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且行且思第五年。为期两天,十四节课。三节选自策略单元,两节选自习作单元,所有课型均为教读引领课。几点感触,权作小记。</p><p> </p> <p> 1⃣️教材整合水平和文本解读能力逐年提升</p><p>两节《桂花雨》:引读、赏读、润读,读而成歌,声声传情。第一节由思乡诗词入课,引出“月”的意象,借月抒怀指向借物抒情,链接《故乡的云》、《乡愁》,紧扣双线主题,情法兼得,沉浸其中。第二节课前准备写有思乡诗句的千纸鹤,课中链接桂花古诗、琦君父亲的桂花诗,课末读完《故乡的云》,再进行练笔,读写结合,目标落地。</p><p> 一节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学法、悟法、用法,法道自然,生生不已。由《司马光》引课,理解文意的方法,则由文中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渐次引导,全然得出,令人称道。</p><p> 2⃣️课内大量阅读和人文语用并重成为常态</p><p>两节《盘古开天地》,聚焦神话话神奇。变换诗歌格式,辅以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奇妙无比的想象,课堂简直完美的不真实。</p><p> 一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家国情怀深沉,课堂意蕴厚重。找要素、串事件、理大意,贯穿始终。</p><p> 一节《慈母情深》,抓特写,抓细节,抓场面。一点遗憾:教师未做到情动,学生当然不能辞发。</p><p> 两节《普罗米修斯》,注重人物品质的体会,注重故事的复述,单元导语及课后习题是明显抓手。</p><p> 3⃣️大胆尝试创新和以生为本理念值得肯定</p><p>一节《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前“提问”奠定基础,课上“提问”明确方法,课中“提问”学会筛选。课末学生带错丛书,教师随机调整教学,学以致用,最后拔得头筹。</p><p> 两节《搭石》,关注“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均有计时环节,归纳速读方法。第二位老师能在计时之后敏锐捕捉学生的进步。</p><p> 一节《爬天都峰》,教师诙谐幽默,爬山PK、拆红包、有备而来的注射器,让课堂笑声不断。美中不足,风格使然,语文味稍欠。</p><p> 一节《太阳》,教学语言简洁利落,思维导图直观明了。学生找出说明方法并总结好处,全课扎实、丰实、平实。</p> <p> 🍁部分课例也存在一些问题,共同商榷:</p><p>1⃣️教师授课不简</p><p>2⃣️旧课重上不新</p><p>3⃣️主题拟定不当</p><p>4⃣️评价语言不丰</p><p>5⃣️人文熏陶不够</p><p>6⃣️语文要素不透</p><p>7⃣️策略单元计时流于形式</p><p>8⃣️习作单元练笔成效有限</p><p> 语文教学,我们都在路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