5> 三排:李国龙(左1)、李温禄(左4);</h5><h5> 四排:严鸾娘(左1)。</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4 集体赴京的主席接见</font></i></b></u></h3><div><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div> <h5><p></p></h5><h5> 到了1966年9月下旬,学校接到通知要组织我们华大的全体学生集体赴京参加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的游行并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们先乘车从泉州到厦门,然后在厦门乘坐华侨大学包的直达北京的专列北上。当时有上百万的红卫兵涌入北京,所以北京的住所非常紧张,我们华大的学生由中侨委统一安排,分散住在北新桥一带居民区的居民家里。</h5><h5> 国庆节的凌晨大约3点钟,我们就集合步行来到东长安街上,等待早上10点的国庆游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这也是毛主席第四次接见红卫兵。</h5><h5> 上午10点,国庆游行正式开始,我们随着游行队伍从东长安街缓慢地向西走向天安门广场。据刘梅香同学回忆,当我们到达天安门城楼时,已近中午,中央领导人刚准备下去休息,已经离开原来站立的位置。再加上因为距离太远,只看到城楼上的中央领导人背影,基本上分不清谁是谁。队伍通过天安门城楼之后,就小跑步进入西长安街,到了西单便解散了。据后来看报纸才知道除了毛主席、林彪、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城楼上之外,刘少奇当时也在城楼上,不过这也是刘少奇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了。</h5><h5> 国庆节的晚上,因为我们来自福建前线,被安排在比较靠近天安门城楼的金水桥附近,围成一圈观看群众文艺演出。毛主席当晚曾经从城楼上下来想与红卫兵同乐,结果因为次序太乱,很快又进城门离去了。据刘梅香同学回忆,当时江青也有出来,还看到了她。国庆晚会直到午夜才散去。</h5><h5> 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除了到北大、清华观看大字报之外,同学们初次来京,纷纷乘此机会去游览了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包括长城、颐和园、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工人体育馆等。</h5><h5> 随后便又集体乘车离开北京返回学校。</h5><div><br></div> <h5> 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向红卫兵挥手致意。(照片来自百度图片) </h5> <h5> 天安门广场上的红色海洋。(照片来自新华网)</h5> <h5> 与天安门城楼合影留念。(照片由陈修明提供)</h5><h5> 钟莉英、戴荣聪、叶伟年、杨国华、许易龙、郭荣华、陈修明。</h5> <br> <h5> 在天安门广场漫步。(照片由陈修明提供)</h5><h5> 叶伟年、陈修明、郭荣华、杨国华、戴荣聪、许易龙。</h5> <br> <h5> 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钟莉英、戴荣聪、郭荣华、陈修明、杨国华、许易龙、叶伟年。</h5> <h5></h5><h5> 不到长城非好汉。(照片由丁实和提供)</h5><h5> 丁实和、廖钦章、王鼎林。</h5> <h5></h5><h5> 拜谒人民英雄纪念碑。(照片由刘梅香提供)</h5><h5> 林珍珠、兰凉国、王鼎林、李荣辉、刘梅香。</h5> <h5> 游览颐和园。(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李远温、叶伟年、许易龙、陈英伟、傅淑艾、陈时香。</h5> <h5></h5><h5> 参观北京工人体育场。(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陈英伟、傅淑艾、陈时香、李远温、林瑞龙。</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5 历经风雨的徒步长征</font></i></b></u></h3><div><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div> <h5></h5><h5> 从北京返校不久,196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出暂停乘坐火车到北京和各地进行串连的同时,又发出毛主席支持步行串连,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为来年徒步大串连作好准备的消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徒步串连的高潮。我们华大的学生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拉起队伍离开学校进行徒步串联(又称红卫兵长征)。因为泉州地处闽南地区,距离闽西老革命根据地和江西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比较近,因此不少同学都选择了从泉州出发经闽西革命根据地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长征路线。</h5><div><h5> 当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一支支背着背包、扛着红旗的长征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征途,准备去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去宣传毛泽东思想,去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去体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去深入了解社会。