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泉村往事回忆 ( 二) <p> 每当听到小贩们的叫卖声,我就会想起年轻时在村里流传的两句顺口溜,翟泉村有三声,瞎召、虎丁、老西庚。耳边仿佛又听到了他们那熟悉的叫卖声,我觉得那言语质朴、措词押韵、优扬悦耳的吆喝声,是现在任何小贩的叫卖声都无法比美的。这两句顺口溜道出了那个年代我们村里三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只所以能在村子里家喻户晓,是因为他们曾经用质朴的吆喝声和辛勤的劳动,给群众们送去了方便,为翟泉村的物资流通做出了贡献。</p><p>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那交通闭塞、物资紧缺,相对落后的农村,人们购物极不方便,村子那么大,只有一个供销合作社,设在村中央的一家民房里,经营的就是些生活用品,象油盐酱醋糖,针头线脑,袜子,床单,布料之类的商品。 当时生活水平低,购买能力差,能省的就省了,因此到供销合作社买东西的不多。鉴于这种情况村子里就有了象瞎召、虎丁、老西庚这样的人物,他们走街串巷,用较低的价格送货上门,给群众们送去了方便。</p><p> 咱先说说瞎召,此人姓吕名字叫召,其实人家一点都不瞎,只是有一只眼睛看上去不太正常,但不影响视力,村里有人就给他送了一个"瞎子召"的绰号。在翟泉村你要是问吕召家在那里住,大多数人不知道,如果你问"瞎子召"家在哪里住,肯定能给你一个滿意的答复。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呼他,因此他也成了村里大家都知晓的人物。</p><p> 在那个年代人们脑子里都很少有经商的意识,认为农民就是种地哩,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经商的人有看法,认为无奸不商,所以在农村经商卖东西的人是很少的,但吕召就先走了一步。他拉着一个架子车,车里摆着散装的酱油、醋,红糖、白糖,调料等等商品沿街叫卖。那拖着长腔的声音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节奏有快有慢,独具特色,真的可以用优美动听来形容。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他用优扬的声音和通俗押韵的語句,吆喝着自编的广告词,向人们逐个介绍他的商品。他是这样吆喝的:酱油一一醋喂,花椒一一茴香,五料面儿(散装的五香粉)一一生姜,红糖一一白糖,轱辘线(缝纫机用的线)一一豆酱……。人们在老远听到他的吆喝声,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出来挑检自已要买的东西,很是方便了群众。</p><p> 吕召这人性格比较随和,但也有点倔,服务态度也比较好,因整天在村里转游,和村里人相处的也比较融洽,相互熟悉了,有人也就爱跟他开个玩笑,我记得最清楚的,也是村里人和他开得最多的一个玩笑是:"瞎召,今天出来醋里忘兑水了吗?"这时候他就会略带愤怒,且不愠不火的骂道:"爬过去吧!就你长着嘴哩,爬那远远的 !"接下来听到的就是大家开心的笑声。</p><p> 据说这个笑话是这样产生的,有一天他出来游乡叫卖,刚吆喝了一声酱油一一醋,喂字还没喊出来就停住不喊了,有人问他你咋不吆喝了呢?他随口说了句:"醋里忘兑水了",说完拉住架子车回头就走。也不知道这个笑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但产生的效果给人带来的是无限的欢乐和美好的记忆。</p><p> 接下来再说说虎丁,此人姓郭名字叫虎丁,是个先天的盲人,可能稍微能通点路。他是卖"小丸药"的,每天肩上挎着一个小木箱和一个小凳子,手里拿着一根细细的长竹竿,走着在前面一刬一划的探着路,嘴里连唱带吆喝着自编的推销"小丸药"的广告词。他是这样吆喝的:"小丸药,小丸药,新安县的小丸药,大人孩子都能喝……″。"消食丸,消食丸,新安县的消食丸,疳积食积都能管……",广告词挺长的,时间久了我也没有全记住。他嗓音洪亮,词也编得押韵顺溜,再配上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听起来确实是给人一种很美的感受。</p><p> 说起郭虎丁先生,那他可真是个能人,有句老话说,老天爷关了他的一扇门,却给了他一扇窗。他虽然眼晴看不清,但他脑子灵活,记忆力特强,还会说书和算卦。说书和算卦对于一个盲人来说,那可是全凭别人口授,自已死记硬背的,如果没有较强的记忆力,想想那该有多难。在卖药的过程中,听到他的吆喝声,有时会有人去拉着他的棍子,冬天找个朝阳背风的地方,夏天找个荫凉透风的地方,请他算上一卦。这时候他会神情庄重的说:你报个时辰,然后用大拇指在其他四个指节上不停地点划着,嘴里念念有词地小声咕哝着,不断的向被算者询问着,被算者不时的点头,围观者则神情各异,算完后给俩小钱,有人说算得挺准的,也有人说算得不准的。</p><p> 他还会说书,文革以前他说得都是老段子,象武松打虎,呼延庆打擂等这一类的。文革后破旧立新,他也跟着形势走,说一些和时代同步的新段子。那时候村里经常在大队部门口的戏园儿里召开社员大会,开会前也会叫他在台子上说一段大鼓书。我记着他敲着一个小圆鼓,两眼向上一翻一翻的,说得还挺像回事的。在那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能听上一段大鼓书,尽管水平有限,但对村里的农民来说,也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p><p> 老西庚先生,他姓袁名字叫西庚,是我记忆中最早一个游乡叫卖的小贩,我隐约记得他穿一身脏兮兮的老式粗布黑棉衣服,胳膊上挎一个木制的方盒子,因为当时我年令小,只知道他卖没有包纸的镙絲糖,至于还卖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具体咋吆喝的我也没有印象了。</p><p> 时光匆匆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村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大变化,大队部变成了村委会,土台子的戏园儿变成了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小超市代替了民房里的供销合作社,小卖部随处可见,村里每隔五天一次物流会,物资供应齐全,应有尽有,群众购物非常方便。虽然今非昔比,但是我还是十分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飘荡在村子里的那别具一格的叫卖声。那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的吆喝声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p> 翟泉村往事回忆 (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