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D4:乾坤湾--吴堡县--佳县。</font></b><font color="#167efb"><b>上午:</b></font>千年古窑、乾坤湾、梁家河、文安驿古镇;<b><font color="#167efb">下午:</font></b>吴堡石城、黄河二碛,<font color="#ff8a00">入住佳县</font>。 <font color="#ed2308"><b>一、千年古窑。</b></font>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font color="#ff8a00">乾坤湾大酒店</font>右侧不远。<font color="#ff8a00">门口立牌介绍:</font>千年古窑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两孔尖顶拱形窑口由六、七块有图案石块砌成。雕刻着莲花、牡丹花、匈奴武士,波浪水花、祥云头、凤、凰等。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匈奴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进入大门是<font color="#ff8a00">第一院落</font>,即见一排古窑洞;最前面关门处,是千年古窑所在<font color="#ff8a00">第二院落</font>。 正琢磨怎么进到第二院落,来了一个老人打开院门。这个老人叫<font color="#ff8a00">程江</font>,据说过去是窑洞主人,现是小程村民间艺术家,还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红--千年古窑讲解都由他包揽。 二院门侧还有一个院落。程老说,这些窑洞也有五、六百年历史。 现今天延川县及周围地区在东汉末年和隋唐时,曾多次被匈奴侵犯。唐代时匈奴部族的稽胡族和青眉族两个分支居住在这,时称<font color="#ff8a00">修文县</font>,县治设在今土岗乡小程村。 进入<font color="#ff8a00">第二院落</font>,即见一排3孔窑洞。<font color="#ff8a00">窑前石碑描述:</font>“千年古窑石块门神,属匈奴人物造像,头戴毡帽,手提弓箭,是神的崇拜;凤凰、莲花和水水瓶生命树是生殖的崇拜。据唐代盛行贴门神和佛教在中国盛行时出现的莲花图腾,加之本县县志所记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延川属大夏国管辖。据此所论,这一古窑建于千年以上。”<div><font color="#ff8a00">匈奴人赫连勃勃(381--425年):</font>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之子,称五胡乱华时第一猛将,凶猛残暴。曾帅数十万精兵强将争雄天下,夺取长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叱咤风云一代枭雄,昌武元年(419年)建立<font color="#ff8a00">胡夏</font>,定都统万城。刘宋元嘉二年(425年)赫病逝,终年45岁,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今延 川县稍道河乡古里村东1.5公里的嘉平陵。<br></div> 左边小窑洞里面,供奉神像似乎有点特别。 程老用浓重陕北话讲解,我们只能听懂一二。<font color="#ff8a00">网上资料介绍:</font>2001年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来到这个院落,对中间两孔古旧窑洞发生浓厚兴趣;陕北窑洞窑口普遍是圆润弧形,而这两孔是尖顶拱形;靳教授将窑口图案拓片拿到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经鉴定为<font color="#ff8a00">匈奴武士造像</font>,从此确立千年古窑历史地位。通过这些图案,可了解当时匈奴社会风俗观念和民族文化融合情况。 <font color="#ed2308">左边窑洞:</font>窑口由<font color="#ff8a00">7块</font>刻有图案石块砌成。顶部和左右两边相接3块面石均雕刻<font color="#ff8a00">莲花</font>,顶部莲花向上代表天,左右两边莲花向下代表地,寓意天地相合。 顶部莲花向上代表天。 再往下雕有<font color="#ff8a00">牡丹</font>图案,牡丹为阳象征男性,莲花为阴代表女性。 最底下两边石块,雕刻剽悍骁勇匈奴武士。<font color="#ff8a00">左边武士</font>头戴毡帽,高鼻梁,大眼睛,耳朵上带着大耳环,脚踩云头,身穿战袍,手持弓箭。 <font color="#ff8a00">右边武士</font>头戴通天冠,手执宝剑。莲花是佛教象征,武士头上的通天冠是道教标志。 <font color="#ed2308">右边窑洞:</font>窑口由<font color="#ff8a00">6块</font>刻有图案石块砌成。<div><br></div> 最顶部两块<font color="#ff8a00">一凤一凰</font>,寓意男欢女爱。从这些图案可看出,当时人们对生命力的崇尚、对宇宙万物的崇拜。 中间两块,左边是祥云头,右边之对称是波浪水花;<font color="#ff8a00">祥云头</font>为阳代表天,<font color="#ff8a00">波浪水花</font>为阴象征地。 底部雕刻栽植有常青树的花坛。 这两个窑洞里面都是空荡荡的。 右侧上台阶还有一个窑洞。 窑洞最里面墙壁上保留战时遗存的<font color="#ff8a00">弹孔</font>,水缸是用整块石头凿挖的。 水缸右侧是<font color="#ff8a00">暗道</font>,遇紧急情况可从这里逃生。 最后,程老还为我们表演了陕北歌舞。他左手持毛主席像,右手拿折扇,扭秧歌,唱陕北民歌。为感谢他的讲解和表演,我们按贯例付给他一点小费。 <font color="#ed2308"><b>二、乾坤湾。</b></font>小程村到乾坤湾很近。现在游客不多,自驾车可通往各个景点,往日旺季则需坐景区区间车。 乾坤亭对面有一系列人文景观。<font color="#ff8a00">乾坤台:</font>八卦台象征“日”,浮雕墙呈围拢之势象征“月”,有“日月乾坤”之意。<font color="#ff8a00">浮雕墙:</font>二百多米雕墙展现延川历史文化,分为三部分:史前文明;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生活。<font color="#ff8a00">天坛:</font>祭天、祈五谷丰登,三层石制圆台,整体结构均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font color="#ff8a00">地坛:</font>祭祀土地神,二层石制方台,整体布局按“天圆地方”和“龙凤“乾坤”等图腾设计,坐南朝北布局和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 <font color="#ff8a00">乾坤亭:</font><font color="#333333">网上说是</font>观赏乾坤湾最佳位置。<font color="#ff8a00">亭柱对联:</font>“天地造化乾坤湾,羲皇推演太极图”。<font color="#ff8a00">传说:</font>伏羲先祖在乾坤湾仰观天象,根据自然风水现象发明了太极八卦阴阳学理论。 亭内正中地面上,大石铺成<font color="#ff8a00">阴阳太极图</font>。 乾坤亭向下眺望,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 <font color="#ff8a00">天气依然阴暗</font>,拍摄效果不好,只能将就。 <font color="#ff8a00">定情岛:</font>也叫秦晋岛、鞋岛,左弯中一个小岛,从<font color="#ff8a00">伏羲码头</font>坐船可登岛。 乾坤湾右侧有<font color="#ff8a00">黄河栈道去伏羲码头</font>,也可从<font color="#ff8a00">小程村沿黄河栈道到乾坤湾</font>。 乾坤湾右侧小峡谷。 乾坤亭下较长台阶到观景台。<font color="#ff8a00">其左侧还有2个观景台</font>。 17mm广角拍摄乾坤湾全景。乾坤湾<font color="#ff8a00">弯度320以上</font>,黄河蛇曲中弯度最大,号称“<font color="#ff8a00">黄河蛇曲第一湾</font>”。奔涌黄河在峡谷中形成两段规则曲线,宛如一幅天然太极图。 走去左侧观景台。 观景台后面巨石像一个鹰头。 <font color="#ff8a00">鹰嘴石:</font><font color="#333333">从</font>观景台另一侧观看。本来这里过去是个<font color="#ff8a00">经典机位</font>,装上栏杆虽更安全,但破坏了自然美景。 在这再拍摄乾坤湾全景。 <font color="#ff8a00">母亲石:</font>又称“生命之源”,宽4.9米,高10.3米。 继续前行,去第三个观景台。 从这下到<font color="#ff8a00">第三个观景台</font>。其实左侧位置更高山顶上<font color="#ff8a00">还有一个观景台</font>,我们没时间去。 观岛角度有点变化。 在这再拍摄一张全景。 观景台往回走,路边突兀崖石。悬崖下面,绿化已见成效。 <font color="#ff8a00">巨蛇观岛:</font>当年农民开山取石时发现的一块蛇状石条。民间称蛇为“小龙”,“龙蛇交替”呈祥瑞之意,与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龙文化相对应,被誉为福照之地。 蛇状石条保护在玻璃箱中,玻璃箱中有人敬奉的钱币。 离开乾坤湾,稍微绕道去<font color="#ff8a00">梁家河村</font>。<div><font color="#ff8a00">路遥(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font>本名王卫国,出生榆林清涧县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贫过继延川县伯父;1973年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br></div>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驿镇到梁家河村5公里</font>。我们参观梁家河村后,再返回文安驿镇。 <font color="#ed2308"><b>三、梁家河村。</b></font>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青到延川县落户插队;其中15名知青在梁家河村,其中包括15岁的<font color="#ff8a00">习近平</font>。 2015年2月1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陕西考察第一站就到梁家河村。2019年<font color="#ff8a00">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font>。<br> 梁家河导游图。 <b style=""><font color="#167efb">1、知青井。</font></b>陕北农村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饮用水源--当地百姓叫“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习近平组织村民在这打了一口水井,多余蓄水灌溉农田。 窑洞墙上展板介绍此井历史。 现梁家河自来水就源于这口井。 <b><font color="#167efb">2、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font></b>里面是个大院,设有村史展览馆。 