如果要说文化大革命对我们有什么正面的作用的话,笔者认为历经风雨的徒步长征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它既锻炼了我们的身心,又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这是现代年轻人所没有的一段精彩的经历,至今令人难忘!</h5><h5> 笔者跟随的是一支由十六人组成的名为“泉州-井冈山”的长征队,从泉州出发,经南安、安溪、漳州、龙岩、古田、长汀,再翻越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经古城镇到达中央苏区的红色故都瑞金。随后从瑞金出发,经兴国、老营盘、泰和、禾市、桥头抵达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桐木岭。记得从禾市镇到桐木岭的那天是6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听说第二天元旦周总理要到井冈山来看望徒步串联的红卫兵,我们急急忙忙连夜冒着小雨从泰和的禾市镇(现在的井冈山机场附近)走了一天一夜大约一百三十多里的山路,当我们清晨六点左右天蒙蒙亮赶到井冈山的桐木岭哨口一打听,说是一个误传,让我们白白兴奋了一场。不过因此留下了笔者一生中一天徒步的最高记录,这一辈子不可能再打破这个记录了。</h5></div><h5> 当年井冈山的中心茨坪镇上唯一可以接待游客的地方是井冈山宾馆,据说毛主席65年重上井冈山时也是住在这里的。那时候宾馆内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来的红卫兵,没有床位了就打地铺睡,反正我们自己都带着行李。</h5><h5> 在井冈山休整了几天,参观了茨坪大井的毛主席故居、小井的红军医院、黄洋界哨口和烈士纪念碑、茅坪的八角楼毛主席故居等。</h5><h5> 因为长征队的计划从泉州到井冈山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于是根据同学的个人意愿,我们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徒步,另一部分搭车串联。笔者等八个同学决定继续徒步长征,前往安源、韶山、长沙、武汉。</h5><h5> 1967年1月中旬,我们到达长沙之后,得到中央要求红卫兵返校闹革命的通知,我们赶忙乘火车前往武汉,在武汉大学的体育馆内住了几天,参观了武汉毛主席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汉长江大桥之后,正式结束我们的徒步长征之路,返回学校。</h5><div><br></div> <h5> “东方红”长征队在领队林志源、吕明湖的带领下从学校第一学生餐厅门前出发,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周礼雄。(以上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div><br></div> <h5> “东方红”长征队在行军途中。(以上照片由古国康提供)<br></h5> <h5> “东方红”长征队在翻山越岭。(以上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 <h5><p></p></h5><h5> “东方红”长征队到达古田会议遗址,在门前合影留念。(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p></p><h5> 前排:张梦蛟、杨国华、古国康、傅烟增、?、陈学松、袁镇兴;</h5><h5> 二排:徐桂珠、郑强、苏景芬、黄安娜、?、?、郭金莲、?、陈玉梅、?、陈修明;</h5><h5> 三排:周礼雄、苏孙羿。</h5> <h5></h5><h5> “泉州-井冈山”长征队到达古田会议遗址,在门前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前排:林瑞龙、叶伟年、连炳煌、陈英伟、汤逸民、吕达勋、?;</h5><h5> 后排:?、陈瑞景、严鸾娘、陈时香、钟莉英、张兰珍、傅淑艾、许扬双、?。</h5> <h5> “东方红”长征队在行军途中休息。(以上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 <h5> “东方红”长征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上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 <h5> 参观瑞金沙州坝毛主席亲自带领乡亲们挖的“红井”。(照片由李兴曾提供)</h5><h5> ?、吕明湖、杨国华。</h5> <h5></h5><h5> 参观安溪革命烈士纪念碑。(照片由李兴曾提供)</h5><h5> 陈修明、李兴曾、?、吕明湖。</h5> <h5> 东方红长征队到达江西于都毛主席长征前夕住处。(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 <h5> 东方红长征队参观革命遗址。(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古国康、?、陈修明。</h5> <h5></h5><h5> “千锤百炼”长征队到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照片由刘梅香提供)</h5><h5> 前排:?、邓素珍、黄佩珍、谢玉明、苏景良、?、刘梅香、?; </h5><h5> 后排:?、林珍珠、?、黄则顺、?、?。</h5> <h5></h5><h5> “东方红”长征队到达井冈山龙市红军会师桥。