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调研

云海

<p>2020年11月12日下午,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江苏南通考察调研。</p> <p>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感咏</p><p>浦东瞬间到南通,</p><p>心系江山观苍龙,</p><p>南北飞架跨越桥,</p><p>江海交汇舞东风。 </p> <p>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陪同下,首先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听取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一下车,总书记首先问道:“这里水质怎么样?”“已经达到二类了。”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告诉总书记。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共3块展板,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成宾负责讲解。习近平总书记看着展板上的前后对比照片,听了10多分钟,听得非常仔细,并不时提问。当听到“五山地区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时,马上问,这些企业是彻底关闭了,还是搬到其他地方去了?听到“彻底关闭”的回答后,总书记很欣慰。总书记对“黑臭水体是怎么整治的,硫磺堆场码头是怎么处理的,长江退捕渔民安置得怎么样”都非常关心。</p><p>总书记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p> <p>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是南通的标志,区域内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临江而立,沿江岸线14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p><p>2016年以来,南通以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工作为切入口,针对五山地区以往小景点、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等问题,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区域内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搬迁住房2508处,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腾挪修复岸线5.5公里。</p><p>经过两年多的生态修复,“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不再是五山地区的痛点。拥江揽海、和谐共生,这里已成为南通的生态绿色廊道和城市客厅。</p> 随后,习近平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详细了解当地推进长江下游岸线环境综合治理情况。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长江禁捕退捕工作,总书记十分关心。<br>  “现在管住了吗?”“有多少渔民退出?”“渔民上岸后怎么安置?”他边走边问。<br>  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南通提前一年完成长江退捕任务。去年底,全市191艘长江渔船、368名长江渔民全部退出长江捕捞,政府多措并举帮助他们转岗再就业,有的捕鱼人上岸成了护渔人。“老百姓对这项政策很支持,大家都说再不禁渔,很多鱼子孙后代只能从照片中看到了。现在,鱼慢慢多起来了,就在前天,这里出现了6只江豚。”<br>  总书记点头表示肯定:“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主要还是为了恢复长江的生态。10年后我们再看效果。” <p class="ql-block">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下路,我到这里来看一看。我实际上有一种历史记忆。来这里最早我是1978年,当时我到了狼山,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这一次来看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三角区的发展,这样一个大发展,我再来看一看。今天上午刚刚出席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南通和上海)实际上就是接起来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p> <p class="ql-block">正在江边休闲散步的市民看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大家亲切交流,对大家说:“40多年前我来过五山地区,对这里壮阔江面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也祝你们生活更美好。”</p><p class="ql-block">“‘上下同欲者胜’。我们干事业,只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也就能够最终办成。”</p> 习近平指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当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希望大家始终不放松疫情防控这根弦,继续落实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出现反复。 <p>意外和习近平总书记相遇的市民欢欣鼓舞,激动不已。</p> <p>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卫正带着几个学生在滨江片区写生。习近平总书记遇到他们时说,因为疫情啊,我们就不握手了。</p><p>图为学生江堤写生作品。</p> <p>要走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一个小孩,大约三四岁。他说,等你们长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实现了。</p> <p>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p> <p>  南通博物苑创办于1905年,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分为历史保护区和新馆区,拥有历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标本等各类藏品5万余件,占地7万平方米。创办者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民族棉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到1926年张謇逝世止,围绕纱厂,他创办了诸多大小企业,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张謇坚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注重发展教育事业。