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故乡山杜鹃

林晓

<h5><i><u><font color="#39b54a">这花在朝鲜叫金达莱,在我的故乡河北兴隆叫山杜鹃,也叫蓝金子,在革命老区江西叫映山红。</font></u></i></h5> 为纪念志愿军入朝70周年,目前各大影院正在热映反映抗美援朝金城战役的电影《金刚川》。先父陆松涛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高射炮兵,是这场金城战役的亲历者。<br>  1947年8月,身为独子的父亲从冀东长城脚下的兴隆县佛爷来村参加了解放军,奔向烽火连天的战场,成为千千万万个共和国大厦的奠基人之一。1951年2月,聪慧好学又有文化的父亲被选调到解放军沈阳炮校学习,经苏联专家培训后,到原67军201师高炮营任作战训练参谋,成为我军第一代高射炮兵基层指挥员,同年六月开赴朝鲜。<br><br> <h5><i><u><font color="#39b54a">1953年3月17日父亲(左)与战友刘作安在朝鲜战场留影</font></u></i>。</h5> <h5><i><u><font color="#39b54a">从朝鲜回国首次授衔。</font></u></i></h5> 据父亲的战友,依然健在的原济南军区高炮69师师长朱新民叔叔介绍,作为20兵团的67军,在朝鲜参加过两次大的战役,一是1951年在东线金城地区反敌秋季攻势,二是1953年停战前参加同方向的夏季反击战,也就是影片中所表现的金城战役,那打飞机的高炮是苏1939年式37mm高射机关炮。<br>听父亲讲,在朝鲜前线,他们整日处在剧烈的炮火轰鸣中,以致耳膜受损,一度失聪,只能用手势或写字与人沟通,由于敌人军火封锁,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常年吃木耳和花生米(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对木耳和花生米都没有胃口),很多人得了夜盲症,只得在空袭间隙到坑道外挖山间的野菜补充维生素,山林间盛开着一种和家乡一样美丽的山花,在朝鲜叫金达莱,在故乡叫山杜鹃,在革命老区江西叫映山红。那是一种曾被时代赋予了浓重英雄主义情结的鲜花,有着既浪漫又悲情的色彩。还记得那首歌吗?<br>“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火映红星星更亮,血洒红旗旗更红。”<br>50岁以上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吧,女主角花妮手持的鲜花就是山杜鹃。从小就听母亲讲,每年的春天,故乡对面的山坡上就开满了山杜鹃,出门望去,灿若云霞,甚是好看。与故乡的山花一样灿烂的金达莱,曾带给战场上的父亲多少心灵的慰籍啊。<br> <h5><i><u><font color="#39b54a">大石峪长城在姥姥家所在的马蹄峪村的后山上,因长城敌台旁有一天然柱石,又因敌台门楣上建有精美砖雕,此景在万里长城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被誉为万里无双。</font></u></i></h5> 当年,母亲和守寡的奶奶相依为命,带着年幼的一双儿女艰难度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母亲最期盼的就是父亲的来信,但是一接到信又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丈夫半个多月前还健在,悲的是眼下又不知是死是活,但是又不能在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婆母面前流泪,只能一个人跑到野外的棒子(玉米)地里,痛哭一场,哭的口干舌燥,折一根棒子秸解渴,继续哭……<br>1954年11月,父亲回国,没有探家,而是直接再入沈阳炮校学习。<br>1955年的4.5月间,从长城罗文峪关下,从杜鹃花盛开的山道上走来一位戴着大沿帽的英俊年轻军官,乡亲们奔走相告,争相来看这位命大的"陆连顺"(父亲原名陆连顺,参加革命后改为陆松涛,可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改名》),当我家那两间西厢房被一群半大孩子围的水泄不通时,奶奶忙着向父亲介绍“这是你东屋二大爷的孙子”“这是你西院三哥的大小子”,父亲看着眼前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子问奶奶“这是谁家的”?“这不是你的闺女晓云吗”奶奶又拽过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7-8岁的男孩“你看看这是谁?”父亲摇了摇头,“这不是你的儿子晓波吗”,父亲愣了半天,一把将两个儿女搂到怀里,禁不住泪流满面……在那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父亲是冲锋陷阵、铁骨铮铮的汉子,1948年在一次残酷的狙击战中,整个班的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他这个重机枪手“硕果仅存”,但他没有流泪,而此时此刻……<br><br> <i><font color="#39b54a" style=""><u>我的家乡是中日长城战役的主战场,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诞生在家乡一带。近80年了,长城罗文峪关的 敌台上累累弹孔依然触目惊心,警示着今天的人们,历史并未远去</u>。</font></i> <h5><u><i><font color="#39b54a">潘家口水库的水下长城</font></i></u></h5> <h5><u><i><font color="#39b54a">陆晓岗摄</font></i></u></h5> <h5><u><i><font color="#39b54a">陆晓岗摄</font></i></u></h5> <h5><u><i><font color="#39b54a">野长城上的野花</font></i></u></h5> <h5><i><u><font color="#39b54a">断壁残岩的长城</font></u></i></h5> 退休后,我终于踏上归乡之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山杜鹃——它有着桃花的绚丽,却没有桃花的艳俗,粉中带蓝,色似红荷;花型比桃花还要大,最特殊的是它开在光秃的枝干上,没有绿叶相衬,花朵密集,因而更显得单纯、热烈、夺目、奔放,绚烂中透着一股隐隐的高冷范儿,极富感染力、极有韵味。<br>“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如今双亲已驾鹤西去,安葬在泉城,只能鞠一掊家乡的泥土带回济南,捧一把杜鹃花瓣洒在父母坟头……<br>   <h5><i><u><font color="#39b54a">姥姥家后山的马蹄峪长城</font></u></i></h5> <h5><i><u><font color="#39b54a">透过山杜鹃,那红砖房处就是我的故乡-美丽富饶的河北兴隆县半壁山,中国百强镇,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是从山区到平原的战略要地,当年,日本侵略军曾在这里设立重要关口,长城两边三十里,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千里无人区”。</font></u></i></h5> <h5><u><i><font color="#39b54a">长城的女儿凭吊先祖、先烈。</font></i></u></h5> <h5><i><u><font color="#39b54a">俯瞰罗文峪敌台。当年,母亲从遵化侯家寨乡的马蹄峪村经罗文峪关,沿着山下的小路嫁到北面的夫家-兴隆县半壁山镇佛爷来村。1947年父亲从这里奔向烽火连天的战场。</font></u></i></h5> <h5><i><u><font color="#39b54a">2019年4月,我们兄妹四人及我的先生从祖国各地聚集至故乡长城罗文峪关下,在这中日长城之战发生地,分别穿上老军装,患脑中风的大哥也坐着轮椅前来,我们追寻着父辈的足迹,缅怀先烈,共迎祖国70华诞。</font></u></i></h5> 世界上的花儿种类繁多、百媚千娇,却没有哪一种能胜过山杜鹃的美丽,她不仅有着清丽脱俗的外表,更有着坚强蓬勃的筋骨;她铭记着父辈对这片热土的无比眷恋,承载着儿女对父母的深情怀念…… (昨天是我的生日,明天又是母亲的忌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新修订此篇,记之。2021年10月12日深夜) 撰文陆晓林.拍摄陆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