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集萃

牡丹歌者

<p class="ql-block">百无禁忌说白石</p><p class="ql-block">张迪华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阅历、知识、见地、书画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我对白石老人一直有自己独有的看法,也曾多次想把我的这些看法公诸于众,但每每有所忌惮,最终不能成文。记得著名作家王朔曾撰文对齐白石的画作说了一些不恭敬的话,立刻便遭到了群起而攻,最后只好三缄其口。王朔非等闲之人,只是对书画尚不太在行,故而的确说了一些错话,例如说齐白石没有画过人物等等。但王朔没有盲从跟风,直说自己不喜欢齐白石的画,并详细说明自己何以不喜欢的原因,这应该没有错。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王朔一样看不懂齐白石的画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他的一幅小品动辄就能拍卖到几百上千万?我在《漫谈中国画的欣赏问题》(原载2006年8月26日《美术报》)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中国画的价位高低,与画家的知名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有画界朋友曾十分认真地说:如果真是吴昌硕或齐白石老先生不慎滴落在宣纸上一个墨点,然后戏题曰《一点墨趣》并加盖了名章,那么肯定会有人出高价买走这个墨点。这话我信。网上流行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你若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而你若失败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马云成功了,所以马云胡乱涂了几笔,由曾梵志收拾后的画作《桃花源》,居然在苏富比拍了3600万!这便是名人效应,何况齐白石的盛名天下无敌呢!曾经从网上一口气看完了央视百家讲坛七集的《水墨齐白石》,认为吕立新先生从励志为切入口来讲齐白石,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演讲角度,这对眼下这个充满着奋争的时代的青少年们来讲,其积极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吕立新先生对齐白石的极度崇拜,在他的眼里,无论是做人还是为艺,无论是篆刻、书法、诗词还是绘画,无论是花鸟草虫还是山水人物,齐白石都是无与伦比的。这显然是有点盲目崇拜了。当然,见仁见智,这原也无可厚非。想想看,齐白石能够从一介木匠成长为让人不敢置喙的艺术巨匠,白石老人自然有许多的过人之处,这里我就不再饶舌。可我这个人历来不盲从,不迷信,所以我这里专讲一讲我对白石老人的几点与众不同、不吐不快的看法——白石老人之所以能从一介木匠成长为让人不敢置喙的艺术巨匠,自然与他极高的悟性和勤苦努力分不开。但是,世间和他具有一样悟性和勤苦努力的人多了去了,甚至比他具有更高悟性和勤苦努力的人恐也不在少数,可谁又能具有像他那样的好运气呢?他的一生在不同阶段均有贵人相助,先是胡沁园、陈少蕃,之后又有一代经学大师王湘绮,再后来落户北京,又得到了名家大师陈师曾的全力提携。陈师曾将齐白石捧出之后便去世了,享年仅47岁,好像他人生的使命就是扶持齐白石的,一旦齐白石成就了,他便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似的。经陈师曾等画界大腕的介绍,一心戏外学画的梅兰芳也拜在齐白石门下。乖乖,晓谕海内外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成为齐白石门下的徒弟,这让齐白石的颜面光耀神州啊!尤其是后来的徐悲鸿,由于他的深广影响和崇高的身份地位,更是将齐白石抬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甚至成了毛泽东的座上宾。于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已经颇有影响的书画家,纷纷投到齐白石门下为徒以提高身价(如今一些在美术界身居要位、声名显赫的所谓大师名家门下,同样是高徒聚集,这和昔日众多丹青高手纷纷投靠白石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自然而然,齐白石就成了一杆大旗,所有的声名、荣誉都奔他而去。很长一段时日,家家户户日用的脸盆、保温瓶、碟子、盘子、碗、洗脸毛巾、枕巾、毛巾被等等等等,图饰印的都是白石老人的作品,还有各种报刊、杂志、挂历、画页、邮票等等等等,白石老人的作品随处可见。