(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左起:古国康、陈修明、吕明湖、陈玉梅、郭金莲。</h5> <h5> 郑强(左)、陈新华(中)、古国康(右)参观井冈山大井毛主席故居,坐在毛主席当年常坐的“读书石”上拍照留念。(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 <h5> 古国康(左)和陈修明(右)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br> <h5> 井冈山长征队在武汉长江大桥北桥头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前排:张兰珍、傅淑艾、陈时香;</h5><h5> 后排:林瑞龙、吕达勋、陈英伟、叶伟年。</h5> <h5><p></p></h5><h5> 井冈山长征队在武汉长江大桥北桥头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傅淑艾、张兰珍、陈时香、陈英伟、吕达勋、叶伟年、林瑞龙。</h5> <h5> 井冈山长征队在武汉长江大桥北桥头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张兰珍、傅淑艾、陈时香、吕达勋、叶伟年、林瑞龙。</h5> <h5> 井冈山长征队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br></h5><h5> 前排:叶伟年、吕达勋、林瑞龙。</h5><h5> 后排:张兰珍、傅淑艾、陈时香、陈英伟。</h5> <h5></h5><h5> 井冈山长征队参观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林瑞龙、叶伟年、吕达勋、陈英伟、陈时香、傅淑艾、张兰珍。</h5> <h5> 井冈山长征队在武汉大学。(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叶伟年、吕达勋、林瑞龙、陈时香、傅淑艾、张兰珍、钟莉英、陈英伟。</h5><div><br></div> <h5> 在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照片由蒋心池提供)</h5><h5> 蒋心池、林炳禄、汤逸民、吕明湖。</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6 无法复课的复课革命</font></i></b></u></h3><div><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div> <h5> 1967年1月底,我们大部分同学按照中央的要求停止徒步长征,返回学校继续参加文化大革命。<br> 但是因为社会上的两派群众组织的武斗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抢夺军队的武器弹药,许多无辜的群众在武斗中被打死、打伤。我们土建三(2)班的林自强同学不幸被流弹打中,因失血过多而牺牲,至今令人痛心。<br> 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通知,决定全国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br> 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中、小学校都要复课闹革命》。<br> 11月26日,又发表社论《再论大、中、小学校都要复课闹革命》。但是同时又指出:“复课闹革命的中心是闹革命。当前复课闹革命,主要是以‘斗私、批修为纲……特别要狠抓本单位的斗批改,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是主课。”<br> 因此大部分大专院校都因搞运动并未真正复课,或者短期复课后又停课。<br> 在全国这样的形势之下,华大也很难独善其身,各派学生四分五散,无法集中坐在一个课堂里上课。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复课闹革命,实际上学校仍然处于一种无法复课的状态。<br> 时间很快来到1968年的1月,全国文革进入了“大联合”和“三结合”阶段,全国各省市开始纷纷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各大专院校则由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搞革命的大联合。<br> 到了68年的9月份,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都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除港澳台之外“全国山河一片红”。驻校军宣队和工宣队为庆祝“全国山河一片红”,派人找到擅长绘画的林永祥老师,让他完成绘制大型毛主席画像的政治任务,主题就是“全国山河一片红”。<br> 于是林永祥老师和何境老师便带领我们绘画小组的同学共同担负起绘制画像的重任,由林老师担任绘制毛主席头部的主要任务,其他同学则分别绘制其他部分。这是我们在复课闹革命和革命大联合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h5><div><br></div> <h5></h5><h5> 绘画小组成员在脚手架上。(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前排:刘志强、何境老师、庄长庆、傅和成、叶伟年;</h5><h5> 后排:庄蒋麒、林永祥老师、古国康。</h5> <h5></h5><h5> 绘画小组成员在脚手架上。(照片由林永祥老师提供)</h5><h5> 何境老师、刘志强、庄长庆、傅和成、叶伟年、林永祥老师、古国康。</h5> <h5></h5><h5> 绘画小组成员合影。(照片由林永祥老师提供)</h5><h5> 前排:刘志强、叶伟年、庄长庆;</h5><h5> 后排:古国康、傅和成、林永祥老师、庄蒋麒、何境老师。</h5> <h5></h5><h5> 大联合期间在毛主席画像前的合影。