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编者按: 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间,本人有幸委任曲麻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一职,前前后后曾三次踏足过黄河源头,目睹这里大美的自然景象和淳朴的人文习俗,时刻被这里的一切深深感动,今年5月因陪同河南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一行,让我再度踏上了溯源之旅,看见约古宗列那一口熟悉的泉眼,看到这位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母亲,真可谓热泪盈眶,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初就有写一篇短文记述此次历程的念头,因手头事务繁忙,一直没有完成,近期看到央视纪录片“黄河直播”后,感动之余,动笔行书,撰写此文,谨以此作用来纪念我已逝去的青春和我的黄河情。</p><p> </p><p> 五月的玉树高原依然是寒风萧瑟,飞雪蹁跹,汽车颠簸了大半天才到达黄河源头一个叫约古宗列的盘地内,根据国家几次科学探测确定这里就是黄河正源。“约古宗列”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因地势四周群山凸起,中间湿地凹陷,呈盘地状,故而得其名。这是我第四次亲近黄河源头,踩着脚下软绵绵的草甸,听着积雪发出的声响,我仿佛感觉到整整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冰雪融水,顷刻间就要从脚底下喷涌而出,似一条巨龙般咆哮着,以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从天上横贯大半个中华大地之盛景。离黄河源头石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碗口大小的泉眼,这就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诞生的摇篮,泉眼四周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许多石碑,堆放的嘛呢石层层叠叠,庄严肃穆,不凡有龙族栖息地的伟岸和神圣。用手轻轻抹去标记牌上的积雪后,“国家地理标志”这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他静静地躺在高天之下,厚土之上,向世界昭示着:这里就是黄河的发源地,文明的起源地。</p><p> 到访的那一天,泉眼里除了积雪以外,其实并没有流水,此时此刻这口泉眼异常的宁静,她犹如一位待产的母亲端庄优雅,恬静安详,落落大方,没有一丝喧嚣,没有一点杂噪,圣洁的肌肤裸露在初春的太阳下,她忍受着婴儿在胎盘里蠕动的剧痛,静静地等待着这足月的婴儿在这个春天破肚而出,落地开河,五月的约古宗列到处都是斑驳的积雪,这些积雪融化后将会潜入大地的怀抱,追随着约古宗列清澈的溪流,和千万条河流汇聚一团,奔向东方,归入大海……</p><p> 初春虽至,这里却寒意未减,伏在地上才发现草甸上的牧草已经开始返青,偶尔有几朵零星的野花点缀在草原,遥望四周隆起的群山把这里的天顶得老高老高,山顶上五彩的经幡在飓风中呼啦作响,恰似一曲悲壮的交响在空阔的原野上回荡着,他们为源头而歌,为信仰而歌,为生命而歌,为春天而歌。</p><p> 放眼数百里偶尔有几组牛群跃入眼帘,这些生活在高原的黑色精灵在雪后尤显高大,开春季节的牦牛虽然不肥壮,但依旧神气十足,精神矍铄,他们在雪地里奔跑着,追逐着,嬉闹着,他们知道凛冽的寒冬已经远去,高原的春天已经到来,勤劳的主人又要带着他们去寻一处水草丰美的家园安居乐业。说起牦牛和草原的亲密犹如日月星辰般亲切,又同江河湖海般无间,只要有牦牛的地方就有草原,只要有草原的地方就有牦牛,牦牛因草原而在,草原因牦牛而存。在这样的季节里他们鼻孔呼出的气流足以消融这里的积雪,他们的唇齿亲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青草,他们的四蹄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座山包,每一处深谷,如果说黄河源头的水草滋养了牦牛强劲的体魄,那么高原牦牛的血肉养育了黄河源头的游牧文明。牦牛最大的奢望就是和草原朝夕相处,草原最大的快乐也应该是与牦牛相伴终老。</p><p>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约古宗列,照在这片积雪的大地上,听见远处传来牧人吆喝的声音,我突然感觉自己离这里的太阳很近很近,近得让我能感觉到一股透心的炙热,把全部冰雪融化;近得能让我谛听到一腔沸腾的血流,把整个宇宙震颤,近的能让我触摸到一方熟悉的热忱,把所有心灵感动。我看见一道灵光拨云而来,他附着在这里的每一座山梁,每一片草原,每一顶帐篷,每一条溪流,每一处积雪,每一个生灵,一种莫名的敬畏油然而生,耳畔又回响起那曲优美的旋律“是我走进了美丽的三江源,还是美丽的三江源走进了我的梦……”</p><p> 临别时当我回首遥望那位静静地躺在约古宗列深处待产的母亲时,我想谁也说不清楚她什么时候会分娩,或许在转身离去的刹那,或许在月明星稀的夜里,或许在惊雷过后的雨天,这降生的精灵迸发出所有的力量,在泥土的香气里蜿蜒流淌着,在青翠的水草间欢乐歌唱着,在无垠的土地上尽情舞蹈者,时而劈开峡谷,时而穿过丛林,时而跨过莽原,时而倾盆山岩,有破敌千军之霸气,有驱逐万马之雄心,万物因水而生,文明因水而兴,“千里之行,始于泉眼”没有约古宗列这一口清澈甘冽的泉水,哪来黄河千古之绝唱,试想黄河这一路荡漾青海的贵德清,途径甘肃的玛曲湾,飞流陕西的壶口悬,注入山东的渤海红,她所路过的每一处都是一道亮丽的中华风景,难怪唐代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限感慨。</p><p>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河这条天上来水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他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不间断,黄河水清清”是十四亿国人共同的“中国梦”,保护好中华母亲河则是身居源头的玉树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艰巨责任。今天当我们驱车路过三江源,看到最多的除了皑皑的雪山,湛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洁白的帐篷,清澈的江河,淳朴的人们和遍野的牛羊,还有成群结队,悠闲惬意的野生动物,高大的野驴,矫健的羚羊,飞翔的仙鹤,肥硕的棕熊,处处洋溢着“人来都不惊”的和谐相处,和睦共存的景象,可可西里十年没有杀戮,三江源国家公园顺利挂牌,昔日过采区完成复垦,采矿已叫停多年,草原植被日渐恢复,鼠虫害治理效果凸显,绿色面积与日俱增,河湖长制有效落实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举措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福利”。以曲麻莱县黄河源头第一户人家为代表的1.6万名农牧民群众组成的草原生态管护队伍分布在26.7万平方公里玉树辽阔的土地上,活跃在巡山护河,保清栽绿的每一块领域里,红袖章背后有他们太多的付出,太多的故事,草原绿了,河湖清了,生态美了,百姓也富有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担当如今是玉树四十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是守望源头的玉树人此生必行,不可或缺,代代相传,惠及千秋的伟大事业,留住青山绿水一派好风光,绘就碧水蓝天一幅好蓝图,想要玉树成为人间天堂是新时代玉树人的铁骨誓言,是玉树人最崇高的梦想。</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