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摄影:太极老帅哥</p><p>撰文: 王 菁</p> <p>人生故事里,岁月旅途中,总有些相逢,总有些偶遇,总有些缘分,没有灼烈,没有遐想,却已然落入了眼眸,刻进了回忆的程序里,又是多少恋景人的期盼!</p> <p>霞浦之美在于她迷人的线条,梦幻般多变的滟影;犹如美妙的音符潮起潮涌律动起伏,如同渔歌唱晚般美好的海上田园风光,我仿佛听见了《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深情,此刻,我想为你吟唱《大海啊故乡》和着你的涛声,飘在霞浦柔柔的海风里,飘在我与你耳鬓厮磨时的记忆里……仿佛用你独特的光影魅力向世人倾诉着</p><p>时光的烙印。</p> <p><br></p><p>位于霞浦县牙城镇洪山村瓦窑组的“瓦窑飘网”拍摄点(在去杨家溪的必经之路上。)</p><p>“飘网”当地人称定子网,是霞浦一带渔民利用河叉潮汐捕鱼的传统工具。当遇有风时渔网就成了“飘网”再有合适的光线,这渔民的劳作场景就成了亮丽的风景。</p><p><br></p> <p>“赶海” 是海边渔民们的一种劳作方式,当海水退去,露出大片滩涂,而无数的海鲜就留在了这片神秘的大海腹地,“赶海”的意思,就是尽快走到潮水退去的滩涂上收获海鲜。</p><p><br></p> <p>海上仙都,太姥山</p> <p>畲乡山歌有几多,歌儿一唱飘过河。</p><p>丰收时节唱收获,畲族山歌唱起来。</p><p>三月三里跳起舞,陶醉天上彩云朵。</p><p>天下畲族一家亲,天涯海角谱传奇。</p><p><br></p> <p>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p><p> 在福建霞浦有一个畲族聚居的村庄,起名为“半月里”,这里是福建畲族延绵发展的缩影,</p> <p>半月里是几百年历史的畲族村落,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村中环境古朴而静谧。</p><p>数百年如白驹过隙,匆匆逝去;青砖老屋历经风霜、古台旧戏畲歌新曲,雷氏传奇演绎如梦时光。 村庄有如她的名字一般美好又富有诗意,后于清朝雍正年间半月里先祖雷志茂根据村部地形犹如半月形,改称“半月里”,</p><p>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古老建筑及部落环境,村民们即是部落文化的演译者也是传承者!</p> <p>平潭县(古属福州府福清县)简称“岚”,俗称海坛。平潭县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政区合一”(行政区和实验区)的管理体制[1] 位于福建省东部,由126个岛屿组成,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仅68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有408.7公里的银滩环绕!有福建的"马尔代夫"之称。</p> <p>平潭岛的北港村,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渔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的石头会唱歌,在当地人的手中小小的石头,化腐朽为神奇竞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符。这里还有美丽的石头厝。从环岛路上望去,村里一大片黛青色的石头厝整齐地排列在沿岸的山坡之上,碧海蓝天之下的北港石厝群落质朴沧桑。</p> <p>猴岩岛</p> <p>来到了有闽都神韵之称的三坊七巷。为什么叫“闽都”呢,原来“闽”是福建的简称,而福州是福建的省会,所以福州就称为“闽都"啦</p> <p>福州又被誉为榕城,福州的市树为一一榕树,分布在全城各个区域,景观奇特、形态优美,构成福州最显著的风貌特征。</p> <p>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据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p> <p>三坊七巷是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被称为“三坊七巷”。</p> <p>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马鞍墙的形成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p><p>据说建筑是唯一可以触摸的历史,通过认识建筑,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风土人情。</p><p><br></p> <p>三坊七巷被喻为南方的民间故宫,穿梭于沉淀着历史沧桑和文化流苏的石板路之间,感受着深厚的人文韵味。仿佛有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静静享受着“有福之州”的惬意与茶香肆意。散发着一分守望岁月的静谧。</p> <p>八闽山水逍遥游,只羡鸳鸯不羡仙。</p><p>夫妻相携笑流年,惟愿余生共白头</p> <p>谨以此篇献给太极老帅哥(师傅)与(师娘)孙秀华——纪念</p><p> 宝宝敬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