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三军

<p>1972年我与父亲在东大街东风照相馆。</p> <p>亲朋好友在三羊居食府的合影</p> <p>  </p><p><br></p><p> 2020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是我父亲赵魁明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p><p> 今天我特别高兴,一是前不久由我为纪念我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而编辑的《我的父亲母亲》一书,在家人和各位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在我外甥杨文跃的鼎力资助下,在汉德三维集团安乐炳老师的精心编排下,终于如愿完书。在这我要向他们说声谢谢!我还要感谢为我提供了资料的我父亲的战友吕瑞清阿姨和她的长子杜兴友大哥,还有我的好友原陕西地矿局工会副主席孙志昌对这本书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和帮助,正是有了这么多人的相助才使的这本书的如愿完成。</p><p> 二是我的大姐夫杨丰林等一行15人从山西老家专程来到西安参加为我父亲的百年家庭纪念活动。父亲好友杨毅之女杨景萍、父亲的学生陕西地矿环宇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夏元鹏特地参加了我们的纪念活动。</p><p> </p><p> </p><p> 早上8点40分左右我们和亲朋好友一行30多人出发前往长安区凤栖山南墓区特地为两位老人扫了墓。</p><p> 中午我们在文艺路的三羊居食府欢聚一堂,举行了简单的家庭纪念活动。</p> <p>外孙杨文跃对姥爷的《永远的怀念》</p> <p>亲朋好友欢聚在三羊居食府</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赵魁明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六团(以后改为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七师廿一团)服役,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8月转业到地方。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他虽然没做过震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当过英雄模范 ,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那淳朴善良、和蔼可亲、工作认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和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25日,父亲转业到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以后我们全家都生活在西安这座大都市了。1959年国家号召职工家属回农村,父亲积极响应号召,把我母亲及五个(只留下我一人)儿女迁回山西农村。1960年父亲在西安市委党校学习,同年12月父亲在长安县参加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他怕影响他的工作,在1961年春夏将在西北地质局保育小学上学的我也回了老家。当时家里八口人,孩子多没有劳动力,由于每年欠队上粮款,每次分粮时我们也只拿个基本口粮。为此我二姐中学都没上完,就退学回家务农。我两个妹连初中都没上就在村里劳动,并导致几个姐妹以后相继都在农村成家,没能再回到她们曾生活过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西安地质学校工作几十年,1956年父亲在学校担任副科长职务。可以说是他工作认真,公私分明,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对他来说,那怕是公家的一张纸、一个信封,都不私用(他多年往老家寄信,从没有用过单位的信封)。在我们还是孩童时,有时在外面捡回一个东西他都要问个明白,他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不拿公家任何东西。他在伙食科工作期间,那时他们用的是内部饭票不分粗细粮可父亲他每天就按他的定量(30斤/月)及粗细粮比例用餐,从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工作中没有份内份外,没有上下班时间,就连正常的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每天除他的正常之外,还要在食堂帮灶和卖饭,有时炊事员少了他就顶上去。父亲一生生活俭朴,从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钱,没带过一块好表,最好的一件衣服算是那件用羊羔皮做的毛领花达呢大衣。他不光是在家里如此,而且对公家的事也是如此,在伙食科工作期间,他还兼着保管一职,他每天把从食堂收回来的面袋都要逐个翻过来扫净,多少年一直坚持着到离开伙食科。</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上父亲服从组织分配。在学校几十年他干过多个科室,多次参加西安市农村整社(1960年12月到长安县引镇、1964年9月到长安县大峪口公社南寨大队、1965年10月到西安市郊区等家坡公社月登阁大队和水流公社深度大队),1975年8月至1976年10月又先后到郃阳县新池公社和杨家庄公社做知青带队工作。在农村除开会学习外,都是和当地社员(知青)一同劳动。1961年春上干旱,当地没有浇地习惯,父亲就帮他们一起在地里打畦浇麦。在郃阳知青点父亲除了正常学习工作外,还经常做些额外的工作,他非常关心知青的生活和疾苦。如,1976年春的一段时间,知青点的窑水吃完了,炊事员一个人忙不过来,父亲就每天一大早到几公里外的涝池去挑水,几天后才解决了知青的吃水问题。1976年秋下连阴雨,有一天晚上雨特别大,他担心知青住的窑洞有危险,就半夜去把他们叫起来,一起在门楼下待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看病药费百分之百报销,可他从不乱开药,平时很少去看病。到了2005年以后,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素质开始下降。