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yle="color: rgb(1, 1, 1);"> 2020年10月28日,窦时人、范晓元、任伃、窦陆人一行四人上午游览完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后向垣曲县进发。那是我们兄弟及600多北京知青52年前插队的地方。走245、310国道穿越王屋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在王屋山高速路收费站上荷宝高速,到垣曲西下高速,全程约110公里。此路经太行八陉的轵关陉(西起河南济源以西十几公里处,东至山西候马以南)1994年在轵关陉途中的寨里村发现曙猿化石,1984秋在黄河北岸垣曲小盆地的古城镇发现了商代古城。国道盘山上下,人少车稀,王屋山风景区的路标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归心似箭,一路美景也未驻足观赏。</i></p> <p><i style="color: rgb(1, 1, 1);"> 一早从洛阳出发,车快没油了,导航,问交警后才找到加油站,踏实了🤗走县道,因修高速断路,绕行,两个小时后来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前年我和任伃来过)。</i></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大桥</i></p> <p><i> 过黄河桥后驶入245国道,进入太行南端的王屋山,王屋山东西走向,与中条山相接,两山之间险峻通道就是太行八陉第一陉的轵关陉,车行中浮现出古战场的车马刀戈……!</i></p> <p><i>前年4月也曾路过此处,停车赏景😑</i></p> <p><i> 310国道从王屋山收费站进入荷宝高速。范晓元在几十公里崎岖险峻的的盘山路上尽显其做为专职老司机娴熟高超的驾车技巧(上山四驱冲,下山不减速)😡夫人任伃头晕不止,强忍痛苦又不好开口🙁</i></p> <p><i> 荷宝高速行进中,看见英言的路标,回想起当年葆英、张军曾在英言柏地村插队。75年后,北京知青几乎都走光了,我常走十几里地去东垣上找他们玩,当时中条山铜矿子弟也有在他们村插队的,这群孩子常跑葆英屋来听我们侃山,北京的一切对他们讲都很新鲜。</i></p> <p> 宋葆英和张军,风风雨雨,恩爱一辈子,不易啊!</p> <p><i> 下高速不久来到垣曲县城的公路宾馆。宾馆是原胡村二队习季森的儿子经营。老支书、老朋友习德龙已在宾馆等候多时,热情的迎接我们到来。</i></p> <p><i> 季森儿子将老胡村的这棵枯树及一些老物件摆放在宾馆大厅,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有真正回家的感觉。</i></p> <p><i>石磨盘</i></p> <p><i>舂米用的石槽</i></p> <p><i> 放下行装后,我们一行在德龙的引领下,首先来到垣曲火车站,这是一个早己废弃的火车站。因中条山铜矿(据说是中国第六大铜矿),1965年开通了这条从礼元到垣曲的火车。90年代末客运中止,2007年货运停运,从此垣曲再无火车。1968年12月,600多名北京知青从这个毫不知名的垣曲火车站下车,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插队生活。</i></p> <p> 不知是哪年,同善西堡的严健、宋葆英。 </p> <p><i> 如果不是德龙带路,还真找不到这个百度地图上都查不到的车站旧址(东风村西北部)。原来的站前广场己建起围墙,车站候车大厅己成驾校。</i></p> <p><i> 垣曲县所有北京知青都曾经多次来过这熟悉的地方。南来北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i></p> <p><i>曾经的站台</i></p> <p><i>曾经的车站调度室。</i></p> <p><i> 那时知青每次回京都要在此上这趟綠皮车,礼元倒车,北京丰台站下车后坐35路公交到家。一次回京逃票,被列车员从南关“请”下车,后扒上下一趟车,到太原后带鱼和薛明把我接出站台。</i></p> <p><i> 静卧在荒草中的铁轨早己失去往日的活力。</i></p> <p><i>锈迹斑斑的道岔</i></p> <p><i> 离开车站旧址后,德龙又带我们观看建设中的新垣曲。水库的水与亳清河相连。</i></p> <p><i> 在建中的垣曲体育场,据说是山西省最好的县级体育场,计划明年峻工,也是垣曲人的骄傲。</i></p> <p><i>大美垣曲。</i></p> <p><i> 山西最好的县级医院。窦时人专门进去巡视一番。</i></p> <p><i>右一为季森儿子,宾馆老板。</i></p> <p><i> 左一为习季森,当年胡村的风云人物,现在仍身体健康。</i></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回想起2018年4月初次来到垣曲,在席德龙家受到热情款待。</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任伃与席夫人合影</i></b></p> <p><i>共和国的同龄人交谈甚欢。