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通车80周年之际,采访百岁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 杨韧洲 拍摄</p> <p class="ql-block">视频:滇缅公路通车80周年之际 记者采访101岁南侨机工罗开瑚。<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韧洲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滇缅公路通车八十周年之际 采访101岁南侨机工罗开瑚。<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韧洲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纪实】南侨机工罗开瑚采访记</p><p class="ql-block"> 南洋华侨机工,是一个汇聚英雄主义的特殊群体,是一个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具体体现的群体。云南最后一个健在的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21岁时他和其他南侨青年,在祖国最需要时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国参战,他们中的一些人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p><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通车八十周年纪念之际,2018年8月29日,我在昆明与云视网记者盛雪梅,记者杨韧洲,相约前往昆明新闻里社区,探访曾经战斗在滇缅公路血火生死线上的南侨机工101岁的罗开瑚。<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走进篆塘路上这间一室一厅、陈设普通的居室,坐在木椅上的罗开瑚老人起身迎接我们,拿起茶几上的一盒烟,掏出一支递过来。</span>递给我和盛雪梅,杨韧洲,可是我们都不会抽烟。采访南洋华侨机工军车驾驶员罗开瑚老兵,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故事,他的讲述却客观,真实,理性,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b></p><p class="ql-block"><b> </b>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服务团”的简称。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切断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1938年8月底才完工的滇缅公路,成为了抗战物资运输的唯一大动脉。当时中国极度缺乏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3192多名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司机和技工,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回到烽火连天的祖国,主要在滇缅线上承担抗战物资运输任务。战争、车祸、疾病……他们中有将近一半牺牲,永远长眠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他们中有司机、技工,有富家子,有工程师,有商人,他们是——南侨机工,一群抗战中“特殊身份”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百岁老人,世纪老人,健康阳光,善良达观,风趣幽默,豁达开朗,荣辱淡然,思维敏捷,记忆犹新,如去寻一个历史老者在他那里听悠远故事。如去找一个喜欢读《参考消息》的邻里长者和他谈说岁月人生与家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 罗开瑚祖籍福建,1918年7月15日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一个叫鲤鱼塘的小村庄。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和叔叔去南洋谋生。16岁那年,父亲病故,罗开瑚前往马来西亚堂叔的店里当起了洗碗工。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爆发。1938年沿海诸港相继沦陷。</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年仅21岁的罗开瑚和两位侄子罗豫江、罗豫川一起,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随同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的300多名爱国青年一起坐船回国,到了昆明潘家湾,住在省立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和各批次回国机工安排一样,集中在西南运输处训练所接受为期半年的军事训练,学习地理、政治、军事、防空等课程。他们每天早晚上操,在小西门外的潘家湾省立昆明师范专科学校操场上列队长跑,下午去郊区筇竹寺山路上练车,教官根据不同路况给大家讲解如何驾驶高原山岭丘陵山区公路,如何在驾车时躲过日军扫射,如何离开车辆就地采取卧姿以防飞机丢炸弹落地爆炸后的冲击震动波,如何防止敌人特务破坏等内容。