他共兴建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及一批中小学,并积极筹办公益慈善事业。张謇在南通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七个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并以一个完整的地域对象来整体地设计规划建设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南通是当时中国的“模范县”,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p> <p><br></p><p>濠南苑囿,风物骈骈。独特的苑囿式设计,兼具馆之渊博与园之精美,并收中式韵味与西式格调。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前,习近平总书记漫步博物苑,详细了解博物苑整体布局、建筑及文物保护等情况。</p> 习近平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走向张謇故居陈列室。他拾级而上,步入位于二层的议事厅。映入眼帘的是张謇画像和一副对联。画中一位男子,一袭长袍在身,足着寻常布履,头顶农家竹笠,一手荷锄于肩,一手提袍角下摆,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气定神闲。这就是《张季子荷锄图》,画中所描绘的男子就是张謇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特地询问了画上的题字是什么内涵。 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解释,这是张謇为了表达自己在家乡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请人撰写的题跋。 <p>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40多分钟,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p> <p>南通博物苑社会教育部讲解组组长陆苒苒为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程讲解。</p> 在议事厅西侧,悬挂着张謇全家福,陆苒苒一一介绍了照片中的人物,并指出张謇的孙辈张绪武当时不在照片中。总书记随即说道,“哦,张绪武我熟悉的。”南通市政协主席黄巍东补充说,张謇的孙女张柔武在南通,已经101岁了,曾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是致公党南通市主委。 <p>博物苑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方位呈现了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创办纱厂、垦牧公司、轮船航运公司、银行及面粉厂、酿造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影响全国乃至海外。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倾听讲解,不时询问。</p> 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的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大家询问为何当年南通、盐城地区请来荷兰的工程师兴修水利。习近平总书记分析说,荷兰是一个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围堤造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在世界上比较先进。张謇很有眼光,请来荷兰的水利工程师。 <p>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碾米磨粉,创办碾米厂、面粉公司;创办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脚料——棉籽,生产棉饼、棉油及其他工业用油,棉饼成为农作物肥料;利用油厂的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为降低土壤含盐量,大量种植的大麦、高粱等作物是酿酒的好原料,于是创办颐生酿造厂。总书记称赞张謇当时就有了循环经济意识,很了不起。</p> <p>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年张謇创办的企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南通有哪些知名企业。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说,南通现有从事光缆光纤的中天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通富微电等上市公司,大生纱厂还在生产运营,现在是大生集团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纺织车间就在大生。南通市市长王晖补充说,大生纱厂从投产到现在121年,生产经营从未间断。</p> <p>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与此同时,他还创办或参与筹建多所高校,成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黄巍东介绍说,张謇先生还参与筹建京师大学堂。总书记对随行同志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p> <p>参观时,总书记对张謇创办学校的校训非常关注。总书记观察很细致,注意到通州师范学校、纺织专科学校等学校的校训都有“忠实不欺”,称赞张謇的诚信品格。得知张謇为了平民农家子弟就近入学,每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所小学,超过这个距离和范围,小孩子走不动,体现了张謇的民本意识时,总书记频频点头。</p> <p>在通师一附校训前,习近平总书记问:这几个字什么意思?陆苒苒简单地阐述了一下,说,这是一个乡邦教育,你爱了群体以后爱家乡,然后更好地激发孩子的爱国之心。总书记频频点头。</p> 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贫民工场、女工传习所、公共体育场……张謇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在反映贫民工场的图片前,总书记驻足观看,对张謇的社会责任感给予高度评价。总书记说:“张謇把社会慈善事业做得很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希望广大企业家向张謇学习。” <p>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p> <p>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到南通。第一次是1978年,时为清华大学在读生。第二次是1984年五六月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率正定县经济考察团考察乡镇企业发展情况。