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font color="#ed2308">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打磨课堂促进提高<br>——平定一中高一语文组“一人一节公开课”概况 <br></font></b><br></h1> <p> 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课堂教学新教法、新学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比学赶帮,博采众长,全面提升平定一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本学期开展“一人一节公开课”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制定了《平定一中开展“一人一节公开课”活动的方案》,并召开全校备课组长会进行安排布置。</p> <p> 高一年级语文组严格落实相关要求,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备课组十五名全面参赛,学校教研室主任赵俊杰老师指导督促,备课组长组织本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各位听课教师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并为讲课教师打分,备课组长汇总打分结果汇总上交。活动课后,备课组长组织集体评课,包组领导参与评议;讲课的两位教师要进行说课,各位教师要积极发言,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诊断,相互比较,评点优点与不足,达到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p> 高一语文组率先开始的是张换娥老师。2020年9月21日(周一)上午第一节她在高一678班讲授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第二课时。通过四个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诗人的抒情脉络,鉴赏诗人笔下的“红烛”意象,理解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感。借助本课,渗透高考考点――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学有所获,感触很深。 张莉萍老师在2020年9月21日(周一)在高一694班讲授闻一多的《红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体会作者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张老师引导学生由物及人地分析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的方式分层次品读诗歌、品悟情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学有所获,被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教学效果良好。 <p> 马艳老师于2020年9月28日周一第一节课在高一696班讲授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通过听读、反复诵读及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学生在感受到赤壁雄奇之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苏轼豪迈、豁达的情怀,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和谐”的人。整节课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发挥了出来。</p> 周旭老师于2020年9月28日(周一)上午第二节在高一682班讲授宋朝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鉴于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重点,设置了研习意象、情感、表现手法三大环节,带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分析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层层深入文本,挖掘诗人的个性情感和诗歌主旨。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 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课刘存晓老师在高一年级703班讲授《芣苢》。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诗人的抒情脉络,重点鉴赏诗人笔下描写的琵琶乐曲的语段,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伤迁谪的情感。同时借助本课,渗透高考考点――文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学有所获,效果良好。 张敏老师于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课在高一年级698班讲授《芣苢》,通过回顾《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引出本课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重点问题,形成文字汇总,自主感知重章叠句的特点及好处。通过本课,让学生掌握重章叠句的作用,能自主分析其他同类诗歌,感知《诗经》的语言魅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配合积极,氛围很好。 2020年10月26日(周一)上午第一节石丽萍老师在高一688班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课时。这节课重点研读梦境部分,让学生概括梦境部分描绘的四幅画面,这个过程给孩子们渗透高考诗歌画面类题的答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梦以及梦境的内涵。理解诗人李白借梦游仙境,描绘天姥山奇景,赞美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课堂气氛活跃。 2020年10月26日(周一)上午第二节王瑞珍在高一695班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课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李白“梦游”的境界,让学生体会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作者借此表达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2020年11月2日(周一)上午第一节李娜老师在高一690班讲授杜甫的《登高》。授课围绕“悲”字展开,引导学生赏悲景,悟悲情,析原因,学生们感受了杜甫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了作者律诗的创作技巧。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体会到杜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基本掌握了写景抒情诗歌鉴赏的方法。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达到了理想效果。 2020年11月2日(周一)上午第二节程诗怡老师带着高一679班的学生同杜甫一起“登向高处”。她从学生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入手,引出重阳节在古代有登高习俗的话题。初读环节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寻找诗眼“悲”,品读环节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析读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颈联的“八悲”。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展示了一个新教师扎实的功底和认真的态度。 2020年11月9日(周一)上午第一节王福田老师在高一692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古人云: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揭示谬误与阐述真理的两个方面。情境意识富有针对性,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鲜明性。王老师带领大家体会作者在批判条罪状时,一般按照提出问题(摆情况),分析问题(讲危害, 挖根源),解决问题(提出改正办法)这样的层次结构进行论证。 2020年11月9日(周一)上午第二节贾婷婷老师在高一677班讲授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第二课时。依据学生对议论文的初步理解,深入分析了中心论点、文章论证思路、分论点排列讲究以及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方法,继而让学生懂得写作文要有层次、有方法,可以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摆现象、讲根源、说危害、提办法,并且在理论上加以实践。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学生反响不错。 <p> 2020年11月16日(周一)上午第一节赵习贞老师在高一681班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第一课时。赵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本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p><p><br></p><p> </p><p> </p> <p> 2020年11月16日(周一)上午第二节李瑞华老师在高一684班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第一课时。课前李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交流了撰写的文艺评论,并进行简要点评,指出要角度明确,论证有力,观点清晰,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本课课程围绕“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展开,摆明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要义,带领大家梳理了论证结构。在论证分析时,李老师让大家辨析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不同态度,以及体会以“大宅子”为喻比喻论证方法的妙处。课堂充实,环环相扣,充满思维乐趣。</p><p><br></p> <p> 2020年11月16日(周一)上午第三节赵俊杰老师在高一687班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课时。赵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带领大家了解了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做到了知人论世。在整体感知词作的基础上,赵老师点名学生朗读,提示张浩同学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抓住怀古诗的特点,归纳范式:临古地——怀古人---忆古事——书今情。在研习上阕时,又提出诗家语的特点,又紧紧扣住“风流”“舞榭歌台”进行阐释,通过“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最后又总结用典的概念和特点。整堂课赵老师底蕴深厚,讲解清楚,娓娓道来,学生受益匪浅</p> <p> 此次公开课活动,不管是新入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都围绕核心素养课程要求认真备教材备学生,钻研教法研究学法,贯彻新课程理念。课后,上课老师说课,听课老师评课,大家都热烈讨论,直言不讳,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预设目标。</p><p> </p> <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一语文组将严格落实“业务立身,实绩说话”的要求不断打磨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成长助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