尤其是在他去世的前两年,身体状况一路下滑,连走路都要人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想让他输一点增强免疫力方面的药物,劝他到医院输点药,可他说啥都不去,再说多了他就对你急。他就是一个始终为国家着想,很少想着他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他乐意助人,他毛笔字写的很好(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他的字迹),每年春节探亲回家都帮村里人写春联。父亲非常关心家乡的建没,村里有一座桥名马鞍桥(是市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跨塌,他听说后就给村委村写了一封信,并和在西安工作的李荣升、赵步云一起捐了钱。</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对父亲的所做所为不理解、有抱怨,现在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他对党忠诚、忘我工作、豁达开朗、克己奉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父亲虽然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是善良和忠厚这一无形资产。在父亲的影响下,如今他的子孙中已有七人加入党组织。父亲是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公民,更是一位好父亲。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劳动的一生。我们一定好好向父亲学习,把他的那种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2009年父亲被录入翼城县政协编辑的《翼城人物录》一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我的父亲赵魁明1920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生于山西省翼城县城南七公里的南梁镇马册村赵姓的一个普通农家。北常第二高等小学毕业。曾在山西省汾城县(现为襄汾县)南关银楼学过徒,以后在翼城县南营底村教过学,在家种过地。1945年12月翼城第一次解放。翼城解放后,父亲在所在的四区参加了民兵。并参与了两次解放翼城的战斗和多次参加了解放曲沃、新绛、运城的支前工作。</p><p> </p><p> </p><p> </p><p> </p> <p>  1947年9月父亲和本村的陈培栋、赵创业、李长才、王常怀等人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分在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六团轮训队任文书。父亲所在部队先后参加了澄郃、永丰、扶眉和解放兰州等战役。1949年2月部队改编,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一兵团(王震任司令员)、第二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第三纵队改为第三军(许光达任军长,后为黄新廷),独立第二旅改为第七师(唐金龙任师长),第六团改为第二十一团。同年9月,兰州解放后父亲所在部队西进至张掖,父亲所在的第二十一团和师部驻高台。此时父亲调到二十一团后勤处(处长杜耀亭)任军需保管、会计工作。1952年7月部队整编第一军与第三军合并为第一军,第七师与第九师合并为第七师,二十一团仍为二十一团。</p><p> 部队整编后父亲到军部转业干部学习班学习,8月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p> <p><br></p><p><br></p><p>父亲所在部队首长与战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绪(1921.7一2008.5)山西平遥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参加革命。时任第三军七师二十一团团长,建国后历任师长(1967年)、副军长(武汉市革委会副主任)、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等职。1986年任广州军区空军《老战士报告团》团长。1998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200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p> <p>  杜耀亭(1917一1953.6)山西省崞县(现为原平市)人。1937年6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时任第七师二十团后勤处处长,1952年任第一军第七师后勤处处长。1953年1月入朝,同年6月26日在朝牺牲。</p> <p>  杜耀亭和第一军第七师后勤处战友们在朝|鲜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位为杜耀亭。</p> <p>  何友芝1921年生,贵州省阴江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跟随贺龙的红二方面军过长征。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七师二十一团后勤处副处长。建国后任陕西钢厂党委书记。</p> <p>  吕瑞清(1921.一2012)山西省河曲人。杜耀亭之妻,194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时任第七师二十一团后勤处干部。1955年转业到西藏自治区驻兰州办事处,1962年调自治区驻西安办事处。1976年离休。</p> <p>父亲与战友王常怀在甘肃高台</p> <p>父亲战友在朝鲜的照片</p> <p>父亲战友段玉林送给父亲的照片</p> <p>  赵文星(1918一2004)山西人。时任第七师二十一团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一1969年10月任第七师政委,1975年10月一1981年6月任第一军副政委。</p><p> 贾志兴,山西五寨人,时任第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后勤处军需股股长,建国后任陕西兴平化肥厂党委书记。</p><p> 刘金道,山西人。时任第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后勤处财务科长。