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说玉渊潭,先要讲讲八一湖与玉渊潭的关系,玉渊潭古来有之,八一湖是解放后修永定河引水渠时在玉渊潭南边挖的一段河道,因状如葫芦所以叫八一湖。据说玉渊潭及周边清朝时候就已然是人们郊游踏青的游玩之所了,现在的许多地名也是旧时沿用至今的。如湖西南方向的柳林馆,据说是辽代时肖太后命人在此广植柳树,形成了柳林,到了清代,有人在柳林中开了个茶馆,所以才有了“柳林馆”这个地名;玉渊潭东南方向的茂林居”,从名字上想象此处:柳垂茵茵,林木茂密,宜居之所也。(可惜开业于清朝的饭馆茂林居已经在2020年初改成马华拉面了);再往东南的“木樨地”,原来叫苜蓿地;军事博物馆往南“北蜂窝”—养蜂的窝子;北蜂窝往西边“小马厂”—养马的地方。现在人们讲究追根溯源,这些来历陈列在大街上供我辈学习了。</p> <p>玉渊潭与八一湖二者有水闸相连。</p> <p>从古至今,人都喜欢逐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灵气。</p> <p>1994年建成的中央电视塔虽然与公园隔着个三环路,但因其塔影入湖已然成了玉渊潭公园的一部分。</p> <p>电视塔仿佛东海里面的定海神针,岁岁年年伫立在湖中,让走在湖边的人感觉安定、踏实。</p> <p>有水的地方林木茂盛、草绿花香!玉渊潭公园更是柳林绕湖,四季鲜花轮番开放。</p> <p>春天,这里是赏樱花的热闹场。</p> <p>春末,每当樱花纷纷飘落,歌中唱的鲁冰花就会粉末登场!</p> <p>夏天,玉渊潭里的荷花虽然没有颐和园、圆明园的品种多、数量多。但这里的荷花距离岸边最近,可以更清楚的赏荷。如果您居住在公园附近,一定要在夏日的清晨来看荷花花瓣徐徐展放的优美动态,那真如凌波仙子下凡一般,增仙了这一潭碧水。</p> <p>天气转暖,鸳鸯、野鸭子们就会拖家带口的在湖里游来游去、在岸边聚集。不时有三三两两野鸭子展翅飞起,又一不留神有东西俯冲入湖,待它安然的浮在水面上才看清是鸳鸯还是野鸭子。</p> <p>秋天的彩叶美的比香山上的红叶更绚烂!</p> <p>园里的银杏比一墙之隔的钓鱼台银杏林纯净、整齐。人也少多了。</p> <p>入冬,天气渐冷,公园西门附近的水杉由绿变红。</p> <p class="ql-block">下雪的时候。一边转湖一边听湖面冰裂声。</p> <p class="ql-block">青青冷冷的挺好。</p> <p class="ql-block">雪过天晴,热热闹闹的也好!</p> <p class="ql-block">万物有灵,同享一个世界。只不过我在岸边,你在水的中央罢了。</p> <p>在湖的不同位置、不同的季节拍电视塔的倒影,带给人别样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雪。</p> <p>喜欢在玉渊潭望塔转湖,一边走一边想一些人:</p> <p>汪曾祺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读他写的散文觉得亲切、平和、温暖。一个人经历时代的动荡、命运挫折之后,依然抒发着人间挚爱,对花鸟鱼虫、一草一木的怜爱,甚至对各种食物的嗜好。都让人敬佩。汪曾祺广受关注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据说都是居住在玉渊潭公园附近时写的。他喜欢水,喜欢在水边散步,玉渊潭一定给了他许多写作的灵感。他写过一篇玉渊潭养蜂人的故事,是最好的证明。</p> <p>现在的玉渊潭已经不是当年汪先生散步的样子了。</p> <p>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风景,活在当下,向汪曾祺先生学习: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找到乐趣,不论何种境遇,有滋有味地过完一生!</p> <p>曾住在玉渊潭公园东门三里河附近的杨绛先生也是令人敬仰的大家。</p> <p>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不多,当我看完《我们仨》之后,有一天站到了杨先生家小区外向里面的楼望了许久,当时杨绛先生还健在,钱钟书曾说过: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可是我那时就特别想看看杨绛先生的真面目(从照片看是一位盈盈弱弱的小老太太),把至亲至爱的一家三口的离别写成一场梦,文中没有哀嚎痛哭之句,但文字的魅力已经让读者为之动容。于现实之中她又坚强的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p> <p>汪曾祺先生去世于1997年5月,享年77岁。杨绛先生去世于2016年5月,享年105岁。人生如灯。永不泯灭的是纯净的灵魂。</p> <p>在风景中漫步,一边走一边想那些有趣的灵魂,那些带给我感动,温暖人心的文字鼓舞着我,觉得只要活着可以随时憧憬美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可以活的多姿多彩。</p> <p>“人活一世当如秋,生希有心,寂而暖行”。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只存在于古诗词里,秋天是硕果累累的,是充实的。当我们走出屋外,秋日暖阳照耀你我,我们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阳光、美景、好文相伴,暖行不寂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