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久前,内蒙古通辽市的好朋友于国发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无悔人生路》。于老师告诉我,这本书是他暮年之际对自己人生往事的回顾,千里迢迢特地赠书予我留作纪念。手捧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的新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相互的信任和友谊。</p><p> 拜读于老师的新作,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迪,受益匪浅。</p><p> 以下是我对《无悔人生路》的点评和读后的一些感受,与朋友们分享。</p> <p> 一、本书的概况</p><p> 作者在《无悔人生路》中,既写了他自己,也写他的家族,是作者和他们家族的一本自传。更是作者对人生的回顾、总结、反思和感悟。</p><p> 浏览全书,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p><p> 1. 全书结构新颖,条理清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多彩,步步引人入胜。</p><p> 2. 文笔流畅,语言朴实无华,十分接地气。</p><p> 3. 全书总字数为20.5万,并配有照片和图片72幅,图文并茂。</p><p> 为了使大家对该书有一个总体了解,我把该书的目录展示如下:</p> <p> 该书的封底:</p> <p> 二、本书的四个看点</p><p> 【看点一】全书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贯穿了作者人生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全书涉及了小山村、乡村中小学、中等师范学校、农场和城市等广阔的地域空间。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实,贴近生活,让人看了爱不释手。</p><p> 作者1947年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库伦旗水泉乡水泉村,别看“库伦(围起来的草场)”、“水泉”这些名字很诱人,其实那里的自然条件极差,是全国出名的国家级贫苦地区,直到2020年才刚摘掉贫困帽子。</p><p> 作者在“第一篇 童趣与求学之路”,记述了曲折坎坷的求学之路。其中的“第一次见到野狼”“掉进菜窖被救出”“骑着毛驴去赶考”“难忘的三顿饱饭”“一盒‘特别’疙瘩汤”等小节,真实地记述了自己在内蒙古偏远的北疆贫困山村上小学和初中时的艰难困苦。作者记述的生动实例,给我这个从小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没有吃过多少苦的人来说,触动不小。</p><p> 当我读到作者初中三年,只吃过三顿饱饭的时候,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感慨万分。解放初期西方列强封锁围堵新中国,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艰苦创业、突出重围、另辟蹊径是何等的艰难和不易!欣喜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只用了短短的七十一年时间就成为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我为伟大祖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p><p> 同时深感今天的大好形势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继续砥砺前行。</p> <p> 下图是于国发老师的工作照:</p> <p> 【看点二】作者以个人成长、发展的经历为主线,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有喜有悲,有顺利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 跌宕起伏,展示了作者不平凡的奋斗人生。</p><p> “第二篇 农垦是我大舞台”,是作者在农垦系统工作的经历。其中第一章记述了他通辽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奋斗的历史。作为曾经支边下乡到胜利农场的浙江老知青,当年我也有许多和于老师相似的经历。对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和地点都很熟悉,读起来倍感亲切。</p> <p> 下图是于老师在他的著作发布会上:</p> <p> 下图是于老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p> <p> 【看点三】夕阳无限好 我们没有老。这虽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却是我们过好晚年生活的原动力。</p><p> 该书的“第三篇 晚年生活寻乐趣”,记述了作者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于老师老骥伏枥、老当益壮,他退而不休,自觉地融入社会,暮年笔耕不缀,著书立说,以书会友,为社会奉献余热,注入了正能量。</p><p> 通过阅读于老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迪:夕阳无限好,我们没有老,幸福和快乐全靠我们自己去创造。</p><p> </p> <p> 于老师退休后辛勤耕耘,著述颇丰。以下是他的部分著作:</p> <p> 【看点四】包罗万象,内容颇“杂”</p><p> 该书的其他篇章分别是“心怀感激助我人”“我爱我家好家风”“六次乔迁步步高”“养生保健度余生”和“附录”。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杂。</p><p> 但是“杂”有杂的优点。“杂”说明了作者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比较宽广。我们可从中读到作者的感恩之心、孝敬老人、呵护家人、热爱生活、科学养生等许多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p> <p> 于老师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以下是他旅游时拍摄的部分照片:</p> <p> 三、我的几点读后感</p><p> 1. 于国发先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走向了大城市,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副处级的国家公务员,创造了自己精彩和美好的人生。他的经历验证了这样一个哲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生活不会“天上掉馅儿饼”,只有通过努力拼搏才能得到。</p><p> 2. 于老师身上有两个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一个是“感恩”,他牢牢铭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贵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恩人。</p><p> 另一个亮点,是他责任和担当。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父母的“长子”、兄弟姐妹们的“大哥”和子女的“父亲”。他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呵护家人的许多感人事迹,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我非常敬佩他。</p> <p> 3. 本书虽然写的是于老师个人和他们家族的故事,但是全书充满了哲理和励志,满满的都是正能量。</p><p> 因此可以说,这是于老师奉献给社会的一份精神财富。</p> <p> 下图是于老师家的“全家福”,前排居中的长者就是他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家和万事兴,多么和谐、幸福、美满的一个大家庭!</p> <p>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一个成功的男人,其背后必有一位温馨的贤内助。于国发先生与杨玉香女士相敬如宾,相濡以沫:</p> <p> 于氏三兄弟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仔细品味,让我恍然大悟。如果这样去理解他们的名字,内含的寓意原来是如此奥妙和深刻!</p><p> 大哥:国发 —— 祝愿祖国兴旺发达;</p><p> 二哥:国富 —— 祝愿祖国繁荣富强;</p><p> 三弟:国江 —— 祝愿祖国像滔滔不绝的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源远流长!</p><p> 下图是于氏哥儿仨的合影:</p> <p> 于国发先生的三弟于国江,和我内弟赵建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俩不仅同年,而且还都担任过胜利农场的中层领导干部。他们亲似兄弟,情同手足。在胜利农场的牧场、奶牛场等单位他俩共事多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并进,在胜利的黑土地上无私奉献,开创了辉煌的事业。</p><p> 通过赵建我认识了国江老弟,现在我俩也成为了好朋友,几乎每天都在微信上“见面”。通过阅读于老师的该书,使我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了国江,他的为人和处事,令我好感动。</p><p> 下图是于国江和赵建,1991年5月在胜利农场的合影。照片虽然有点老,但这是赵建从东北农场调回浙江时两位挚友的临别合影,意义深远,弥足珍贵:</p> <p> 由衷地感谢于国发先生,感谢他把自己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我分享。感谢他为我撰写书评提供了许多资料和照片。</p><p> 最后,祝福国发大哥和家人健康平安,期待他更多更精彩的作品面世。</p><p><br></p><p> 2020.11.16,写于南开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