(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一排:叶毓贞、林珍珠、邓素珍、何子芳、陈芝茵、?;</h5><h5> 二排:?、?、孔伟良、?、黄兆庆、?杨锡源、傅和成;</h5><h5> 三排:林瑞龙、?、?、廖振环、军代表,陈国秀、叶伟年、?、吕明湖、黄则顺、?。</h5> <h5></h5><h5> 大联合期间在毛主席画像前的合影。(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h5> 前排:军宣队代表、陈国秀、杨锡源、孔伟良、黄兆庆、黄则顺、刘志强、廖振环;</h5><h5> 后排:叶伟年、傅和成、陈芝茵、黄秀梅、林珍珠、叶毓贞、邓素珍、何子芳、刘稼辉、连炳煌。</h5> <h5></h5><h5> 毛主席画像前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李国龙、古国康、?。</h5> <h5></h5><h5> 毛主席画像前的合影。(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前排:施海龙、刘伯意、李远温、傅培坤;</h5><h5> 后排:张兰珍、钟莉英、陈瑞景、黄惠英、苏景良。</h5> <h5></h5><h5> 在中文楼前的合影。(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施海龙、李远温、刘伯意、傅培坤。</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7 满怀激情的奔向未来</font></i></b></u></h3><div><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div> <h5></h5><h5> 1968年下半年,我们68届的毕业生在拖延了将近半年之后,终于盼来了毕业分配的消息。我们这一届的毕业分配主要是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即"四个面向"。除了电力部、煤炭部少数几个部属单位外,大部分被分配到福建、广西、广东等南方省份的地级或县级单位。方案公布之后,同学们就各自填写了个人志愿。分配工作由当时驻校的军宣队负责,由于当时大家政治觉悟都比较高,且急于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毕业分配工作非常顺利就完成了。</h5><h5> 但是文革两年,使得同班同学都变得生疏了,连一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照个毕业像的愿望都没有了。大家各自收拾行李匆匆离开学校,连毕业证书都没有领取就各奔前程了,这一切成了我们同窗六载的最大遗憾。</h5><h5> 1968年年底,毛主席发出了“知识分子必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号召,我们满怀着革命的激情离开学校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准备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h5><div><br></div> <h5> 林珍珠同学离校前在宣传栏前拍照留念。(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 <h5> 分配到电力部山西工程指挥部的同学在离校前合影留念。(照片由邓素珍提供)</h5><h5> 前排:黄兆庆、邓素珍、林炳禄;</h5><h5> 后排:马宣勇、陈修明。</h5> <h5></h5><h5> 分配到电力部山西工程指挥部的同学在离校前合影留念。(照片由邓素珍提供)</h5><h5> 邓素珍、马宣勇、黄兆庆、陈修明、林炳禄。</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b><i><font color="#b06fbb">18 永远难忘的军垦生活</font></i></b></u></h3><div><u><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u></div> <h5> 1968年的12月份,我们毕业分配之后,留在福建的同学有部分被分配去军垦农场锻炼。其中丁实和、陈国秀、施海龙、杨锡源、陈玉娘等同学去了福清鱼溪6588部队军垦农场;刘稼辉、李兴曾、李国龙、林祖我、蓝凉国等同学去了漳州6789部队军垦农场;傅淑艾、林富德、戴荣聪等同学去了角美军垦农场;钟莉英、刘梅香、陈世伟、李荣辉、庄蒋麒、刘丽卿、张兰珍等去了晋江西滨6607部队军垦农场;林珍珠、陈芝茵、陈时香、叶毓贞等去了南靖马山军垦农场。</h5><h5> 据丁实和同学回忆说:“6588部队军垦农场在福清渔溪的海边,当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两三千人在那里锻炼。农场的劳动非常艰苦,常常是三个人当一头牛拉犁,田水齐腰深,牡蛎壳划破脚掌出血,蚂蝗爬在腿上吸血,都不足为奇。但我们连队的五位华大毕业生都能经受考验。我还得了"五好战士"的奨状。我们曾经経历过一场生命极限的考验。1969年有一次十几级的台风袭来,随时可能引发海啸。我们吃了晚饭,每人挑着扁担,随时准备加固海堤。等到天黑,果然狂风暴雨大作。人在海堤上面挑沙,挑石子, 来回奔跑。衣服湿透,雨点大到使人睁不开眼,台风一阵一阵狂吹,仿佛使劲要把人吹到海里,我们一直战斗到天亮。天亮之后,人们发现树上的鸟羽毛湿透掉在地上,海岸上有不少活着的魚在挣扎⋯⋯”</h5><h5> 分配到广西工作的古国康、刘伯意、孔伟良、吕明湖、李远温、傅培坤、林德源、叶伟年、廖振环、刘志强、黄惠英、何子芳、甄保珠、张国英、余秀莲、戴秀兰等十几位同学因为广西武斗还未恢复正常秩序,不能直接去广西报到,先让我们到广州警备区的642部队报到。当时的报到处设在三元里,来报到的有全国各大学校分配到广西的大学生毕业生。随后由部队安排我们坐船走水路从广州经江门到斗门县灯笼沙白藤军垦农场接受部队的再教育。