习近平:“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 <font color="#ff8a00">村史展览馆:</font>建于2012年,原为梁家河村小学旧址。展示梁家河村发展历程、北京知青插队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改变贫穷落后奋斗史实。 1973年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在7年知青插队岁月里,他在这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10月7日离开就读清华大学。 习近平等6名知青在梁家河第一个住处是张青远家,不到一年搬到吕侯生家,70年搬进新挖的知青窑洞。 <b style=""><font color="#167efb">3、知青院。</font></b>1970年为知青砌的6个并排新窑洞,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第三个住处。2014年<font color="#ff8a00">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font color="#ff8a00">沼气池:</font>习近平四川考察后, 1974年7月建成陕西首个沼气池,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谬言。此后村里相继建成42口沼气池,解决村民烧柴和照明问题。1975年8月,陕西省沼气现场会在梁家河召开。 现窑洞里展示当年的代销店、磨房和缝纫社等。 知青书屋。 知青院这个窑洞,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最后一个住处。 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近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设立代销店,成立缝纫社,把延安地委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磨粉机和粉碎机办起磨房。 简陋的集体住宿。 知青院对面青山下,一处小面积的土林。 陕北、山西黄土高原都有壮观的土林景点,可没有时间去。 <font color="#ed2308"><b>四、文安驿镇。</b></font>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设<font color="#ff8a00">文安县</font>,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县,明清时期是陕北规模较大驿站和繁华贸易集镇。现留存古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魁星楼等遗址。 大门旁边的城楼。2019年1月9日,文安驿镇凭借延川剪纸入选2018--2020年度<font color="#ff8a00">“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font>。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驿城址:</font>2014年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安驿游客中心。2014年开始修复保护文安驿古镇,现是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主题文化展示和人文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 <font color="#ff8a00">文州书院:</font>游客中心旁边。 孔子祠。 书院教学场景。 文安驿古镇修复和保护,保持陕北古村落肌理风貌,表现古镇驿站文化、道情文化、窑居文化、知青文化及陕北风情。 这里规模还不小,趁午餐前抓紧时间逛逛。商业街基本没开门,只有一些餐馆在营业。 <font color="#ff8a00">6座石牌坊</font>雕刻精细。 西城门。 站在西城门楼上向下拍摄,对面造型特别房子是“<font color="#ff8a00">车马店演艺中心</font>”。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驿古镇美术大酒店</font>依山而建155孔石窑洞,共有227个床位。 <font color="#ff8a00">知青墙:</font>上面镌刻文革十年在延川下乡1400多位知青名字。 午餐后前往<font color="#ff8a00">吴堡古城</font>。 我们走高速,暂时偏离沿黄公路,到吴堡古城又回到沿黄公路。赤土沟隧道上,层层叠叠的护坡。 这个隧道里面灯光漂亮。 路边黄土沟谷。 山顶上竖立一个硕大的酱瓶。吴堡县<font color="#ff8a00">辛家沟镇</font>尚家坪村是孕育传统<font color="#ff8a00">老黑酱</font>的天然孵化场。 <font color="#ff8a00">辛家沟:</font>剪纸文化之乡。 这一路,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一大群羊。 我们似乎走错了--提前下了高速公路。不过,虽可能绕了一些弯,但小路上可见<font color="#ff8a00">陕北乡村风景</font>。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梯田挺壮观的。 到达吴堡县城。<font color="#ff8a00">吴堡县:</font>隶属榆林市。5000多年前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金正大三年(1226)升吴堡寨为县,始定名吴堡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穿过吴堡县城。 