训练结束后,他们被编入不同的车队和修理厂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罗开瑚被编入华侨先锋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任班长,拥有中士军衔,月工资42元,“一般司机则只有36元,我们这些机工还算是有钱人呢。”罗老边说边笑着对我们说。滇缅公路的华侨机工都是军事委员会征召的都是有军衔的军车驾驶员,都是军事化管理,一般驾驶员军衔叫驾驶士,班长军衔叫中士。罗开瑚就是一个有中士军衔的华侨机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洋华侨机工是驾驶军事运输车辆,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车队中则严格按“三三制”编队。具体编队:五至七辆车为一班,一车一司机,班长无车,掌握全班车辆运行,并随时顶替病事假者。三个班为一分队(约20辆车);三个分队为一中队(约50辆车);四个中队为一大队(约200辆车)。每个大队汽车有180辆到192辆,总人数在200名以上,并配备若干名车务、技佐、总务、会计、出纳、政训员、车卫兵等专职人员。由南侨机工编成的6个大队共拥有汽车1152辆,出车都是集体行动,不允许单独出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炮声隆隆,十万火急中,抢修的滇缅公路,路况较差,里程长,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戍,总长1146.8公里。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5公里,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仅从下关到畹町548公里的路程中,就要经过六座大山,八处悬崖峭壁,五条大江河水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缅公路1146.8公里,昆明至畹町959.45公里,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畹町至腊戌186.6公里。所有运输车辆分段完成运输任务,从缅甸腊戌到中国畹町,从畹町到保山,从保山到下关,从下关到禄丰,从禄丰到昆明,不同的大队承担不同的任务。禄丰县有一个大转运站,云南省档案局内可查找得到禄丰仓储记录的文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缅公路下段最初规划路线时,测量到保山时,公路是修向畹町腊戌,还是修向腾冲通往缅甸八莫,曾有过激烈争议。可能当时国力资金与筑路技术所限,滇缅公路局规划测量路线决策人面对高黎贡山阻挡,畏惧高黎贡山,被迫选择走畹町多修了112公里,绕路费更多时间和汽油。当时汽车时速40km/h,油耗大,福特车拉6桶汽油1.5吨,从腊戌跑到昆明需要7天,如不超载超速,它自身所拉汽油到达昆明也差不多被它自己耗用完了。机工们驾驶的汽车车型主要是一吨半的福特、两吨的雪佛兰、三吨半的道奇、四吨半的大国际等,还有吉普专作军用车。我问他时,他自豪的说,“这些车型我都开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南洋华侨机工所有运输车辆分为两个先锋大队,四个华侨大队,分段完成运输任务。从缅甸腊戌到中国畹町,从畹町到保山,从保山到大理下关,从大理下关到祥云禄丰昆明,不同的大队承担不同的任务。运输的物资有汽油、平射炮、机械、弹药等军火。英雄的华侨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克服种种困难,总运送军需物资 45万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罗开瑚所在华侨先锋大队的任务,是将腊戌的军需物资运到畹町。滇缅公路危机四伏,他和战友们经常通过悬崖绝壁边吊桥,又在大山深处羊肠式的“之”字形道路上弯来绕去,从几百米的峡谷盘绕着爬上几千米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缅公路,不仅行车非常凶险,还有一个“杀手”是疟疾。疟疾发病不分时间和地点,有时候开着车就突然犯病了。机工就把车停在路边,吃点药盖上被子捂着,挺过一个小时又继续开车上路。当时很多机工患上这种恶性疟疾,很多人没有挺过来。罗开瑚也是曾经与疟疾斗争了半年,身体才渐渐好转的。滇缅公路上,日军飞机有制空权,还经常来轰炸,一旦汽车被打中,汽油着火、军火爆炸,车上的人几乎难以生还。除少部分机工因技术和路况不熟出事故外,绝大多数殉国机工,都是遭日军飞机轰炸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span style="color:rgb(1, 1, 1);">42年5月5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大撤退中,为阻击日军追击,怒江惠通桥突然被工兵营炸断。罗开瑚驾驶的军车侥幸逃生</span>,令人心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天早晨,车水马龙,难民散兵特务逃亡华侨人流堵塞中,他和其他机工一道满载军用物资幸运经过了当时已拥挤不甚的惠通桥。车在怒江东岸爬行,距离吊桥越来越远。滇缅公路前线形势越来越不好。不久,他们在山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巨大的爆炸声。他赶紧将车停靠在路边,回头望去,惠通桥已被炸断,桥上车辆和人员坠落江水中。桥对面无法过江的机工,不得不将车辆点燃,烧毁所载的汽油桐油正在铺垫的柏油筑路机械和战争物资,不留给日军任何可用之物。他同乡有6个机工是在滇缅大撤退中执行任务来不及过江被日本兵抓到,全被活埋了。罗老沉痛地対我们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机工牺牲,他的很多老乡都牺牲了。滇缅公路上交通事故多,有一个老乡记不起名字了,在永平大坡至下关方向翻车,他在悬崖边翻车人甩出车外,车翻了人还活着。罗开瑚是华侨先锋大队的机工。第十三大队的机工朱开定,是罗开瑚的老乡,在滇缅公路上的华侨机工战友。