</p><p> 另外还有:张三娃(司务长)、秦玉祥(后勤参谋)、赵廷科、李有德(财务科)、张富升(服务社主任)、汪星三、张崇文、张效昇(三位是在父亲的履历表上的)、段玉林、申克孝、姚丰年、康禿则等。</p> <p>父亲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p> <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父亲到陕西省泾阳县永乐店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三部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毕业照。第二排左起第四位为赵魁明。</p> <p>父亲1953年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习资料</p> <p>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三部第五期毕业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马明方(1950年4月至1953年6月校长为李敷仁、书记为刘端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杨明轩为民大学员题词。 </p> <p>  1953年4月25日父亲民大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学校先后多次更名:1958年学校划归陕西省,更名为陕西省地质学校;1962年恢复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1970年更名为陕西省地质学校;1972年更名为陕西地质学校;1973年恢复西安地质学校;1978年升格为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4月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先后在后勤处会计科、伙食科、总务科、房产科工作,先后任会计、副科长等职。1981年离休。</p> <p>  1957年7月父亲在铜川实习。后排左二为我父亲</p> <p>  1961年7月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第五期全体学员毕业照。第四排左一为我父亲</p> <p>父亲在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学习时的部分工作笔记。</p> <p>  1965年5月1日,长安南寨东社教工作组合影。第二排右一为我父亲。</p> <p>1965年父亲在长安县南寨东社教时的部分工作笔记。</p> <p>1965年10月1日,西安市郊区社教工作团月登阁工作组全体合影。前排左四为我父亲。</p> <p>1965年父亲在月登阁社教时的工作笔记(部分)。</p> <p>父亲在1975年7月至1976年10月在合阳县新池公社、杨庄公社做知青带队时的部分工作笔记。</p> <p>前排右二赵燕燕,其他人姓名不洋。</p><p>后排左起第二:雷道平、李文华、李树章、杨春魁|、孙明、王建臣、赵斞明、吴祥广、张德君、应书培。</p> <p>  西安地质学院离退休处组织老干部在韩城烈士陵园。第二排右一为我父亲。</p> <p>前排左一为我父亲</p> <p>后排右一为我父亲</p> <p>前排右二为我父亲</p> <p>父亲从1953年至1981年的部分工作笔记本</p> <p>父亲1960年写的学习毛选笔记手迹</p> <p>1963年西安地质学校建校十周年感</p> <p>1976年1月11日为悼念周总理写的一篇文章</p> <p>父亲在办公室</p> <p>1969年5月1日父亲与两位老乡(后排左一是东王村人,右一为本村的)在大雁塔合影。前排是我和小弟保国</p><p> </p> <p>1986年5月,父母在北戴河</p> <p>1986年5月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p> <p>1986年5月,父母在北京天安门</p> <p>1986年6月,父母在太原晋祠</p> <p>父亲在西安地质学院校园内与学生夏元鹏(左)魏劲松的合影。</p> <p>  父亲在西安及工作单位好友及老乡。</p> <p><br></p><p> 杨毅(1926年一2019年6月)山西省沁水县中村镇石雾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转业到西安地质学校。先后在学校人事科、陕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地质学院党办工作。1985年离休。</p><p> </p> <p>1984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父母与杨毅夫妻在大雁塔照相馆照</p> <p>李湘沅(1926.04一2000.07)山西省浮山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地质局机关、西安探矿机械厂、地质局第一物探队、西安地质学校(院)工作。曾任处长、厂长、队长、校长等职。1982年离休。</p> <p>贾文焕1929年生,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人。山西大学毕业,1953年到西安地质学校,1961年到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任教。</p> <p>1980年3月父亲与贾文焕在大雁塔</p> <p>姜祖惠,1937年生,山西省翼城县王庄乡殷庄人。1952年在西安市老东区工人训练班,1953年8月4日到西安地质学校,1958年7月到西安探矿厂,1960年厂下马到陕西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1972年7月到西安地质学校实习工厂。</p> <p>王建臣(一2010),陕西省蓝田县人。曾任学校(院)伙食科管理员、副科长。</p> <p>父亲和赵步云、李荣升在大雁塔合影</p> <p> 家</p> <p>  我的老家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临汾市。翼城古为唐晋故地,历史悠久。相传尧及其后裔即封于此,古称唐,为陶唐虞夏时的重要部族方国。西周初年,周成王戏剪桐叶为珪,封其弟叔虞于唐,建都于今县西唐城村,旋迁于翔翱山下的故城村(南梁镇),以山开如翼,故名翼。至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直至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始迁都新田(今侯马市),因新田亦名绛,古以翼为绛。