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问表的故事

随人有梦

<p>我和问表结缘,启始于我的祖父陈仲铭。</p><p><br></p><p><br></p> <p>故事要回到护国讨袁的1915年。当时,蔡松坡(蔡锷)的弟弟蔡松元(音注)在长沙筹备军饷军械响应北伐。我祖上在太平街开设一铺钱庄,字号“鼎豐”。据我伯父回忆,在这次募款行动中,我们家大约借出了几万现大洋(折合现在大约几千万人民币),换回了一纸借据。</p><p>随着北伐军队的北上,回款打了水漂,钱庄因出现流动性风险而倒闭。</p><p><br></p><p>30出头的祖父携家带口避难至江西湖口稽征所任主任,负责盐税卡口的管理,一扎十多年。</p><p>30年代的江西,已形成国军对苏区的围剿之局 (解放后湖口列为二类苏区),盐作为禁运物资也被严密封锁。</p><p><br></p><p><br></p> <p>此时,苏区一位红军干部找到我祖父,此人是平江老乡叫李六如(建国后最高检副检察长. 笔名季交恕. 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六十年变迁》),在他的疏导下,我祖父开始主动配合,几次把自己的白班调到了晚上,把运盐的竹筏放进了山里。</p><p>一段时间以后,双方已经取得了很高程度的信任。这时候,共产党一位“大官”(爷爷语)下山找到了他,直接动员他参加红军。当时爷爷不到50岁,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他婉言谢绝了。临别时,这位红军干部掏出他随身戴的一块古董怀表送给了我爷爷,表达谢意并留作纪念。</p><p><br></p><p><br></p> <p>从此以后,这个怀表就成了我爷爷随身佩戴的重要物件,一直到老人家83岁终老(1966年)。</p><p>小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对这只表很有印象,逢到老爷子高兴,他都会拿出表来,上好发条,摁着按钮,让孩儿们听那金属敲击的叮咚铃声,好生喜悦。</p><p>后来,从爷爷传到了我伯父,伯父又传给了我,承袭了我们陈氏家族的一脉存忆。</p><p><br></p><p><br></p> <p>这是一款小三针两问怀表,表上已没有品牌信息,但根据它的瑞士机芯来推断,这是一款瑞士怀表。这块表的工艺也比较特别,采用了路易指针、宝玑数字,并且带有一个大钮的直按式两问按钮,不用翻开表盖,通过揿动按钮的敲击声就可以听出时度和刻度。表体的金壳已经褪色,成色几近古铜,传递出岁月磨浆的古朴。</p><p><br></p><p>如今,它不仅是家族历史记忆信息的证物,还是我所有怀表收藏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