朱开定驾驶军车,日夜兼程,运输军火弹药回国内支援前线,在从遮放到芒市三台山滇缅公路上遭遇大暴雨,巨大的树木倒伏,车辆被压在大树下,朱开定前胸压向方向盘,汽车喇叭声声,悲壮悽惨,一直没有遇人车来相救,直到汽车电瓶油干灯灭,为国壮烈牺牲。之后,军事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中缅汽车运输大队规定,滇缅公路执行运输任务车辆,必须结伴出发,不能单人单车单跑。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占领缅甸,入侵滇西畹町龙陵,滇缅公路咽喉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中断。当年底,罗开瑚和其他机工一起被集体遣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华侨机工集体失业,生活艰难,自谋出路。他先后在下关市、昆明市开过招待所、小饭店、做过会计、仓库管理员等。经老乡介绍,他在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在大理当地教书姑娘方德和,两人于1945年结婚,生育有一子三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罗开瑚爱喝咖啡,他给我们说“咖啡”,发音是发“加啡”。抗战时期,他们在昆明翠湖边上开过一个小咖啡馆。所谓咖啡馆是南洋华侨的习惯叫法,在西南边疆昆明人眼中就是一个小吃店。因为,咖啡馆不仅仅是喝咖啡,还可以喝酒吃饭,厨师会做各种西式中式快餐番茄鸡蛋炒饭,咖喱饭,吧台有雪茄等杂货,有格局有情调。不过,国难当头,中国入缅远征军作战失败,日军占领东南亚把滇缅公路切断后,兵慌马乱中,罗老的咖啡馆接待难民成了大食堂,成了接纳收容落难华侨机工的收容所。战时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及机工失业,居无定所自谋生存,慈善收容工作滞后,难侨缺乏及时性得到扶贫济困,加上昆明物资溃乏,物价飞涨,政府主要负责的供应商,顾及不上,咖啡馆不勘重负倒闭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天访谈中,我又问了罗开湖咖啡馆一些细节,讲到抗战危难之处见真情,一个华侨机工自谋出路开的咖啡馆真爱的历史性贡献,罗老十分开心。他说,难民难侨们来玩来找,这个华侨机工咖啡馆都是南洋来的侨胞战友,大家有缘份回国服务,一些人他们落难了走头无路了,我的咖啡馆能够帮到他们一下,能度过那个难关也是应该的!我问他翠湖边上的咖啡馆的位置与名字,他大体指示了位置,但是,咖啡馆取的什么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了。罗老是做好事并不是刻意要居功自傲的人啊。毕竟这个是八十年前的历史了,昆明翠湖周边也发生沧桑巨变,物是人非了。我想,就当它叫“华侨翠湖咖啡馆”,“机工翠湖咖啡馆”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罗开瑚先后在昆明市百货公司、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1979年退休。1985年与战友成立了南洋华侨机工联谊会,经常与机工联系走动。1995年底,罗老妻子方德和去世。每周四,罗老的一子三女都会回来看望他,十分孝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罗开瑚的晚年,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生活习惯好。83岁时,罗老还登上过丽江玉龙雪山,87岁时,到了福建省武夷山。上世纪90年代,罗老还重回过故土马来西亚。罗开瑚老人,淡泊功名,<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不争名利,规矩做人,特别受社区邻居尊敬。他楼下,几十年的老邻居郑师傅,退休后开一个杂货店,他与我说,老倌是个好人。护工薛阿姨,说这个老人“不扎筋”,吃呢不挑嘴,生活规律,习惯好,脾气好,人缘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每天早上,罗老都要喝一杯和牛奶一起煮的咖啡。罗老叫咖啡是乡音未改一直叫“加啡”。这是在南洋生活时就有的乡音习惯。1942年前后,他还在翠湖开个一个咖啡馆,接济招待过许多生活困难的南洋华侨滞留昆明的机工战友。他每天都要喝一碗鸡汤或骨头汤,每周还要喝可乐。每天要看自己订的报纸《参考消息》,罗老百岁年纪依然热心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形势。他寿高眼神不好了,便戴上眼镜,再拿一个放大镜,对着报纸静看天下风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昆明新闻里社区,基层组织管理非常好。<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为打造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新闻里社区将罗开瑚老人的事迹整理汇编成图,在院坝过道、走廊、围墙上悬挂,宣传南侨机工抗战历史,爱国主义精神。罗开瑚老英雄的事迹感动邻里,他在社区象明星,每当他下楼去走步,人人都会问寒问暖,报以关切敬佩的目光。</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罗开瑚说,从滇缅公路上下来以后,虽然也有过漂泊,遭受过打击,但总的来说,生活是安定的,这些年来,中央、省、市里的很多领导来看望他,国侨办、省市政府、侨办、侨联的领导都非常关心他。我们在家里,还看见罗开瑚老人与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孙子陈立人的彩色合影。</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是滇缅公路通车八十周年纪念年。