</p> <p>第三次是1999年2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和时任福建省军区政委陆凤彬,应邀到南通通州市参加建筑业庆功表彰大会。图为媒体报道稿(原南通电视台副台长姚家红先生提供)。</p><p>第四次就是此次。</p> <p>习近平夫妇、陆凤彬与时任南通市委书记周福元、通州市市长陈兆煌合影。</p> <p>习近平、陆凤彬与时任通州市委书记周通生合影。</p> <p>习近平时任通州市市长陈兆煌合影。</p>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感咏<br>浦东瞬间到南通,<br>心系江山观苍龙,<br>坚持奋斗幸福来,<br>江海交汇舞东风。 <p>链接一&gt;&gt;></p><p> 时隔四十多年再访南通,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滨江环境发生“沧桑巨变”</p><p>• 2020-11-15 09:05:00</p><p>• 编辑:丁建华</p><p><br></p><p>浩荡长江奔腾万里,在南通和上海之间汇入大海。大江北岸,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等5座青山拱江而立,构成一组绝美的“天然山水盆景”。</p><p>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第一站便来到这里,考察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总书记的到来,如同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南通干部群众心中激荡起幸福的涟漪。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建设好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守护一江清水东流入海。</p><p><br></p><p>有句话一直藏在心底,想对总书记说声“谢谢”</p><p><br></p><p>在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习近平总书记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同群众亲切交流。回忆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73岁的退休教师周云华连说“太惊喜”。</p><p>12日下午,周云华同老伴在江边散步,远远看到一群人沿着步道走过来。因为没有戴眼镜,周云华看不清楚对面来的是什么人。到了近处一看,啊呀,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吗?“总书记跟我就这么近,也就一两米的距离!”周云华难抑兴奋的心情,张开双手比画着告诉记者,“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喊总书记好,拼命鼓掌”。更让她激动的是,总书记也停下了脚步,跟大家亲切地打招呼。</p><p>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地对在场干部群众说,他40多年前就来过五山地区,对这里的壮阔江面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p><p>“总书记用‘沧桑巨变’形容这里的变化,我感触特别深,自豪感、幸福感满满。”周云华从小生活在长江边,虽然听着涛声长大,以前却不能痛痛快快感受长江之美,“我们脚下这块地方原来是一个拆船厂,堆满了废铁、杂物。再往前走,两边同样不是工厂就是码头,没什么地方让人看江景,江边环境又脏又乱。”</p><p>五山及沿江地区共有岸线14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这里的江边一度密布着码头和工厂,使南通“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2016年底以来,南通把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作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几年间,腾出修复岸线5.5公里,建成军山绿野、龙爪岩滨江风光带等一批生态景观,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将五山及沿江地区打造成了“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p><p>“真没想到,今天总书记也来到了‘城市客厅’,分享我们的喜悦!”12日下午,正在江边写生的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大四学生陈颖,也幸运地遇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名老家在盐城的女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江边是我最爱的地方,已不记得来过多少次了,亲眼见证这里越来越美。每次有亲戚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到江边走走。爸爸妈妈来过几次,也爱上了这里,已在附近买了房子,打算让我在南通安家落户。”</p><p>当天下午,摄影爱好者李斌背着相机,在江边定格渚清沙白、层林尽染的秋日美景,意外邂逅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说沧桑巨变,我深有感触。”李斌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就住在长江边,那时这里是偏远的乡下,交通不便环境差,家里人咬咬牙,在城里买了房,举家搬离。没想到,曾经脏乱的江边现在变得这么美,去年他赶紧在附近买房,又住了回来。“我只要有空,就会沿着滨江步道走走,无数次拍过这里的日出日落,总感觉看不够。”</p><p>“长江越来越美,靠的正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我们生活在长江边,越来越幸福。”周云华告诉记者,看到总书记,她特别想对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国家发展得这么好”。这句话一直藏在她的心底,可还没等她将深藏在心里的“谢谢”说出口,习近平总书记就亲切地对大家说,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p><p><br></p><p>天堑变通途,喜看江南江北融为一体</p><p><br></p><p>南通市民群众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分享的喜悦,不只有沿江生态的巨变。</p><p>在五山瞭望长江,潮平岸阔的江面上一艘艘巨轮川流不息。站在滨江步道上向西南方向望去,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犹如巨龙横卧在浩渺的江面上。</p><p>“总书记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南通交通的巨大变化。”今年64岁、土生土长的狼山镇街道临江村村民吴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滨江步道上对大家说的这句话讲到他的心里去了。小时候,吴湛就喜欢站在江边远望长江里来来往往的船只,喜欢遐想长江南岸,可隔着大江,看得见对岸的灯火,却就是想象不出江南是什么样子。村里大人说,那些往下游开的船,是去上海的。