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摹中品读敦煌壁画魅力《建设银行报》副刊艺术版2020年11月11日

学诗

<p>在临摹中品读敦煌壁画魅力</p><p>《建设银行报》副刊艺术版</p><p>2020年11月11日</p><p>&nbsp;</p><p>□ 文/闫学诗</p><p>&nbsp;</p><p>&nbsp;&nbsp; 沙漠戈壁包围中的敦煌绿洲,常与烈阳寒旱,狂风肆虐,飞砂走石相伴,曾经的丝路往来并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商队脚下的艰险之路,是守疆拓土的忠骨沙场,是文人笔下的壮怀激烈,更是朝圣者、守望者的苦行修炼,而由此锻造和展现出了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临摹中,我用心感悟一个时代、感悟一幅画面和故事的背景、感悟在那个时代里供养人对一尊佛像的敬仰之情,感悟千百年间历经风雨所沉淀的沧桑变化,使我倍受教益。(作品临摹自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九色鹿本生【北魏】)</p> <p>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中化城喻品壁画,讲述了一行人为寻找宝藏而踏上征途,路途漫漫,人们越来越体力不支,很多人产生了放弃的想法。领头人为了激励大家坚持下去,在人们眼前幻化出一座绿城,但一会儿就消失了。以此告诫大家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希望,大家咬紧牙关不断向前,终于寻到了宝藏。莫高窟323窟北壁西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讲述了汉武帝时张骞满怀必胜的坚定信念,笑对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化解险恶环境,战胜困难重重。不顾艰辛,冒险西行,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作品临摹自榆林窟东壁北侧的中唐时期药师佛立姿像)</p> <p> 千姿百态的飞天、圣洁安详的菩萨、载歌载舞的伎乐、繁花似锦的图案以及精美绝伦的彩塑,浩浩荡荡的商队,画中的瑞兽仙禽,以及浓烈的色彩,飞逸的线条里都蕴含着崇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北魏时期莫高窟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褒扬九色鹿的美丽善良与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高尚品德,谴责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卑劣行径。北周时期营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顶东披,绘有一只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静默站立,耐心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头吮吸乳汁。古代画匠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向人传达 “母慈子孝”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奉献和抚养,是为本能,并未索求子女回报。只是为人子女者,应像小羊一样怀有跪乳之恩。(作品临摹自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北侧中唐时期菩萨)</p> <p> 敦煌壁画见证了自两汉以后从分裂割据,继而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而臻于大唐鼎盛,又从巅峰走向式微的重要时期。从4世纪一直到14世纪,从北魏到元十个朝代,莫高窟连续开凿,造像不止,形成了长1680米的石窟群落。如果把敦煌壁画连接成1米高的画廊,足足可以延绵50公里,堪称地球上最大的古代美术博物馆。其年代之久远,规模之浩大,延续之完整,举国绝有,盖世无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美术的巅峰期,而恰恰这个时期存留下来的绘画、雕塑作品最为稀缺。敦煌保存了东汉之后、宋代以前(即4至11世纪)丰富的绘画真迹和彩塑,为世界各国博物馆所罕见。敦煌无名艺术家留下的色彩新鲜、构图大胆的作品,弥补了中国美术史的巨大空白。(作品临摹自敦煌莫高窟57窟的“美人菩萨”)</p> <p> 这里保存了中国画瑰丽的色彩和精美的线条,有许多久已失传的古代绘画技艺。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折芦描、兰叶描、行云流水描在莫高窟比比皆是。尤其在人物画中,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被敦煌画工运用得出神入化、酣畅淋漓,而且线条浑厚有力,变化丰富。更让西方美术家和艺术家们感到吃惊的是,早在1500多年前,敦煌北朝石窟中就已经出现了与西方现代派很接近的绘画风格。敦煌壁画由此成为现代派画家借鉴的对象之一。敦煌壁画,不仅留存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遗迹,同时还涵养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梦想。</p><p>&nbsp;&nbsp;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广为传颂的经典形象。舞者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弹拨弦,富有质感的纤腰与丰隆的胸、臀形成画面的中心,构成标准的“三围”起伏曲线。左足踏地,右足惜腿反弹,身材前倾的大弓形与大趾上翘相应合,仿佛能感到神经与肌肉之间形成的张力。特别是拍打着激越欢快节拍的上翘大趾,使画面整体的韵律与节奏更加连贯。敦煌壁画中无论是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飞天,还是侍女、供养人等相关女性形象,临摹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这些敦煌壁画艺术作品不仅仅体现了辛勤劳作和睿智典雅的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很多在艺术生活中能歌善舞、风姿翩翩的最美丽的艺术形象,她们姿态生动,造型优美,无论是华丽的服饰,还是曼妙的舞姿,都展现了她们在身心解放后最美丽的形象。(作品临摹自莫高窟第346窟南壁五代时期壁画中的吐蕃射手)</p> <p> 敦煌壁画的每铺画面,看起来是凝固的,但展开品读,就发现其立意、构图、描线、着色奔放着生命的活力。涟漪微荡的池中,莲蕾初放;小鹿在池边饮水,在林中飞奔;山间结有草庐,僧人盘膝打坐、静心修行……这样一派生机勃勃而又宁静和谐的景象,穿越千年风沙,其依然光彩熠熠地映印岀不同时代的人间气息,处处体现着现实世界的家国情怀。外部荒凉干旱的大漠沙碛,而在文殊变和普贤变的窟内壁画中,所绘文殊和普贤菩萨风光秀丽的五台山和峨眉山道场,反映出远在西域边塞的瓜州、沙州居民对中原山河的向往和热爱。盈盈绿水于租税重压下的农民和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役人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安慰。</p><p>&nbsp;&nbsp;凝视因为岁月和水分的侵蚀而褪去色彩的华盖和莲花座,我感叹古人上彩的耐心和执着。临摹实践中才体会到,看似薄如蝉翼的颜料实则经过精心的覆盖,线描、晕染、着色、调整、提线,一遍一遍,一次一次,才能让画面活起来。老师曾经说临摹好教煌艺术,一要有基本造型能力;二要有中国传统线描的硬功夫,十八描不一定样样通畅,但其中常用的几种描法,定要过关。无论遇到多长的线条,描起来均匀,自如,一口气拉到底;三要有美的感觉、美的趣味、美的享受;四要勤奋有恒心,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p><p>&nbsp;&nbsp;半生品读感悟敦煌艺术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在精心勤勉的临摹中,能成为一个敦煌艺术的民间传播人。(作品临摹自莫高窟390窟北壁的唐代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