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欣然接受书民大作《飞鸿印雪》的馈赠,如获至宝。闲暇之余欣赏三两篇开心愉悦,最近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拜读了全书的每一辑篇章。</p><p><br></p><p>掩卷沉思,回味读书收获,感触颇多。本想写点感想,又恐才疏学浅,凭我区区无名鼠辈怎敢妄加评论自称“刀笔小吏”的名家之作?更恐落下“碟子扎猛子不知深浅”之嫌,因此一拖再拖。思前想后,依我对书民人格魅力的了解,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也不会惹其生厌吧?</p><p><br></p><p>依己拙见,界定一篇散文是否优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散文的形式广泛,各种内容题材皆可入事,而写作的手法也是不拘一格。但一篇好的散文需要具备以下五个特点,即“实、真、博、新、趣”。所谓“实”,好的散文必须内容充实,它一定要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文章的主线必须真实,只要心中有真,便会将散文写得亲切自然;“博”是渊博之意,要求作者本人必须博学多识满腹经伦;“新”是指题材新颖,写作手法奇特;“趣”必须有很强的趣味性,情趣盎然会使读者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冲动,读后又会产生愉悦的感觉。除了具备这五点外,还应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而写作之时的精雕细琢亦不可少。且作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刻画文中的人和事,以健康的方式来挖掘、提升文章的深度与潜力。如果按照以上的标准来衡量书民的作品,你根本找不出作者丝毫的毛病和瑕疵,给人的总体印象完美无缺无可挑剔。</p><p><br></p><p>纵观全书,不难看出此书从始至终贯穿于一条主线,即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可以认为是一部自传体的纪实文学。不是吗?仅从第一辑《小村拾忆》开始,就已注定了作者的人生已拉开了帷幕。从“儿时的天然釆摘园”到“想起童年的鞭炮”,再从“少年捕鸟”到“走向社会当社员的尴尬事”。光看题目就能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展开的一系列回顾。</p><p><br></p><p>整体上看,由开篇的童年往事到走上工作岗位的丰富阅历;由富有情趣的文秘生活到离职二年的党校培训;由正处级岗位光荣退休到今年的书籍问世,这不正是一部自传体的文学创作吗?我和书民属于同龄人,因此最喜同龄人之作。读着倍感亲切温暖,总想看到同一时代的人和事,更想看到共性的故事而留下的印痕。</p><p><br></p><p>怀着好奇心和虔诚心拜读全书,对书民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70年参加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勤务员、话务员、广播员做起,是金子总会发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后被领导赏识,75年入党成为公社党委秘书。因工作出色而步步高升,调到旗政府仼秘书、后任办公室主任、再调进修校任书记兼校长。总之工作上一帆风顺,仕途一路顺畅。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直到今年的《菊馨水纯》和《刘超的玉凊园》两篇力作在《阿鲁科尔沁》刊物上的发表。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去构思去完成的,可以说每篇都是精品。此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无与伦比令人惊叹!</p><p><br></p><p>以上是自己品读此书的最大收获,一次次地被书民爱岗敬业的精神及多才多艺的天赋所感动。由此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感受,欣赏《飞鸿印雪》,留下几多美好印象。</p><p>其一,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细腻深刻,写景状物情景交融</p><p><br></p><p>《故乡的小河》,开头以小河断流引出话题,当亲眼目睹家乡村容村貌的变化而自然而然地勾起儿时的串串记忆。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村边的小河,接着小河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摸鱼、洗澡、捡“地瓜皮”三件小事描写得淋漓尽致。信手拈来几段,“天上仅有几朵乏云,刚刚在水中洗过澡的我们,坐在岸上的高坎上晒太阳。忽听得“哗哗”作响,河里的水顿时浑浊起来,水面升腾,打着滚儿,转着旋儿,涌着浪头,浮着淤柴沫儿,向岸边猛撞过去。”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绘一连串的动作,把小河水流湍急的发水状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p><p><br></p><p>再比如《儿时的天然釆摘园》中描写五十年代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林茂草丰,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是纯的,草是绿的。尤其是夏收时节,山角下,水渠边,大地上,田野中,角角落落,密密层层,花团锦簇,五彩斑斓,一阵阵新鲜的泥土气息,一道道素淡的野菜清馨,一朵朵鲜花含苞怒放,一串串野果俯首低垂,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优美的四言短语和一组排比句式硬是把小山村描绘得如诗如画!</p><p><br></p><p>另外釆摘园共选取20多种野菜山果,均用细腻的笔触分别解说它们的形状特征及食用或药用价值。可见作者博学强记,才华横溢。</p><p><br></p><p>《雪痕》简直令人叫绝。作者极其细致入微地描绘雪地足迹,由人及物。“我们也用心用力在雪上踏,认真留下自己的杰作,棉靰鞡、毡疙瘩、布棉鞋。”小动物留下形状各异的踪迹,“一行行,一串串,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稀有密。鸡和小鸟的脚印,有的说像竹叶,有的说像“个”字;兔子的脚印也像梅花,不过比狗的脚印要小;牛羊的脚印,有的说像合起来的心形,有的说像两个相对排列的大蒜瓣,还有的说像分开了的叶子……”好了,越拈越多不忍释手。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如果没有用心观察,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没有作者极深的文学功底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就不会有散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情趣盎然的效应。</p><p><br></p><p>其二、写人记事语言凝练精巧,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过渡自然首尾呼应。</p><p><br></p><p>我想,第二辑的“刀笔生涯”应该是本书的亮点所在,也应是作者浓墨重彩的重点之一。因为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它会给人留下诸多痕迹,回忆过往点滴留住四十多年的人生阅历,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价值,启示后人奋发图强。在此不想为书民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非凡的文秘生涯歌功颂德,只想为他的佳作点赞喝彩!