吴湛知道上海是个大城市,但去一趟不容易,从南通坐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要12个小时。</p><p>“其实南通到上海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过去就是因为没有桥过江,才感觉远。”从少年到中年,“南不通”的遗憾一直伴随着吴湛。2003年,吴湛的女儿考上北京物资学院,他陪女儿到上海乘火车去北京,“从南通汽渡坐船去上海,用了3个多小时,从上海到北京又用了12个小时。我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乘船赶车,灰头土脸,没少吃苦头。一路上我就想,南通什么时候能真的‘南通’啊!”</p><p>吴湛没想到,他的梦想很快成为现实。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汽车过江只需5分钟,当时大桥一天通行的车流,是原先全市所有汽渡渡运能力总和的8倍。今年7月1日,集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南通人乘火车跨越长江,最快1小时6分钟就能抵达上海。</p><p>“现在不但南通人出门方便,外地人来南通也顺畅多了!”带着学生来写生的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卫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后同样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学院有一位兼职教授家住杭州,以前每次到南通来开讲座,要么自己开车,路上要花4个小时,遇到堵车七八个小时都有可能;要么先坐火车到上海,学校再派车把他接过来。现在沪苏通大桥通了,从杭州坐高铁直接到南通,两个多小时就到了。</p><p>“下一代人的记忆里,将不会再有‘南不通’。”负责维护狼山景区5G信号的陈实也幸运地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妻子已经怀孕,明年3月他就要当爸爸了。“你这么喜欢这里,是不是希望将来孩子也在南通生活呢?”记者问。“孩子的根会在南通,但他会有更多的选择。”陈实说,“现在一体化发展这么快,将来去苏州、上海工作生活,都很方便。”</p><p>“可不是吗?小时候只能远远地看着江南,现在这么宽的长江,说过去就过去了。”说话间,吴湛打开手机相册,翻出9月28日他参加村党支部活动到张家港永联村参观学习的照片。“那天我们乘大巴走沪苏通大桥,只用了不到1小时就到了永联村。我真的感觉,江南江北融为了一体。”吴湛告诉记者,“新闻上说,南通将来要建8条过江通道,形成‘八龙过江’格局。我跟老伴商量好了,年轻的时候出门少,将来我们要多出去旅游,把当年的遗憾都补回来。”</p><p><br></p><p>地处长江下游,保护长江要“力争上游”</p><p><br></p><p>江风清凉,轻涛拍岸。站在全长5公里的滨江绿廊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p><p>“总共3块展板,总书记看着展板上的前后对比照片,听了10多分钟,听得非常仔细,并不时提问。”负责讲解的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成宾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听到“五山地区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时,马上问,这些企业是彻底关闭了,还是搬到其他地方去了?听到“彻底关闭”的回答后,总书记很欣慰。</p><p>“黑臭水体是怎么整治的,硫磺堆场码头是怎么处理的,长江退捕渔民安置得怎么样……总书记对这些都非常关心。”成宾说,这几年,南通五山地区从城市“后巷”变成了“绿肺”,作为五山地区生态修复的建设者、见证者之一,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沿江整治修复工作的肯定,心里无比自豪。“看到江水更清了、江岸更绿了、周边群众脸上的笑脸更多了,我也更加真切地理解了总书记所说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p><p>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考察的前一天,国内最先进的散货装卸码头在南通港天生港区交工,通过采用输送机大带宽抑尘防雨覆盖带、自洁净大运量化肥斗式提升机、斗轮机堆取木片3项新技术,实现了“环保、安全、节能、高效”四大跨越。这座散货码头原来就位于狼山沿江水域,主要从事硫磺、化肥等物资装卸,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和集装箱码头一起被整体搬迁。</p><p> “推进长江大保护,本质上要求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说,狼山港集装箱码头搬迁后,因为航道更宽、堆场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发展态势更好,今年吞吐量逆势增长超过30%。南通正统筹推进沿江沿海产业布局,在通州湾建设“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江苏新出海口。现在,沿江好生态已成为南通集聚优质项目的“金字招牌”,招商引资时,带着投资者到江边走一圈,就会给南通增加不少印象分,接下来的洽谈往往会顺利很多。</p><p>地处长江下游的南通,要努力在长江大保护中争取“上游”。“我向总书记报告,南通提前一年完成长江退捕任务,191艘长江渔船、368名长江渔民去年年底全部退出长江捕捞,总书记表示肯定。”徐惠民告诉记者,“退捕一年,长江南通段四大家鱼的数量明显增多。南通计划将长江禁捕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江水与海水交汇水域,保护好鱼类繁殖地。”</p><p><br></p><p>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超 贲腾 俞圣彤 黄伟 陈炳山/文</p> <p>链接二&gt;&gt;></p><p>新华日报丨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高度评价张謇 江苏干部群众和企业家: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p><p>来源:新华日报 2020-11-15 09:38</p><p><br></p><p>  初冬时节,濠水潺潺,南通博物苑静静地坐落在河畔。它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p><p>  11月12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并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p><p>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当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生力军。</p><p><br></p><p>  “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p><p><br></p><p>  “总书记说,他以前来过南通,心里记着这个地方,今天专门来看一看。”