可以说,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书画家,除了齐白石别无他人,加之他的健康长寿,97岁才溘然去世,一代大师的地位于是坚不可摧。 诚然,这些齐白石遇到的贵人都是成绩卓著的大家,他们自然不会轻率盲目的去提携一个不值得提携之人。他们共同发现齐白石身上最值得肯定的别人所不具有的优点,那便是他不拘常理、富有乡土气息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与生俱来的自负自信。所谓的“衰年变法”,便是与他这种精神息息相关。另外,说实在话,权威都肯定了的事物,大家还不一哄而上?就像市场上“哄摊”一样,从众的人会越来越多,有哪个还愿意去和权威、大众起唐突而自讨没趣?二、白石老人的虾、蟹和各类草虫画的精到极了,可见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这是不能不让人首肯的。可是最近看到有人撰文说,和齐白石同时代的著名画家董寿平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曾指出,齐白石的草虫多半都是他的第三个儿子齐子如画的。齐白石专门让这个儿子画草虫,今天画蜻蜓,明天画蚂蚱,一张张摞起来,他随时拿出来补上花草,把自己的大名一题,自然会有人买账。不仅如此,他的众多作品都是一个粉稿勾出来的,所以看他的作品,很多都似曾相识。难怪文革后归还抄家抄来的齐白石的画作,拿出一张来,谁都说是自己的,争来争去,没办法说得清,干脆归公。这且不论,由于行市看好,只要是他齐白石的画不愁出手,于是不乏应酬之作。翻看他的画作,除了重复雷同之外,确实精到的不占多数。他说过如此精辟的话:画当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可他的多数作品却普遍比较简单,笔墨不够讲究,一味地稚拙使作品犹如孩童所为,个别作品还存在着要么太似或要么不似之弊。例如他笔下的虾、蟹、草虫等非常精细,而他笔下的花木、山川、人物等则大多“逸笔草草”,既无形神兼备,亦无浑厚华滋。记得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篆刻第一,书法第二,诗词第三,绘画第四。看来,白石老人是非常了解自己的,我对他作品的看法和他一样。他的篆刻影响了无数印人,不仅开一代新风,确实也耐品读。他的画也影响了无数画人,可绝大多数走入了歧途,其画作让人不忍卒睹。三、精力过人加上勤苦努力,白石老人一生问世的作品有三万多幅,这是任何其他的名家大师都不可望其项背的。如此大量的作品,其创作动力自然与他极好的卖方市场有关。求画者络绎不绝,他也就挥毫不止。搁别人恐怕不行,总不能老是重复自己,可白石老人生活底蕴丰厚,颖悟过人,他信手拈来,连苍蝇、蚊子都能入画,有什么能难住他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你很难看到白石老人大一点的画作,尤其成名之后,差不多的作品都是小品式的,有时甚至小到烟盒大小,简到画面上只有一只小虫。他的人物画,都是漫画式的,笔墨充满童趣,很多就像是儿童画,只是他的画题见出他学识阅历的老道。他的山水画不多,除了学习阶段临过一些大画外,多数也是小尺幅的作品。因此,他不像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也不像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徐悲鸿等诸多名家大师那样让人感到丰厚、深沉、博大,他只是丰富,有民间味,有乡土气。他的高不可攀的大师地位,是很多名家大师和权威人物的抬举、捧场塑造出来的(这和现今的炒作大有区别。现今只要你有钱或有权或有人际关系,再加上脸皮厚,你就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把自己炒作成大师。现今大师的不断涌现,正说明大师的时代已经结束)。记住这样一种现象:名家权威捧一个人,跟捧的人便会呼啦啦一片响应。这也是很多人千方百计想和名家权威拉上关系,哪怕只是照一张合影的原因所在。那么大家都捧一个人,即便你看法不同,也只有噎住不吭, 否则你便遭众人恶。白石老人的大师地位早已约定俗成,这是谁都无法撼动的。但开放的时代让我有勇气谈一点我对白石老人的不同看法,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最后说一点,关于白石老人如何奠定大师地位的宏篇巨论多得很,多数还都是大名鼎鼎的理论家们所撰。这很正常,如果你是一个被名家权威肯定的艺术家,那么你放心,自会有大大小小的理论家们言之凿凿地为你进言。毋庸讳言,历史留下来的名家大师其作品未必皆名副其实,而那些无名、佚名的书画作品倒往往光耀千秋(只可惜因其无名、佚名,其作品被人珍藏至今的实在寥寥)。何故?看看今天书画界的名与非名,你应该了然个中原因。世事如此,明白就是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载于2011年第七期《香港美术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