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前598年)始名翼城县。</p> <p>  南梁镇位于翼城县东南10公里处的翔山脚下。南梁因是晋惠公时大夫梁由靡的出生地而得名。</p> <p>  马册村,相传由于晋文公曾在此围以栅栏,饲养战马,并成就了霸业,当地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村名叫成了马栅村。以后又由于文公策马觅陵寝,赐此处为“马策”,马栅村又叫成马策村。一直到明代,村里人觉得马栅声同蚂蚱,叫起来很不顺口,便取“栅”形,“策”音,改村名为马册村。</p><p> </p> <p>  祖父赵子纲,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二十日。少年时到山东济宁学生意,十几年后因生意倒闭回家务农。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初四病逝,享年六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祖母张玉娥,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二日,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人。祖母九岁就到我们家做了童养媳,由于祖父赵子纲在山东济宁学生意不在家,她一人承担了家里一切事务,受尽了千辛万苦。祖母一生性情刚强、不畏困难,经常是起五更睡半夜,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纺花织布,撑起这个家,抚养了父亲他们哥姐五人。</p><p class="ql-block"> 祖母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解放后合作化、公社化时她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她仍为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看|果园、剥麻、剥花疙瘩等。就在1974年农历十月初一她得病的前一天还在场里给队上剥花疙瘩,由于年事已高,经受不住严寒患病,医治无效,于同年十月十五日病逝,享年九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  母亲王翠屏1924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生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官庄村。说起南官庄村名,这和母亲他们王氏家族有关。村子起先叫房庄,后改为房陵村,明朝时又改为古房陵村。清康熙年间,王姓家族四人在云南平叛吴三桂战斗中荣立战功,两人封七品,一人为骠骑大将军,一人封武德骑尉。人们就把古房陵村改为官庄村。</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叔祖王廷槐,举人出生,内务部高等警官学校毕业。曾任浙江和山西昔阳县令、天津卫警座。数年后解甲归田带其夫人回到南官庄村。</p><p class="ql-block"> 母亲15岁时与父亲结婚,第二年生了个男孩,取名祥儿,但到五六岁时夭折。以后还有两个也都早早不在了,到了1946年有了我大姐桂芳。1948年生了我二姐桂兰,1952年母亲生下我,因父亲在第一野战军第三军,所以给我取小名三军,但后来一直没叫。(1954年生了大妹桂花(珍),1956年生下小妹桂英,1958年生下大弟金国,1964年生下小弟保国),1953年父亲转业到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不久我们全家就到了西安。</p><p class="ql-block"> 1959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动员母亲回翼城老家,母亲毫无怨言就带着我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及大弟回到了农村老家。就留下我一人在西北地质局保育小学上学。1961年,父亲到长安参加农村整社运动,顾不上我就把我也送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家承担了侍奉我奶奶和抚养儿女的责任。记得那时农村生话非常艰苦,当时我们家大小九口人,又没劳动力,每年欠生产队口粮款几百元。父亲虽在外工作每月有几十元工资,但家里生活还是很艰苦。母亲为了我们的生计,历经千辛万苦。她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纺花织布,做缝补浆洗等一些家务,还要担水挑粪在自留地里忙活。</p><p class="ql-block"> 说起那些年母亲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一直到八十年代母亲才又到了西安。母亲的一生是为儿女操劳的一生,我们小的时侯为我们的生计,我们大了都一一结婚生子又给我们带孩子,真是为我们操尽了心。可是母亲没享到我们什么福,就在她去世的前两年又患了老年痴呆症,最后卧床不起,也不能讲话了,让她老人家又遭受了疾病的折磨。</p><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3日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我们爱您,永远想念您!</p> <p>1957年全家在大雁塔</p> <p>1963年8月我们一家在马册老宅</p> <p>1975年我与父母在兴庆公园</p> <p>1980年3月父亲和母亲在大雁塔</p> <p>1984年父亲在马册马鞍桥</p> <p>1985年春节在大雁塔照相馆拍的全家福</p> <p>1989年父母在和平门</p> <p>1990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父亲生日时在大雁塔春哓园</p> <p>1995年春节全家在地质学院图书馆前</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在马册父亲与本家邻居赵克勤一家合影。</p> <p>1997年父母与我姨姨、姨夫及两位表弟妻子。</p> <p>1999年10月父亲在家看西安晚报</p> <p>2000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父亲八十寿辰在育才路陕西教育学院内 ,全家合影</p> <p>父亲八十寿辰与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