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参与现场讲解工作,“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杜嘉乐激动地说,总书记开门见山、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南通的感情、与南通人民的感情。</p><p>  今年夏天,一场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对张謇给予高度评价:“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p><p><br></p><p>  3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謇的家乡,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p><p>  初冬的南通博物苑,新老建筑在斑斓的色彩中相得益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引人入胜。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层建筑坐北朝南、风格别致。</p><p>  拾级而上,步入位于二层的议事厅,映入眼帘的是张謇画像和一副对联。画中一位男子,一袭长袍在身,足着寻常布履,头顶农家竹笠,一手荷锄于肩,一手提袍角下摆,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气定神闲。这就是《张季子荷锄图》,画中所描绘的男子就是张謇先生。“总书记还特地询问了画上的题字是什么内涵,我解释,这是张謇为了表达自己在家乡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请人撰写的题跋。”杜嘉乐说。</p><p>  在议事厅西侧,悬挂着张謇全家福,南通博物苑讲解员陆苒苒一一介绍了照片中的人物,并指出张謇的孙辈张绪武当时不在照片中,“总书记随即说道,哦,张绪武我熟悉的。”南通市政协主席黄巍东补充说,张謇的孙女张柔武在南通,已经101岁了,曾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是致公党南通市主委。“总书记非常细致,对张謇的生平事迹非常了解。”陆苒苒说,这一点她印象很深。</p><p><br></p><p>  传承红色基因以恒心办恒业</p><p><br></p><p>  张謇中状元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p><p><br></p><p>  博物苑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方位呈现了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创办纱厂、垦牧公司、轮船航运公司、银行及面粉厂、酿造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影响全国乃至海外。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倾听讲解,不时询问。</p><p>  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的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当大家询问为何当年南通、盐城地区请来荷兰的工程师兴修水利时,习近平总书记分析说,荷兰是一个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围堤造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在世界上比较先进。张謇很有眼光,请来荷兰的水利工程师。”黄巍东在现场与总书记交流,他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知识渊博,分析精准,对许多情况非常了解。”</p><p>  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碾米磨粉,创办碾米厂、面粉公司;创办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脚料——棉籽,生产棉饼、棉油及其他工业用油,棉饼成为农作物肥料;利用油厂的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为降低土壤含盐量,大量种植的大麦、高粱等作物是酿酒的好原料,于是创办颐生酿造厂。“总书记称赞张謇当时就有了循环经济意识,很了不起。”陆苒苒说,“在总书记的心里,一直装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大事。”</p><p>  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总书记地方考察时经常提到的话题。这次考察,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年张謇创办的企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南通有哪些知名企业。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说,南通现有从事光缆光纤的中天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通富微电等上市公司,大生纱厂还在生产运营,现在是大生集团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纺织车间就在大生。南通市市长王晖补充说,大生纱厂从投产到现在121年,生产经营从未间断。</p><p>  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的大生集团,这里是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祥之地,大生被称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活标本”。古通扬运河畔的大生纱厂原址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格局,除了公事厅、专家楼等辟为展厅外,清花间厂房、仓库等仍在发挥作用。由大生二厂搬迁改造的新厂区,正在建设全国第一个智慧化纺纱工厂。今天的大生集团,形成纺纱、织造、染色、印花、服饰、特色家纺、文化产业等多门类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国纺织行业前列。</p><p>  沈健宏是大生集团现任董事长,1989年大学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从张謇先生算起,我是大生第13任负责人。”话语间,传递出沈健宏的责任与担当,“总书记专门参观张謇生平事迹展陈,亲切关心大生的发展情况,让我们全体大生人倍感振奋。”沈健宏表示,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恒心办恒业,带领百年大生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绽放新光彩。</p><p><br></p><p>  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p><p><br></p><p>  南通大学校门的厚壁上,镌刻着张謇题写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遒劲大气的八个大字,浓缩了百年通大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渊源。张謇与南通大学有着怎样的渊源?