</i></p> <p><i> 晚歺后,县城的原胡村老友来到宾馆“副总统套房”,一晃几十年,不自我介绍有的还真认不出了。二队的,三队的,后沟的。“高明州、方敏、呆呆、张德实、薛明、蔡永茂、申京荃、赵雅民、戴定可、申望平……”凡能想起的都问了个遍,乡音,乡情!</i></p> <p><i> 第二天清晨不到七点,王汉平就来到宾馆,带着去吃垣曲美食早点,回来后,席德龙、王小平已在宾馆等候,按我们准备的行程,全程陪游(义务导游)。出发,第一站长直,农大附中的孙月波(西苑老四)曾在此插队,常溜达到胡村玩,可惜回京后英年早逝,不知是否与其插队受苦有关。</i></p> <p><i> 王茅公社东窑以农大附高中和125中初中生为主在此插队,前年来时只看见新农村,不知原老插们住的土窑洞还存在吗?</i></p> <p><i> 德龙带我们进村,碰上老同学马安民准备去种蒜,正巧他和我们的好友安有朝、杜学杰等都跟熟,热情地带我们去他们及其它北京知青生活过的地方。</i></p> <p><i> 马安民介绍了当年知青生活状况,并用我手机和杜学杰视频。</i></p> <p><i> 以下几张照片是当年知青们生活过的住所。观后不知各位有何感想☹️</i></p> <p><i>窦时人一如既往关心乡亲们的生活🤗</i></p> <p><i> 王茅北河,离老古城镇17里地。农大附老高二的张松桥在这儿插队,种过地,教过书(他曾教过的一个女孩后当了教师,写文章曾提起过她的启蒙老师张松桥),后来去了铜矿当工人,回京后到家找过我,下过几盘围棋,可惜现在失去了联系。同村的插青还有19中的王北英、张菊芳等人。‘</i></p> <p><i>北河的故事很多,也是我和胡村知青常光顾的知青点。大队为知青居住在此处打了13孔土窑洞,被我们戏称为“十三陵”。从公路走来,必经过这孔几十米长的洞才能到“十三陵”。洞中曾养过一只杂毛青灰色土狗,十分厉害,我还曾被咬过一口,后来熟了,才显出其温顺。</i></p> <p><i> 这些窑洞其实只有张松桥一人居住,其余知青都住村里。年少不知事,加之生活的艰辛,偷瓜莱、盗鸡鸭、打架斗狠之事也常有发生。</i></p> <p><i> 范晓元被牛粪的臭味熏跑了,嘴中不停地念叨:宁可蹲大狱也不愿在此处生活😩</i></p> <p><i> 张松桥住的窑洞。我也常来此窑洞中居住</i><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p><p><br></p> <p><i> 离开北河,来到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在垣曲县东南方向,距县城约30公里,亳清河与允西河在此交汇入黄河。公园以小浪底水库为基础,建设成2900余公顷的中型湿地公园。在德龙和王小平的带领下,进入园区,登上塔台俯瞰湿地全景。</i></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垣曲名片</i></b></p> <p><i>湿地公园俯瞰小浪底水库</i></p> <p><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窦时人泼墨抒怀</i></p> <p><i> 留言有一错别字,后经业余书法家德龙指正。</i></p> <p><i> 因建小浪底水库而搬迁的新古城,早已没有往日的喧嚣。</i></p> <p><i> 淹没在黄河水下的老古城镇。上世纪90年代,小浪底水库的修建,使垣曲县古城镇一带成为水库最大的畜水区,84年秋发现的座落在亳清河与黄河间土圪上的商代古城遗址也一同葬入水底(古城垣建在古城镇南,黄河与亳清河间陡起的高台上,俯瞰着沿亳清河北上候马的轵关陉)。</i></p> <p><i> 随古城镇沉入水底的还有东滩、西滩、塞里、胡村等大队,随移民工程的进行都搬家建了新村。垣曲生活过的知青都能从这些古城老照片中忆起自己当年的部分生活吧。</i></p> <p><i> 看着老古城的留下的照片,呈现着北京知青太多的回忆:68年12月胡村大队的马车把30名北京知青从这里经允西河的河滩地接回村,我也开始了漫长的七年插队生活。69年初的腊月初八的古城庙会,因为抢老乡花生,三名北京知青被乡民追至黄河边,高呼着“毛主席万岁”跃入冰冷刺骨的黄河,游向对岸……后被黄河南岸的河南老乡救起。71年送张德实回京,从古城镇到黄河边游玩,一时兴起与马德元横渡黄河,不幸卷入波涛汹涌的急流中险些丧命;城关公社大院内看电影《奇袭》,因买电影票一事,部分胡村知青与东滩村民李冬民等产生肢体冲突,混乱中误将公社郭克志主任打伤……。</i></p> <p><i> 从新古城出来,经允西河大桥来到峪子村。峪子在胡村以北约五里路,因地势较高有幸躲过了小浪底工程的拆迁,车从村中过,几乎难见年青人了,恐怕也都外出打工谋生去了。</i></p> <p><i> 出了峪子,几乎无路,两车在此艰难前行。</i></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以下几张照片是前年(2018年4月)回老胡村里留下的。故土难离,虽然已在西垣上有了新家,包括土民,来狗,九平,杨高龙儿了等人仍在水淹的胡村以北几里处搭建临时住所,靠种点儿坡地,打鱼为生。今年再来,听说因政府又给了些钱,临时住所己全部拆除,只有九平仍在水边坚持。</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2018年4月到此,因风大,只能从此处远望胡村。