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座读曲

海纳百川

<p>  诗 文:史高座</p><p> 摄影制作:海纳百川</p><p> 音 乐:冬之梦</p><p> 时 间:2020.11.12</p> <p>  史高座, 1956年生,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武功县作协筹备组组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 。咸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学会副会长,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咸阳诗词》《中华散曲》编辑。</p> <p>  读郎秀娟 曲友的一首小令 </p><p> 文///史高座</p><p> 原作:〔黄钟·红衲祆]夏日的夜晚</p><p>&nbsp;&nbsp;&nbsp; 月明静悬碧天,嗅清香步陌阡,喜轻凉风拂面。荷塘映月圆,花卉绽亭边。伫听蛙鼓寻欢,恰似昔时情恋,奈何景依存人渐远。</p><p> 史高座解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读,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首小令的题目是“夏日的夜晚”,作者起笔点题,顺势而下,又嗅又喜,又听又思,都是围绕着“夏日的夜晚”叙事抒情的,不枝不蔓,值得学习。</p><p> 二读,铺陈得当,抒情得体,养眼可心。全曲八句话,前五句铺垫,围绕一个“静”字,给人以美感;后三句抒情,通过“蛙鼓寻欢”,对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引起情绪的波动。铺垫为抒情服务,抒情是铺垫的必然结果。只知铺垫,不知抒情,是没有灵魂的;只知抒情,不知铺垫,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当然,这里的情景如鱼水,难分难舍。在铺垫中,作者写道:“荷塘映月圆”,这个景象,使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而这里,月是圆圆的清静的。虽然都是荷塘,都有月色,但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这正是差异性。作者在结尾写道:“奈何景依存人渐远”。美景依然在,人却不知在何处?一种孤独感立现。而这孤独感是在一片蛙声中产生的,怎能不让人想到昔日的恋情?宋代欧阳修在《玉楼春 》中写道:“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那是一种凄凉的环境,这里是一种热闹的环境,凄凉也好,热闹也罢,都是触及感情的点,这种差异,读着自己去体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读,静动结合,诠释人生,耐人回味。作者开始写道“月明静”,一个“静”字,引起下文,围绕“静”字铺展开来,给人以悠闲自得的感觉。一个“鼓”字,打破了这种宁静,环境变了,心态随之而变,这种变化,有喜有悲,但是,大都以悲伤的情调出现的。由乐生悲,因悲思乐。这正是人生。动静相依,动静相生,这就是自然法则。静,是一种享受;动,是一种思考。但愿我们在享受中思考,在思考中享受。</p><p> 2020·7·15</p> <p>  读刘维珍曲友的《〔正宫.六幺 遍〕 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文 ///史高座</p><p>&nbsp; 原曲:&nbsp; 〔正宫.六幺遍〕</p><p> 柳柔枝细,烟姿碧。万条垂映,无限生机。平川坝堤,沙荒旷隰,身居何处都随意。横笛,轻音婉转叶依依。</p><p> 这首曲的题目是“柳”,写“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小雅·采薇》开始,几千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柳,恐怕难以说清。所以,要想写出新意,还得认真思考一番。写柳最有名的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p><p>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咏柳”,实质上是“咏春”,是借柳说事,柳,只是一个铺垫。,再看李白、王维、韩愈、韩翃、无名氏、曹雪芹等人关于柳的诗词,都是这种套路。就是说,所说之“柳”,不是自然的状态,是经过作者打扮了的“柳”。</p><p> 现在,我们来读刘维珍曲友的《〔正宫.六幺遍〕 柳》,完全是一种自然之态。一二两句,写枝条。第一句着眼于粗细,第二句着眼于颜色,突出一个“柔”字。如果说前两句是个体,那么,从这个个体延伸到了集体,“万条垂映”,一个“映”字,巧妙。“映”就是映衬,就是互为陪衬,相得益彰。正因为这样,才有“无限生机。”环环紧扣,自然得体。如果我们继续往下读,就会发现,前面所说的生机,只是一种表象,而这种生机的实质,是来源于“柳”的随遇而安的特性。“平川坝堤,沙荒旷隰,身居何处都随意”。正因为随意,所以欢乐,所以“依依”。以“枝”开篇,以“叶”煞尾,前后照应,彰显“依依”之情。柳枝为笛,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至此,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有情却是不一样的情。</p><p> 综上所述,这首小令抓住了柳的特点 ,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质朴耐品,层层推进,卒章显志。</p> <p>读周文潇曲友的【黄钟·出对 </p><p> 子】夏收</p><p> 文///史高座</p><p> 原文:【黄钟·出对子】夏收 </p><p> 往昔初夏,骄阳湿汗颊。银镰挥动累农家,忙坏黄牛和木杈,云日繁星说众寡。【幺】如今临夏,南风常问答。丰田金穗乐开花,自有神机歌晚霞,喜看三农飞骏马。</p><p> 读这首曲,第一感觉是积极健康大气的主题,即有关三农的话题。大气与小气相左,大气与大吹无缘。第二感觉是语言的鲜活。鲜活,不是照搬古人的;鲜活,不是照搬他人的;鲜活,不是照搬自己过去的。第三感觉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增强了曲的可读性,也彰显了曲的特点。第四感觉是词语的活用,如“湿”、“累”等,都变成了使动用法,凸显了作者的感情,也对我们理解曲意提供了积极地帮助。第五感觉是层次清晰,对比鲜明。这首曲的宫调是【黄钟·出对子】,“出对子”是有幺篇的,这就使这首曲像词一样,形成了上下两片。前面写过去,幺篇写现在,而且内容都很集中,不枝不蔓。(有兴趣的曲友,可以具体去解读)</p>

铺垫

诗词

抒情

首曲

曲友

黄钟

对子

鲜活

史高座

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