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授课时间:11月12日晚8点</p><p>授课方式:腾讯课堂app </p><p>授课主题:科学与艺术</p><p>主讲人:李艳教授</p><p>讲师简介:李艳,笔名雁子。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德阳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德阳工作站站长。</p> <p>不知道何时,玩主们盼线上授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10月28日唐凤娟老师(@天才姐姐)的诗词课还唇齿留香,大家又盼来了新的“福利”——科学与艺术讲座。这次主讲人是李艳教授,一位左脚在科学领域纵横驰骋,右脚在文学天空闲庭信步的贤者,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在与文字、色彩、音符的交锋中,流淌出了许多至真至性的文字。”</p> <p>导入:李教授在分享前解释选择“科学与艺术”这话题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联想到科学与艺术。这话题是大家都熟悉的大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来的,当时中国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精英都参与来谈论。这话题曾经讨论得很热烈,它们的现状、走向等观点今天看来都有借鉴意义。原来偏向科学,这次偏向艺术分享,希望通过分享对大家这艺术创作上有所启迪。</p> <p>李教授说自己是学科学的,10年前受姜诗老师的影响,被姜老师引入文学圈,踏上艺术创作之路。感觉所有从事文学创作或者其他领域设计艺术创作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神性,在生活中会从柴米油盐中超拔出来,形成对晚报的守望。李教授正对部落玩主彭鉴写的《新捕蛇者说》、杨轻抒老师的《老花镜》等作品从科学与艺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我们抬头仰望,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眼帘的那束星光以及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得出结论——面对世界,我们心存敬畏,并充满好奇”我们有这么多困惑但并不孤独,这样的神思妙想,可以归结人“人类永恒但追问:具体归结为三个法门:宗教、艺术、科学。今天撇开宗教,只讲艺术与科学,彭鉴最后悟到是救蛇还是捕蛇;杨轻抒悟到现在读书人精神上的追求。</p> <p>李教授跳出小范围,进入大格局,从人类文明中攫取几朵浪花。以《春江花月夜》说开去。</p><p>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p><p>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p><p>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p><p>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p><p>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p><p>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p><p>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p><p>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p><p>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p>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p><p>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p><p>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p><p>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p><p>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p><p>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p><p>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p><p>一边写景,一边状物。在唐朝是诗人辈出的时代,那么多诗人为什么张若虚脱颖而出?孤诗盖全唐,根本原因是张若虚有一个大的格局,一种宇宙的情怀。</p> <p>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由一幅画得出最后尘归尘土归土。</p> <p>塞尚的一生都在利用绘画探索问题,他的所有画都是静物画,他一生都在思考问题:我如何抛弃“描绘自然”的绘画目标;物体与空间相关吗?他要把三维空间搬到二维平台抛掉。</p> <p>科学家乔治·勒梅特说: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艺术家与科学家面对的是同一片星空,探索的是同一个自然,关注的是同一个世界。他们之间是否有分工?</p><p><br></p> <p>“月亮是什么样的?”科学说:得给我技术条件送我到月球,经过一番勘探测量得出结论;艺术说:“找科学家,艺术不回答这个问题。”要不了三四天艺术家拿出东西来了,画、诗、思念。同样面对月亮,科学与艺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同一个自然和同一个世界有分工,有不同的地方,借用李政道的话:“科学与艺术是相同的,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共同支配这世界的运动。”我们所面对的两个面,科学面对的是精确严格的,另一个混沌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思念是一种情感,能不能像科学家探寻月球一样面对吗?那个不能精确地计算。情感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但艺术家就是面对的这样的一个世界。</p> <p>科学与艺术是想通的,同一个世界是有所分工的。正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p><p>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个人同时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除了做物理研究,还画画作诗。</p> <p>爱因斯坦:“科学与艺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来反应大千世界中无数想象背后的两种秩序。”这两个世界中,艺术与科学是怎么做的?</p><p>科学,任务是探宝,探索物质最基本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对于磁性的问题,科学上有一个磁场,中国重大发明中有发明指南针,奥斯特发现通电的导线有磁效应。这两种磁现象是否一致?</p> <p>科学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艺术是创造性地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的特点是可以不断抹掉前面的东西,艺术拿出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让人顶礼膜拜,如《红楼梦》。科学是与身外的自然对话,艺术是与自己对话。所有作品都是先与内心争斗后再拿出来,是内心的宣泄与释放。</p> <p>艺术与科学共同点:艺术表现手段是图像和隐喻。好的艺术作品不会直接说出来。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让人的灵魂流出一滴眼泪来。让读者共鸣,上到阳春白雪先,下到下里巴人,都能引起共鸣。拿古诗《江雪》来说,柳宗元被贬时写的这首诗,在孤寂的环境中一位老人独钓寒江雪,这表达的孤独,这隐喻拿出来就是一幅画,是需要人去感受。</p> <p>科学表现手段是数字和方程,即:数学关系和实验特征。数学关系是精准的,不能有任何差错的。</p><p>传统上说:艺术抒发情感,物理追求理性。</p><p>所以,他们这表面上是对立的。两者面对的是同一个自然,两者都需要创造力,这是两者的共同点。</p> <p>艺术情感越强烈越能引起别人的共鸣。</p><p>《洛神赋》中,曹植爱上不该爱的人,理性上不允许,但有不有爱上不该爱的人的经历?用道德谴责,可理性是否能驾驭情感,如果理性能驾驭情感,监狱里的人会减少许多。这种现象是从古到今无法解决的,曹植幸福在可以写,用隐喻来写,谁都可以看,艺术是减压、疗伤的。唤起的情感越多,引起的共鸣越多。领域越大,情感越饱满。</p> <p>科学:自然越深奥,抽象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越伟大。</p><p>结论:</p><p>艺术家——表现情感真实存在的科学家。(解剖情感的人)</p><p>科学家——表现宇宙真实存在的艺术家。</p><p>对自然界的全新感知和现象来自艺术家科学:自然越深奥,抽象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越伟大。</p><p>结论:</p><p>艺术家——表现情感真实存在的科学家。(解剖情感的人)</p><p>科学家——表现宇宙真实存在的艺术家。</p><p>对自然界的全新感知和现象来自艺术家</p> <p>对自然界的全新感知和现象来自艺术家</p><p>《毕加索画出现对论》——搞艺术的人这抢占搞科学的人的地盘来。</p><p>前卫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世界全新感知和理解的前奏。</p><p>对科学知识几乎无知的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预知来以后被科学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或科学理论。</p><p>艺术殿堂=主观</p><p>科学世界=客观</p> <p>波尔感慨于太极图,这东方神秘主义里找到了答案,把家徽设计成道教标志。</p><p>科学与艺术到底是什么关系?</p> <p>科学与艺术到底是什么关系?</p><p>科学发展对人来说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不断满足我们物质的需要,但科学不能让人精神达到完美。现在各种心理疾病但学生越来越多,科学越发达,孤独的人越多,孤独感越重。</p><p>艺术对科学具有补偿作用。搞文学的人的世界鸟语花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