2018年8月29日上午,在西南边疆采访当年驾驶军车,冒着硝烟战火在滇缅公路上出生入死报效祖国的已101岁的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老兵,是一次令我们终身难忘的采访。(曹歌 撰文)</p> <p class="ql-block">【快讯】云南最后一个南侨机工罗开瑚去世 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 惊闻南洋华侨机工先锋大队军车驾驶员罗开瑚,2020年11月11日晚,在昆明新闻里长者之家与世长辞,享年103岁,十分悲痛。</p><p class="ql-block"> 告别,云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罗开瑚, 两年前,滇缅公路通车80周年之际,2018年8月29日,云视网记者盛雪梅,摄影师杨韧洲,我们到他家里采访过罗老,留下深刻记忆。写成《百岁南侨机工罗开瑚采访记》,受到广大读者关注。不料,那次访谈见面一别却成永远。罗开瑚逝世后,从此,全国3192名所有南侨机工,在云南生活的机工到今天为止,已全部辞世,驾鹤归仙。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在国难当头毅然决然回国服务和报效祖国,在血火抗战中,出生入死,保家卫国,舍身取义,抗战到底的英雄故事,只能从当年采访拍摄的图片影像中去寻觅了。(曹歌)</p> <p class="ql-block">南侨机工先锋大队军车驾驶员 101岁罗开瑚 写给我的笔迹。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罗开瑚喜欢阅读《参考消息》关注国内外形势。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罗开瑚阅读《参考消息》时用放大镜。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说,他们在翠湖开过一个咖啡馆,后来因没有钱的吃饭人来的太多开垮了。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罗开瑚给我讲述他的养身秘笈,他早年不抽烟,但最近几年来访多应酬多,待客常准备了一包烟。那天还抽出一支香烟来递给我和小杨,可是我们都不会抽烟。 盛雪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老兵,他一生充满传奇故事,其讲述客观 真实,令人肃然起敬。<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韧洲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采访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老兵,我们又知道了机工回国抗战许多细节。 盛雪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视网记者盛雪梅采访南洋华侨机工 罗开瑚。 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驾驶员 罗开瑚 老兵毛毯,捐赠给博物馆展览。 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抗战军车车队 在前线。(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车队 在滇缅公路前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车队 过昆明金马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车队 过昆明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车队军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美军车队 过滇缅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在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车队 在滇缅中印前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驾驶员冯增标证明 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局长俞飞鹏 副局长龚学遂 签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驾驶员蔡罗证明,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统制局 中缅运输局汽车运输队 华侨第二大队服务证, 有大队长 文修增 签章 大队附名字空缺。<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驾驶员 蔡罗 奖状 由华侨侨务委员会颁发有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立人签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 军车驾驶员胡凯军与陈德辉结婚证明,有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名单。<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图)</span></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 美军车 过滇缅公路天子庙坡顶 。 (感谢文献资料提供者图片拍摄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