</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我身边是杨高龙的儿子</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018年4月</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不知是哪年,窦时人回村与老胡村村民最后的合影。</i></b></p> <p><i> 我们来到小浪底水库,从水面望去,原老胡村就在远处。昨晚天平己通知了王九平,备好船,窦家兄弟等人要乘船去看老胡村。</i></p> <p><i> 九平、来狗早己等候在水边,老男人都不善过份表达的内心的思念与热情,一脸满是皱纹的老脸显出的笑容,紧握带茧的粗手,一切尽在不言中!</i></p> <p><i> 远望早已淹没在水下20米的老胡村,知青的十间排房,曾经往过的砖窑、场院南边的电磨房、小卖部、铁匠铺、女知青住的四合院、三队的土坯瓦房、二队的场院、水井、广播室等等早己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清晰而遥远,这一切也是知青思乡的重要因素之一。</i></p> <p><i> 九平讲述他参军(38军)去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经历和现在的生活。</i></p> <p><i> 船行到老胡村原址,踏上后沟队的土地。后沟在胡村算穷队,多数社员都住在地势较高的半坡窑洞中。知青田纯义、申望平、申京荃、赵亚民、戴定可、窦时人、窦陆人都曾是穷队后沟(4队)的社员🤭。从坡上下来记工的窑洞己无踪影,原来的住人窑洞也基本塌光。脑海中的后沟景象和眼前的废墟进行对比后仍有些许重合,往沟中行进,在山体的倒塌前面己无路可行。</i></p> <p><i> 如果高明洲、薛明、方敏回来,他们生活的地方(二队,三队)连同河滩地都己在水下20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4队的人还算是幸运的。如果愿意,还可到此处寻到某些消失的村庄痕迹。</i></p> <p> 老胡村和曾经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劳动过的部分北京插队知青。</p> <p><i> 依依不舍告别残存的胡村旧址,那是我生活了7年(17岁到24岁)的地方,我在村子里送走了一个个归城的,上学的和分配工作的知青,最后胡村的北京知知青只剩下我一个,守着一排空房,那是我一生最难熬的日子,无耐,无助,绝望!在75年冬季,我常望着滿天飞舞的大雪祷盼着……😝现在重返故地,又是一种永远的,难以言状的思念和牵挂,但要说到青春无悔,你信吗?</i></p> <p><i> 新农村己沒有打麦场,不在公路上晾晒粮食又能咋办呢!</i></p> <p><i> 和全国多处新农村一样,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排房,正能量的口号标語。缺点什么呢?</i></p> <p><i> 新任的村书记、副书记(我们插队时他们还是小娃)热情接待了我们,天平也抱病从县城赶来新胡村与我们相见,感谢老友的真诚情谊!中午在村饭馆与几任村官共歺,饮胡村茶,话友情,叙家常,其乐融融。</i></p> <p><i>有着特殊意义的“胡村茶”。</i></p> <p><i> 窦时人与桃南聊起桃南媳妇,夸当年他媳妇长得很漂亮。</i></p> <p><i> 桃南还有当年的捣相,看样子身体还不错,热情邀请到他家坐坐。在街上他指着对面蹲在地上的一位老汉:“那是杨社,脑子坏了,己经不认人了”,我心一紧,慢慢走到他根前,叫他一声,他缓缓抬头,表情木纳,无神的瞪着我,喉中滚出的声音低沉,他显然再也认不出眼前这个曾经与他一起下地,戏耍的知青老汉!那还是当年那个一活动就出一身臭汗,脸上总挂着憨厚笑容的杨社吗?我一时五味杂陈……😣匆匆离去。</i></p> <p><i> 大队会计王明生,他好像己不记得北京知青了🤭</i></p> <p><i> 二队的老保管员,正直、廉洁。他仍能记住很多他们队知青的名字。</i></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2018年4月在天平家合影留念。那晚我们夫妇被天平热情留宿家中二楼。</i></b></p> <p><i>新胡村的排房</i></p> <p><i>别了,热情的朋友!</i></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i>席德龙、王小平一直把我们送到华峰高速公路入口处,相拥而别。再见了,那山、那水、那人!感谢席德龙的热情接待,全程陪同,感谢天平带病周到安排村中款待,感谢王小平老友一路相随,相助,从始至终,感谢季森儿子的宾馆接待,像家一样的温暖,感谢王九平驾船送我后重返老胡村。感谢胡村新领导安排的胡村盛宴及村委会的正能量展示,感谢所有还记得50多年前来到山村的30多个北京娃的胡村人!祝大家欢乐、长寿、友谊长存!!!</i></b></p> <p>照片提供:席德龙、任伃、范晓元、窦时人、窦陆人。</p><p> 2020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