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高,水不美,却人杰地灵,肃宁县邵庄中学的人物和风景

甜甜的苏蔓瓜

<p>小小学校,连接十里八村。众中师生,在此教书育人。莘莘学子,于斯寒窗苦读。邵庄中学,冀中平原上一所普通的学校,承载众多老师和学生的记忆。</p><p><br></p><p>1 初识</p><p><br></p><p>1990年,一个夏日午后,烈日灼烧大地,10岁的我和几个伙伴突发奇想:去乡政府所在的邵庄看看!我们去了粮站、政府大院,最后溜达到邵庄中学,发现学校大门紧锁。我们便跑到中学东侧,那里是空地,长满了野草。院墙不高,我们互相拖拉着,翻墙进入学校。</p><p><br></p><p>校园是正方形,大门在南边,东南角是男厕,一片玉米田,然后是女厕。西南角是两排平房教室。正中央的树上挂着一口小钟。小钟旁的两棵树上绑了根铁棍,就是单杠了。如果把小钟四周称作操场,那教务处、办公室就在操场北侧的平房里。办公室东西两侧都有两处平房,东侧用作图书馆、理化实验室,西侧用作教室。这排房后是窄窄的菜地,再后面是一排平房,当成教师宿舍,教师办公室(两人合用一间)。</p><p><br></p><p>(1996年学校平面图,比1990年并未有大的变化)</p><p><br></p><p>印象较深的是,当天我们在校园里捡到两本书,我分到其中一本几何习题集。另外,东侧的理化室尚未修缮,屋顶坍塌,一个内脏模型藏在瓦砾中。从院墙跳下来时,我的脚踩在玻璃上,留了很多血,幸好乡医院就在附近,伙伴们送我过去包扎好了。</p><p><br></p><p>2 等待</p><p><br></p><p>1993年小升初考试后,我在家一边做农活,一边等待消息:一是能否考上,二是去哪所中学。那时我乡有两所初中,其中一所就在我村村南,我的小姨,小叔,还有上一届的学生,都是去的本村中学。某个下午,有人送消息来了,说我考上了,今年我村学生都分到邵庄中学,命运的风把我吹到邵庄中学。3年后,这股风又把我吹到沧州师范,而不是泊头师范。</p><p><br></p><p>3 读书</p><p><br></p><p>无论去哪所中学,都不能再走路了,父母贡献出一辆自行车给我。我执拗的把自行车的布兜拆下来,觉得挂布兜就像去下田,一点都不体面。还准备了军绿色的书包,一个绝对结实的木凳(那时中学没有凳子)。</p><p><br></p><p>三年时间,现在觉得好快,当年觉得好漫长。每年的暑假、寒假、麦假、秋假,多么让人盼望。开学、放假当天,校园里都是自行车,车尾拴着木凳子。雨后的路多么泥泞,沾掉了鞋子。冬日的骑行多么艰难,头发都结了白霜。</p><p><br></p><p>校门外就是邵庄主路,每逢阴历一六是集市。推着自行车出校门,在人群中走走停停,没有半小时走不出大集。喧闹的人声,吆喝声,叮叮当当打铁声,勾引着假装听课的同学们。</p><p><br></p><p>我很幸运,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数学,物理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化学、语文老师是年轻老师,和我们能打成一片。班主任住校,他没有私人生活,因为我们总跑到他卧室请教问题。当我们问到难题时,他就掏出一本小字典,仔细的查,然后发表他的看法。化学老师中午把我们两个尖子生留下,要给我们补习,还泡了方便面给我们吃。</p><p><br></p><p>在学校和老师的教导下,我的进步很大,入学时,班里十几名的样子,升初三前成绩也不突出,父亲差点让我重读一年初二,说是“夯实基础”。到了初三,班主任有次从我们街路过,被好事的妇女拦住,追问我的成绩怎么样,他说:“苏蔓瓜是我们班的顶梁柱!”。有了老师的肯定,等中考时,我考了全县第二。</p><p><br></p><p>4 教书</p><p><br></p><p>1996年我考入沧州师范学校。某个假期,我和几个师范同学去看望老师和校园。老师们还是老样子。不过,学校在筹款,准备盖教学楼。</p><p><br></p><p>1999年暑假,我呆在家里,等待分配。那时既失落又欣慰。一方面,师范学习三年,虽说会转城市户口,但还是得回到农村。又听说同学上高中考上好大学了,就难过。另一方面,自己马上能挣钱了,父母一辈子务农,怎么说也超越了父母得阶层,于是感到欣慰。</p><p><br></p><p>后来,我被通知,分配到邵庄中学。从国家角度看,这是小才大用嘞,因为中师本该分回原乡镇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务主任都非常器重我,让我教初三化学,小我一岁的堂弟就在我们班上。那时大楼已经启用,教室在最高一层,办公室也在楼里,宽敞明亮。站在走廊,能望到齐庄乡的化工厂。</p><p><br></p><p>好学生不一定是好老师。学业上的事,油印卷子,写教案,我还能处理好。学生管理,课堂纪律等,都需要我摸索经验。午休时,我也常去班主任的房间,不是去问问题,而是去休息,看他下棋。周末时,赶上同事有红白喜事,我们也骑摩托车去凑份子。这就是我们紧张又宁静的教师生活。</p><p><br></p><p><br></p><p>5 离别</p><p><br></p><p>青山遮不住,</p><p>毕竟东流去。</p><p>江晚正愁余,</p><p>山深闻鹧鸪。</p><p><br></p><p>几十年间,邵庄中学,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学生,这种好理解。也有老师调走了,去县城了,当领导了,或结婚了,回小学了。也有离职的,重新上学了,或去经商。在当年,这似乎是伤感的事。在今天,大家都接受了,习惯了,人都会寻找各自的位置,连校园都在翻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留下的老师们,大都在县城买房居住了,也有学生花钱去县里上私立初中,若干年前带着浓浓乡情成分的师生、同事关系也在变化,只有“邵庄中学”这个名字还未变。</p><p><br></p><p>6 后记</p><p><br></p><p>假如在网上搜索“邵庄中学”,有领导视察、教师风采、学校活动的报道,鲜有回忆邵庄中学的文章,在我看来,有些遗憾。以每年4个平行班、每班50人计算,至2020年,邵庄中学培养的学生总数为一万人左右,相信每个老师、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p><p><br></p><p>希望我们能回归那段历史,不忘艰苦环境中的汗水、努力,怀着更大的希望、甚至野心,走好脚下的道路。</p><p><br></p><p>作者:</p><p>苏蔓瓜,1993年考入邵庄中学,1999年在该校任教。</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9tacqbd?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宁静的小村,金色的年华,肃宁县军庄小学的人和事</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xofn1k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从邵庄到肃宁:一条乡村路的时光故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