回到沿黄公路,左拐上山几公里就到吴堡古城。 一路爬坡上山。 我们从<font color="#ff8a00">南门</font>进入吴堡古城。另可从<font color="#ff8a00">北门</font>进入。 <font color="#ed2308"><b>五、吴堡石城(吴堡古城)。</b></font>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之八》记载: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在此筑吴堡水寨,北宋元丰五年(1082)扩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吴堡县,<font color="#ff8a00">古城即成为县治</font>。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153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吴堡古城屡有修缮。民国25(1936)3月<font color="#ff8a00">吴堡县府迁至宋家川镇</font>,古城遂为城关镇一个行政村(现名古城村)并逐渐荒置,在以后"拆城运动"中免遭被拆毁,得以完整保存。<div>吴堡石城堪称“华夏第一石城”,2006年<font color="#ff8a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div> 村中宣传牌上<font color="#ff8a00">吴堡石城简介及布局图。</font>古城周长1125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高出黄河约150米。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为石砌。城垣残高1.6-11.2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皆毁)。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分别题东南西北四城门为“闻涛”、“重巽”、“明溪”、“望泽”。原门上所嵌石刻题额,现仅存西门、南门二处三块。 <font color="#ff8a00">网络图片:</font>古城东南西三面悬崖峭壁,北门外为咽喉狭道连接后山梁。城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行道路下至河岸,北为咽喉狭道连接后山,在俗称<font color="#ff8a00">“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州”</font>中居首。著名考古学家李乃夫考察认为,该城是西北迄今保存<font color="#ff8a00">最完整年代最久远一座古县城</font>。 <font color="#ff8a00">南门外的瓮城</font>,城门匾额曾名”带砺“(1628年),1766年知县倪祥麟题名“石城”。 <font color="#ff8a00">南门:</font>嵌石刻题额“重巽”。南门至“瓮城”之间原有一座关帝庙,毁于日寇炮火,今已荡然无存。 <div>城中设有县衙、捕署、男女监狱、常平仓、文庙、城隍庙、观音阁、真武庙、魁星楼、文昌宫、兴文书院、贞节牌坊等。有东西南北街道各一条,铺面数十间及大量民居建筑。四十年代侵华日军隔黄河炮击石城,城内部分古建遭毁,城墙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div> 城内现有<font color="#ff8a00">70多处</font>明清所建窑洞和民居保存相对完整。2001年对石城西城门及城墙局部加固维修,2003年对石城南门及部分城墙加固维修。 <font color="#ff8a00">李灼故居:</font>李 灼字芳芝,先任兴平教谕,后升为榆林府教授。故居“令德是依”匾额于崇祯葵末年(1643年)由李灼立,嵌刻在南大街李家大院中间窑洞正上方。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灼后人重建。 <font color="#ff8a00">古城管理所:</font>古堡唯一有人居住地方,保存一些石雕文物。 <font color="#ff8a00">兴文书院:</font>原”吴堡县委大院“旧址。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张履臣创建,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陈元杰续建。院内正面石窑三孔为校部,东西各有石窑三孔供生员居住;院中有讲堂三大间,前有月亮门--取月中折桂之意,大门木刻对联系当年贡生宋步详书写:进步文明,所望诸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横批:何地无才。民国时期改为高等学堂,成为先进文化传播中心,吴堡许多革命志士由此走出,如张毅忱、王国昌、慕生桂等。 兴文书院正在修复。 急于多走多拍,一个人提着相机往村里乱窜,破败荒芜景色中惟有枣林郁郁葱葱。 树上枣了长满枝头,却无人采摘。一个人在里面乱窜,着实还有些害怕。 县官官邸: 里面破旧不堪。 <font color="#ff8a00">县衙署:</font>明代洪武初年知县范平仲建,后知县俞安续修增修。清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詹绍德增修吏舍,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存大堂三间、库房一间、门房三间。二堂三间,东厢房一间,西厢房三间。三堂五间,三堂后石窑三孔,东边书房三间,厨房马号共八间。西边上下书房各三间。大堂前东捕快皂役石窑两孔,科房八间。仪门三间。外左为<font color="#ff8a00">衙神庙</font>,右为禁狱,狱内神祠三间,男监内外各三间,女监三间。衙署砖木结构毁于日军炮火,唯留有石砌窑洞五孔一院。 <font color="#ff8a00">衙神庙:</font>县衙北院旁仅存小庙,元明时陕北典型“枕头券式”石窑庙宇,内供神像已不存,但东西两壁上壁画保存完好,两壁画所绘都是古代骑马官人及随员出巡的场景,壁画历经数百年仍保持鲜艳颜色。 <font color="#ff8a00">贞节牌坊:</font>相传为小寡妇而立。为图“冲喜”,小寡妇13岁结婚,婚后不久本已重病丈夫病故,小寡妇一直守节到90余岁才故。当时县令申报上司修建贞节牌坊一座,以励后人。 <div><font color="#ff8a00">王思故居:</font>明洪武初四川布政司右参政王思所建。典型陕北“明三暗二四”合院窑洞,正面可见三个明窑,两侧各有一个暗窑。</div> 矩形四合院左右对称封闭式院落,石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 整个石城被<font color="#ff8a00">枣林</font>包围。 <font color="#ff8a00">东段城墙:</font>在周长1225米城墙上,原有365个垛口,垛墙高2米,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内侧一周为高约1米女儿墙,墙顶为石板覆盖,可惜大多毁于日寇炮火。 东段城墙北面非常险峻,对面是<font color="#ff8a00">山西吕梁柳林县</font>。 东段城墙南面。 城墙上一条狭窄小道,绝壁边缘没有护栏,感觉十分奇险。 <font color="#ff8a00">东门:</font>匾额曾名“观澜(1554年),1766年知县倪祥麟题名“闻涛”;城门顶上曾建有城门楼名”生聚“,可惜全毁。 城墙上遗存的女儿墙和垛口。 前面是<font color="#ff8a00">魁星楼</font>遗址。 城墙高高耸立在黄河岸边陡峭山崖上。 手机拍摄全景。 魁星楼遗址下面是<font color="#ff8a00">关帝庙遗址</font>。 最后回到南门,离开古城。转一圈下来,<font color="#ff8a00">古城北面</font><font color="#333333">竟无</font>时间去逛。<div>这里<font color="#ff8a00">现在不收门票</font>。相信修复完善后,这个景点很快就会热闹起来;但那时人多商业气息浓,反而没有现在这种荒芜神秘的感觉。</div> 回到<font color="#ff8a00">沿黄公路</font>继续前往佳县,黄河对岸灯火辉煌处是<font color="#ff8a00">李家山村</font>(明清窑洞群)周边的宾馆。 开车上到黄河二碛景区的<font color="#ff8a00">红龙塔</font>(仿山西应县木塔建造)<font color="#333333">。此时已是</font><font color="#ff8a00">晚上7:30</font><font color="#333333">,天色已暗。</font> <b><font color="#ed2308">六、黄河二碛(大同碛)。</font></b>吴堡县丁家湾乡拐上村,与山西碛口古镇隔河相望。<font color="#ff8a00">黄河二碛景区:</font>包括黄河奇石馆、红龙塔、紫云亭、漂流文化广场、观景长廊、综合服务区等。<br> 从红龙塔下来,仰拍红龙塔。 <font color="#ff8a00">紫云亭:</font><font color="#333333">观看二碛平台之一。</font>天色太暗,我们没有下到河边。 <font color="#ff8a00">碛:</font>砂石积成的石滩。黄河从秦晋大峡谷流经这里,宽阔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跌入约长150米、落差近10米狭窄河道,平静河水顿时卷起惊涛骇浪,澎湃水声连绵入耳,其景观仅次于<font color="#ff8a00">壸口瀑布(黄河第一碛)</font>,被誉为“<font color="#ff8a00">天下黄河第二碛</font>”。<div>在过去交通落后年代,黄河二碛是黄河上游水运通道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卸货改走旱路。明末清初,黄河二碛附近的川口、拐上、包括对面山西侯台镇、曲峪镇都成为名噪一时物资中转渡口和集镇。</div> 当然,壮观气势相比<font color="#ff8a00">壸口瀑布(黄河一碛</font>)逊色许多。据说后来为疏通航道曾炸过二碛,致使二碛威风比原来减弱许多。 <font color="#ff8a00">紫云亭向下拍摄:</font>对岸是灯火辉煌处是<font color="#ff8a00">山西碛口古镇</font>,左边公路通往佳县,下面还有观景长廊等景点。 <div><font color="#ff8a00">碛口古镇:</font>明清时期,因黄河大同碛而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中转站。当时西北各地大批物资源源不断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font color="#ff8a00">九曲黄河第一镇</font>"、“水旱码头小都会”之誉。至今明清建筑保留完好,,2005年我国第二批<font color="#ff8a00">历史文化名镇</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碛口周边景观:</font>黄河大同碛、麒麟滩、古商道、陈家垣黄土高原景观、冯家会土林、黄河浮雕画廊、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等;五里长街和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处保存相对完好明清民居建筑群。</div> 碛口古镇位于<font color="#ff8a00">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font>。<div>离开二碛天色已黑,到佳县路上无法拍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