他的每篇作品都是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过渡段衔接自然,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p><p><br></p><p>本人最感兴趣的是第三辑“校园撷影”,本辑取材于党校培训班的老师和学员们学习及课外生活的精彩片段,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或许纯粹是作者的妙笔生花,或许是掺杂一些戏剧性的元素,或许是加以升华处理,总之自己被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鲜活个性所吸引,是边读边笑。原以为作者严肃有加,斯文儒雅。可笔下的人物个个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爆料笑点一点都不含糊。“哲学课堂上的笑声”写得有滋有味,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八五一班的哥儿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先后用了五个“最”做题目写了五个节点。最牛的几个人分别是天才歌手文宇,桥牌大师周正,扬琴演奏手老滕,擅长养生之道的李羽,人送绰号“高级技师”的党支书季温,而调解夫妻矛盾堪称一绝的老穆是作者着重渲染的笑点之一,看后笑出了眼泪。</p><p><br></p><p>最开心的事、最不敢告人的秘密、最短暂的买卖、最令人难忘的晚会。把一个个哥儿们描绘得鲜明生动熠熠生辉。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辑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p><p><br></p><p>读书民的散文,越品越有味道,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有些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比如考试作弊的女同胞“将有关资料放置裆下,两腿并拢覆严。需要时,两腿分反方向轻轻打开,低下头去,单手或双手配合进行翻找。”比如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只见自凌的西服裤裆开了线,扯了一个差不多有一尺的大口子,口开处,豁然开朗,里面穿的红裤衩昭然若揭,与外面的蓝西服颜色也截然分明”。看完“绰号”一文,由浅笑到深笑,最后捧腹大笑。</p><p><br></p><p>作者笔下浪里白条的裸睡,董方的不拘小节排放浊气,垫子队的自负清高都写得有声有色维妙维肖。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作者太有才了!人生百态各有特色,作者的笔下俏话连篇,语言奔放凝练。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并且大多运用口语和大众话的语言使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p><p><br></p><p>其三,弘扬正气讴歌新时代,对材料的驾驭充分彻底。对所写人物寄寓深厚感情。</p><p><br></p><p>关于第四辑《多彩人生》换个角度谈两篇力作。如果说前三辑自己看重的是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的话,那么本辑将从思想高度来解读作品的内涵。</p><p><br></p><p>《玉清园》犹如盛宴中的一道精神大餐,食之津津有味,品之回味无穷。作者不忘乡愁,对自己的出生地感情深厚。不管地位多高,也不管身居何处?依然眷恋着父老乡亲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因眷恋乡情才应邀回老家开座谈会;才会关注村里的人和事;才会把所见所闻倾注于笔端。于是把一个聪慧睿智勤劳能干的新农民形象树立起来,尤其把玉清近几年的文学成就和美化家园的典型事例如数家珍似的奉献给读者。用生动而丰富的语言记录了村容村貌,用平实而朴素的文字讴歌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别具一格的玉清园的描写,一幅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美丽景象尽收眼底。对玉清园老物件的收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刘超家的院子里、墙根处,摆放着许许多多现在农村已不多见的老物件。过去碾粮压面的石碾子,研磨豆浆的小石磨,种地的犁杖,搂柴的耙子,割庄稼的镰刀,打羊草的钐镰”等等。唤醒了大家对时代变迁老物件的记忆。</p><p><br></p><p>心怀崇敬之情,认真拜读了《菊馨水纯》一文,欣赏佳作之余,不免被文中主人公的光明磊落和高风亮节所折服!</p><p><br></p><p>通览全文,老干部朱文的辉煌历史徐徐展开。他建国前从一名学徒工到供销合作社的小职员,最后晋升为县处级的领导干部。尽管他位高权重,但始终心系百姓对党忠心耿耿。他一生中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其表现在对其子女的工作安排及老伴的恢复工作上;他一身正气乐善好施,是非面前勇于担当。其表现在对朋友亲人的照顾及于盟委领导的交流与沟通上;最难能可贵的是坦然面对死亡,提前几年立下“四不、三要”的遗嘱。“四不”即不麻烦单位领导,不麻烦亲朋好友,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搞传统习俗的祭祀活动。高尚行为和思想境界实属罕见!</p><p><br></p><p>在我的印象中,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没有几人能做到丧事从简。而朱主任的子女们遵从老人家的遗愿,在一杯清水、一束白菊的陪伴下,送别了亲爱的老父亲。使其油然而生敬意,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了敬爱的周总理。</p><p><br></p><p>我对朱主任是在“阿旗新闻”上认识的,真正的熟悉是在他退休后。我们经常在老区广场散步或去登山,脸熟以后见面就打招呼。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挺拔的身材,稳健的步伐,慈祥的笑容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朱主任虽死犹生,精神永存!</p><p><br></p><p>感谢书民的力作,通篇充满正能量,用最真实的典型事例讲述平凡人中不平凡的高尚情操。此文的写作风格值得借鉴。</p><p><br></p><p>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书民的大作没有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的东西,全书很少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卖弄,唯有只抒胸臆的畅快淋漓。读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感觉只有亲切和舒服,这就是散文的最高境界。</p><p><br></p><p>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我敢说他全做到了。总之,写作是一种能力,能够驾驭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技巧。一篇文章看似不长,但它却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等各方面水平的一个综合的反映。</p><p><br></p><p>本书很有感染力,可读性很强。最后希望有幸得到《飞鸿印雪》的朋友们,先睹为快吧!</p><p><br></p><p><br></p><p><br></p> <p>《飞鸿印雪》作者:书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