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1月12日,昆十中生物组教研活动在白塔校区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生物教研组组长饶冬梅老师主持,高一年级的刘文原老师和初一年级的山泽丽老师分别进行了高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初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展示。</p> <p> 第一堂课由刘文原老师率先展示。</p> <p> 刘文原老师用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导入课题, 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本节内容。任务一通过分析实验,概括细胞核的功能,带领学生重点分析变形虫去核实验和伞藻嫁接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思维,通过对照实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p> <p>通过前两个实验的方法引导,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参照前两个实验自学美西螈核移植实验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并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这一结论。</p> <p> 紧接着刘老师进入到任务二的教学:在结构功能观的思想指导下完成对细胞核结构的学习。刘文原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精美的细胞核结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以及细胞核各个结构的功能,充分体现了功能适应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最后用一张图片形象生动的说明了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课堂接近尾声,刘老师布置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作业,并给出了详细的制作标准和评价标准,既注重了模型的科学性,又强调了模型的美观性。</p> <p> 第二堂课由山泽丽老师倾情呈现。</p> <p> 山泽丽老师用高空俯看地球的图片点出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复习了生物圈的组成。接着播放植物进化视频,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视频中提到了什么植物?引出本节主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山泽丽老师用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贯穿本节教学内容。</p> <p> 首先,她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解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接着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出苔藓植物的相关知识。最后用李白的“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来归纳总结蕨类植物的特点。每一类植物都用大量精美的图片作为例子,加深学生印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同时,山泽丽老师用进化的观点讲授了从苔藓植物到蕨类植物演化过程中,各类植物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的改变,让学生明白生物进化是一个由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用表格对比三类植物的特点。最后,山老师用自己大学期间野外采植物标本的经历启发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有苦亦有乐,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合作学习!</p> <p> 课后,教研组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所有老师都对这两节课提出肯定,刘文原老师的课从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很好的落实结构功能观。虽然是第一次上高中,但对高考考点把握很到位,问题串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补充素材及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对资料灵活处理,适度取舍让大家眼前一亮,对于模型构建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有评判标准,对学生动手提出更高的要求。山泽丽老师的课堂激情满满,三首小诗导入三种类型植物的学习,体现学科融合和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两段视频十分贴切,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恰到好处的补充了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放在后面专门处理,教学内容显得更加顺畅,通过自己大学时野外实习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整堂课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两节课各有特点,其他老师也积极提出一些新思路,比如张青松老师提出可以给学生看藻类、苔藓、蕨类的实物,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三类植物的特点,葛敏老师提出板书的优化建议等等。</p> <p> 赵桥弟老师分享了自己参加盘龙区学科带头人课赛时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节的设计思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亮点一是对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的处理,采用伞藻的物理模型让学生设计实验,体会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细胞核的结构,小组合作构建细胞核的物理模型,通过自己动手更好的构建知识点,很好的体现了做中学。三是分享一个有丝分裂的小视频,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区别。</p><p> 刘琼琳老师分享了自己参加高中新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表示培训会上干货满满,新老教材差别较大,对比新老教材时要关注顶层设计,研究主题,特别注意两版教材中细节的变化。同时,刘老师还分享了《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资源运用与研究》等相关内容。老师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只为给学生带去更优质的课堂。</p> <p> 活动一直进行到5点半,饶冬梅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生物组的其他工作进行了安排。</p><p> 凌冽的寒冬抵不住老师们的教学热情,繁忙的工作也挡不住老师们刻苦钻研的心,扬长补短同进步,齐头并进共钻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