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四讲(对仗2)

云梦

<p>主讲:紫玉清涵</p><p>图片:网 络</p> <p>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四讲(对仗2)</p><p>律诗的对仗(下)</p><p>朋友们晚上好!</p><p>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学习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一共两个内容:义对和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p> <p>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p> <p>义对</p><p>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p><p>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p> <p>比如:</p> <p>颔联“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p> <p>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p><p>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p> <p>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p> <p> 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p> <p>这个大家有时间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p><p>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p><p>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偶句呢?在这里我们就列举几种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希望对以后同学们的律诗写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p> <p>1、时空交替</p><p>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如:</p> <p>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p><p>“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p><p>大家好好揣摩揣摩一下,中二联利用空间时间交替,使得诗显得更加饱满,容量瞬间增大。</p> <p>2、动静有序</p><p>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p> <p>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p><p>中二联动静结合,相辅相成,达成平衡,避免了单调。</p> <p>3、视听转换</p><p>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偶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如:</p> <p>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 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p><p>中二联视听结合,声色相映,感官盛宴。</p> <p>4、宏微对比</p><p>对偶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如:</p> <p>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在文字中感受动感和镜头的拉伸转换。</p> <p>5、数字巧对</p><p>在同一联的的对偶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如:</p> <p>  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 双月满”与“一星孤”,“ 六时”与“几日”、“ 一身”与“万死”、“ 六千里”与“十二年”、“ 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p> <p>6、情景分述</p><p>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如:</p> <p>7、虚实相生</p><p>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p> <p>那究竟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简单说一下:</p> <p>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如:</p> <p>8、行云流水</p><p>即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如:</p> <p>  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律诗中如果能够很好地使用流水对,诗就显得更加生动,饱满。</p> <p>9、虚字奇趣</p><p>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如:</p> <p>于是循之青石长街,观以参天古树。幢幢兮如宝塔,阴翳以成;曳曳兮似佩环,清音常在。顿觉俗心淡,禅意生。小巷幽幽,青石呈之斑驳;闲庭寂寂,木棉溢以清芬。</p> <p>10、色彩鲜艳</p><p>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p> <p>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别》)</p> <p>11、叠字连用</p><p>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如:</p> <p>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律诗对仗的基本知识,讲了对仗的含义、功能、种类和技巧。但文无定法,我们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 写诗是一种文学积累的结果,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读多看古人的优秀作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只有我们的内涵丰富,肚里有了墨水,才有东西可写,才不会一写诗词就碰壁撞墙。</p><p>中律指的是:1.合于音律。2.合乎格律。3.合乎法度。</p> <p>前面我们已经练习写了三讲的五律,大部分同学都写得有模有样,看来基础掌握的不错,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咏物诗的练习,把咏物诗写好了,其他都不在话下,特别是情诗,那是手到擒来。</p><p>下面分析两首咏物诗,看看古人是怎么写咏物诗的,借鉴一下人家怎么写,我们也依葫芦画瓢,那样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优势,有例子可循:</p> <p>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p><p>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p><p>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p> <p>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p><p>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p><p>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p> <p>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p><p>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p><p>《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p> <p>“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p><p>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p> <p>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p><p>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p><p>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p> <p>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很明显,首联从声音方面交代了蝉的居住环境和基本特性,既是说蝉,也是说自己的声音不被当权者重视,整天呐喊,没人理他,都是徒劳的,他在这里很好的找到了自己和蝉的契合点,他俩都是徒劳喊整天的。起句点出了蝉,也暗示自己,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箭双雕。</p> <p>颔联承首联继续拓展,从恨费声来的,大家看看是不是呢?整天叫,五更了呢,都累了,欲断,就是就要停了,喊不动了,下句一树碧绿,反衬周围环境对他的漠视,你喊不喊,树都还是那样碧绿无情。</p><p>颈联直接转到人身上,也就是作者自己,反应孤独,这里也没有脱开蝉,蝉也孤独,从上面几句看,蝉在古代也是孤独无助的。</p><p>尾联又回到蝉的叫声上,回扣首联,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p>大家看看这个布局其实也很简单,慢慢揣摩揣摩。</p> <p>蝉</p><p>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p><p>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p><p><br></p> <p>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鹧鸪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哀怨感慨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p> <p>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大头鹅之类了。</p> <p>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p><p>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p><p>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p> <p>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清人沈德潜评论这两句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句胜于‘钩陶格磔’(像鹧鸪啼声,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中‘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陶格磔声’之句)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卷一六)在这首诗中,“啼”为诗眼。</p> <p>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p> <p>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这就是以点带面。</p><p>郑谷这个鹧鸪布局,比较适合我们,比较简单,不像李商隐寓意那么深。</p> <p>首联写了鹧鸪的形状样子,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状物,就是描述,告诉我们鹧鸪就是这个样子。</p><p>颔联从声音写,表面没有接首联,但是主语是题目,所以首联和颔联意思上是连接的。前两联并列出现,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状物,不过颔联多少带入了些情感,一个是黄昏,一个是庙里,显示出凄苦的形象。</p> <p>然后颈联,是在颔联的基础上来的,就是根据颔联来写的,根据这个声音,因为颔联的声音描写加入了情感因素,所以这个颈联这里就把这个声音的情感因素放出来,同时转到了人。</p><p>然后尾联这里,他是宕开的,没有继续写游子佳人,而是以鹧鸪的一点特性来景结的,以景来衬情,苦竹丛深,还日向西,阴暗的环境,给人以低沉的情绪。</p> <p>写咏物诗最重要的第一个关键:“不即不离,不沾不脱”,这八字就是上面这两首咏物的概括,也是所有咏物诗的概括,大家课后好好体会一下,慢慢揣摩其中的意味。</p><p>咏物诗重要的第二个关键:“找到物和人的契合点”,那样才好下手。</p> <p>今天就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p> <p>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四讲作业:</p><p>咏物“阶前草”,模仿李商隐《蝉》或者郑谷《鹧鸪》的布局,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中二联的变化,咏物与抒情的结合。</p> <p>阶前草</p><p><br></p><p>最恨飞花远,穷思梦里葩。</p><p>低头阶下绿,袖手案前华。</p><p>风紧箫声密,心空泪脸麻。</p><p>谁知长恨涌,今又叹霜纱!</p> <p>阶前草</p><p><br></p><p>穷途阶下缝,无处且安家。</p><p>檐滴浇头扑,树阴过眼爬。</p><p>低眉辞柳叶,垂手负桃花。</p><p>今世空余恨,来生不爱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