在展陈的社会事业厅找到了答案——</p><p>  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成为我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p><p>  同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题写训词“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p><p>  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确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为校训。百年来,张謇的教育理念薪火传承。</p><p>  “父教育、母实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与此同时,他还创办或参与筹建多所高校,成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黄巍东介绍说,张謇先生还参与筹建京师大学堂,“总书记对随行同志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p><p>  “参观时,总书记对张謇创办学校的校训非常关注。”黄巍东说,总书记观察很细致,注意到通州师范学校、纺织专科学校等学校的校训都有“忠实不欺”,称赞张謇的诚信品格。“得知张謇为了平民农家子弟就近入学,每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所小学,超过这个距离和范围,小孩子走不动,体现了张謇的民本意识时,总书记频频点头。”黄巍东介绍。</p><p>  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贫民工场、女工传习所、公共体育场……张謇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在反映贫民工场的图片前,总书记驻足观看,对张謇的社会责任感给予高度评价。“总书记说,张謇把社会慈善事业做得很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希望广大企业家向张謇学习。”黄巍东介绍。</p><p>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与张謇大力兴办实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密不可分。“总书记听后说,张謇当年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慈善公益,包括城市公园等方面全方位建设,张謇是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是企业家的楷模,我们今天强调‘实干兴邦’,张謇就是‘实干兴邦’的典型代表。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黄巍东说,总书记深入挖掘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p><p>  总书记这一番话大有深意。“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首次。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新时代的企业家见贤思齐、起而行之。</p><p><br></p><p>  用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p><br></p><p>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实业、教育相继有成之后,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专门题写这副对联。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由此开端。</p><p>  濠南苑囿,风物骈骈。独特的苑囿式设计,兼具馆之渊博与园之精美,并收中式韵味与西式格调。南通博物苑分为历史保护区和新馆区,拥有历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标本等藏品5万余件,占地7万平方米。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前,总书记漫步博物苑,详细了解博物苑整体布局、建筑及文物保护等情况。</p><p>  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时间虽然不是特别长,但与大家交流非常深入。“我向总书记汇报,南通把博物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通还有中国慈善博物馆等3座国家级博物馆以及沈绣艺术、蓝印花布等民营博物馆,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你们做得很好,要让企业家、让社会更多人到这里了解历史、学习模范,很有意义,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黄巍东说。</p><p>  说到坚定“四个自信”,杜嘉乐对总书记的一个提问印象非常深刻。“总书记问,张謇有没有留洋,我们告诉总书记,他没有留过洋。总书记说,张謇虽然没有留过学,但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能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发展。”杜嘉乐说,张謇洞察世界大势,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展现出大情怀、大格局。</p><p>  “凡任一事,不可不通盘考虑。”“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直接决定了近代南通的发展地位,在今天的通商精神“强毅力行、通达天下”中得到传承和体现。</p><p>  穿越百年,历久弥新。如何更好地用好张謇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为了弘扬张謇的爱国企业家精神,南通将大生纱厂开张之日的5月23日定为“南通企业家日”,每年评选一位“张謇杯”优秀企业家,在江海大地形成重实业、促发展,尊重、爱护、支持和褒扬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企业家更积极地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前不久,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后,南通20位知名企业家发出倡议,争当“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楷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担当尽职,作出企业家贡献。</p><p>  育先机、开新局!广大企业家表示,将胸怀“两个大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p><p><br></p><p>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黄伟 贲腾 俞圣彤 徐超 陈炳山/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