</h5><h5> 灯笼沙位于珠海市斗门县的东南部,是珠江最大的出海口之一,位于磨刀门的西岸,与澳门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晚上东望可以隐约看到澳门的灯光。</h5><h5> 白藤军垦农场是广字642部队在1962年围海造田而成的,当时在白藤军垦农场锻炼的大学毕业生有一个团的编制,约一千多人。</h5><h5> 我们冬季挖水渠,春季插秧苗,夏季战双抢,秋季庆丰收。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各个连队都有蔬菜班负责种菜,有鸭司令负责养鸭捡蛋。</h5><h5> 在这片广阔的水乡我们留下了辛勤的汗水,收获了劳动的果实。虽然是倍感艰辛,但也终身难忘!</h5><h5> 到了1969年的12月份,因为农场要移交给地方管理,我们被转移到湖南洞庭西湖农场。那时已经进入冬季,寒冷的天气,纷飞的大雪,让我们从南方过来的学生很不习惯。不过洞庭湖是鱼米之乡,那里的鱼是一毛钱一斤,鸡是一块钱一斤。天天吃鱼吃得有点怕了,连队搞了一顿百鸡宴。</h5><h5> 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1970年的3月份,广西的形势好转,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我们被分配去广西工作的一千多名大学生离开洞庭西湖农场,前往广西报到,军垦生活从此结束,即将开始我们的新的人生征途!</h5><h5> </h5><p><br></p> <h5> 1969年12月离开白藤军垦农场时6856部队送给我们的纪念照片。(照片由叶伟年提供)</h5> <h5> 1970年2月在洞庭西湖农场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廖振环、刘志强、吕明湖、刘伯意、傅培坤、古国康。</h5> <h5> 1970年2月在洞庭西湖农场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前排:傅培坤、古国康;</h5><div><h5> 后排:刘志强、吕明湖、李远温、廖振环。</h5> </div> <h5></h5><h5> 1970年2月在洞庭西湖农场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叶伟年、李远温、刘伯意、古国康、廖振环。</h5> <h5><p></p></h5><h5> 1970年2月在洞庭西湖农场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前排:叶伟年、李远温、古国康、廖振环;</h5><h5> 后排:何子芳、黄惠英、李美云。</h5> <h5></h5><h5> 1970年2月在洞庭西湖农场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提供)</h5><h5> 前排:李美云、黄惠英、何子芳;</h5><h5> 后排:刘伯意、古国康、叶伟年、李远温、林德源。</h5> <h5> 洞庭西湖农场大学生男女兰球队在常德市友谊赛后到韶山毛主席故居留念。</h5><h5> 后排右5位刘伯意。</h5> <h5></h5><h5> 1970年3月离开洞庭西湖军垦农场前的合影。(照片由古国康、叶伟年提供)</h5><h5> 二排:孔伟良(左9)、刘伯意(左11)、吕明湖(左12)、李远温(左13)、傅培坤(左14)、古国康(左15);</h5><h5> 三排:林德源(左9);</h5><h5> 五排:叶伟年(右1)。</h5> <h5> 6588部队军垦三连离开农场前的合影。(照片由丁实和提供)</h5> <h5> 军垦生活照之一。(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钟莉英、刘丽卿、张兰珍、陈国通、孔惠芳、刘梅香。</h5> <h5></h5><h5> 军垦生活照之二。(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前排:张兰珍、孔惠芳、刘丽卿;</h5><h5> 后排:刘梅香、陈国通、钟莉英。</h5> <h5></h5><h5> 军垦生活照之三。(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孔惠芳、钟莉英、陈国通、刘丽卿、张兰珍、刘梅香。</h5> <h5> 在福建晋江西滨6607部队军垦农场锻炼的五连合影。(照片由钟莉英提供)</h5><h5> 一排:刘梅香(左3);</h5><h5> 二排:钟莉英(右5);</h5><h5> 四排:李荣辉(右5)。</h5><div><br></div> <h5> 在福建南靖马山5053部队军垦农场锻炼的女生1970年元旦合影。(照片由林珍珠提供)</h5><h5> 一排:陈芝茵(左2);</h5><h5> 二排:叶毓贞(左4);</h5><h5> 三排:林珍珠(右5)、陈时香(右3)。</h5> <h5> 在福建南靖马山5053部队军垦农场锻炼的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前的合影。(照片由林珍珠提供)</h5><h5> 二排:陈芝茵(右6);</h5><h5> 三排:陈时香(左1)、林珍珠(左6);</h5><h5> 四排:叶毓贞(右6)。</h5><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i><font color="#b06fbb">谢谢观看! </font></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h5> </h5></div></h1> <p><br></p><h5> 请继续观看土建系68届同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出力、为母校争光的《同学的风采》——华侨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68届集体历史回忆资料之二(待编)。</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