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读郑清清的茶画

傅翔

<p>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关注着郑清清的画。郑清清长期在县城文联工作,从事的是文学创作以及与文艺相关的活动与琐事。见她的面非常有限,与她也不熟,但她的画则在微信朋友圈中若隐若现,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说实话,她的画纯属自己爱好,信马由缰,也不讲究什么技法,但一种独特的气息与韵味总能夺人眼目。有时是色彩,有时是构图,有时是线条,总是那么霸道与不讲道理,令人眼前一亮,或是心生惊奇。</p> <p>刚开始,郑清清的画完全来自于兴趣,喜欢什么就画什么,题材相当广泛,偶尔便有“妙手偶得之”之趣,给人惊喜与刮目相看之感。无论墨韵,还是色彩,都相当大胆。从静物到花草,有文人气,有女性的直觉,色彩狂野,水墨淋漓,有梵高的印象,又有国画的写意;有浓墨重彩,铁画银勾,也有清新淡雅,笔简意随。总之,用笔设色都相当大胆,墨色浓重,有一种男性化的厚重感。</p> <p>从2014年开始,大概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加上福鼎白茶声望渐隆,郑清清开始专注于白茶的写生创作,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她的恩师何水法先生的鼓励和指导。六年来,她在茶山穿行,画了近千幅的写生稿。以茶为画,这可是新鲜事!自古以来,画家就鲜有画茶的。据说,世界上第一幅茶画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画面以辩才和尚与萧翼为中心,一老一少正在煮茶。说是画茶,其实描绘的是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王羲之《兰亭序》的故事。</p> <p>的确,古往今来,很少有画家能够像郑清清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与感受茶花的绽放与清香,并直接以茶为题材,把茶的形态神韵用笔墨表达出来。这显然是从小生长在茶乡的她独具的优势。一株株茶树,一朵朵茶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娇艳欲滴。郑清清用手中的笔,把她对茶的感悟深切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的美和情趣。</p><p>茶是有灵性的,她得天地清气之精华,得山川雨露之营养,堪称是世间最美最优雅的生灵。看着家乡这一片片被微风轻轻拂动的小叶芽,郑清清的脑海里不由得闪现出太姥娘娘的身影: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此地爆发了麻疹疫情,病毒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老百姓却束手无策。四起的哀声惊动了太姥娘娘,她用白毫银针消灭了麻疹病毒,并把这一方法告知世人。这是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正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打动了画茶的郑清清,她不由得取了个“太姥清音”的艺名,想象着自己手中的笔,也能像远古的太姥娘娘一样,为人间送去吉祥与温暖,让更多的人爱上这天地之间的精灵。</p> <p>郑清清爱着一片片茶叶和一朵朵茶花,她喜欢与它们相伴,用情去感受每一片茶叶和茶花的灵性,用心去体悟它们的每一声呢喃。因为深情,她眼里的茶和花,就像世上的人一样姿态万千。即使画的是同一株茶,也会因为时间和光线的变化而感受到它的风情万种。</p><p>当然,郑清清的画并不是写实的,说是写生,她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神似,是写意,是印象。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独特的活动,画家更倾向于先看到他想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郑清清显然深谙此理,所以她坚定不移地拜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先生为师,从老师的笔墨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与表达。如《家居好山好水地》,就是用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巧妙地捕捉到春天刚刚萌发的茶芽那嫩绿可爱的形态与色彩,而把更多的画面留给仙都太姥山。在她的笔下,一棵茶就与一座山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不能不让人感受到画家独特的观察力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p> <p>上千幅茶画,既在笔墨之中,更在笔墨之外。在笔墨之外的,是郑清清对茶文化更多的体悟以及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郑清清爱茶,嗜茶,藏茶,她对茶的热爱由衷而发,从里到外,推己及人。从郑清清的画作《花醉春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因为有茶,生命才如此的安康与美丽。</p><p>如今,身为茶文化专家的郑清清频繁出入于各种茶文化的活动与场所,如博览会、评审会、交流会、文化节、茶王赛等等,当然也包括茶画的展览与策划。郑清清的茶画因此声望日隆。当然,作为几年如一日专注于白茶写生的她,无疑是耐得住寂寞的,也经得起名利的考验。她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知道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今天的她更是常常深入茶山,一呆就是十天半月,为了山中这个精灵,为了心中那个梦。</p> <p>正如大师潘天寿所说,“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郑清清如此身体力行,与茶为友,以茶入画,不正是潘天寿眼中的“慧眼慧心人”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