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百关图册(四)

陌阡老田

<h3>长城百关图册第四季大同镇所辖长城山西镇所辖长城<br></h3> <h3>鎮邊堡內五堡之镇边堡,位于山西阳高。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該堡原是非官设的民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城,駐守备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此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br><br><br><br><br></h3> <h3>鎮川堡內五堡之镇川堡,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於山西大同境內的镇川口长城南五里。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由于此堡所轄沿线地势平衍,无险可借,故易受侵扰。<br><br><br><br><br></h3> <h3>弘賜堡內五堡之弘賜堡,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宏赐堡,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万历二年(1574)砖包,原名红寺儿堡,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宏赐。宏赐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 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br><br><br><br></h3> <h3>鎮魯堡内五堡之镇鲁堡,原名镇虏堡,清朝初把“虏”改“鲁”。镇鲁堡是明朝大同总镇所瞎72军城堡之一。嘉靖十八年(1539)土筑,万历十四年(1586)砖包。堡周2里9分,高4丈。东至弘赐堡20里,北至拒墙堡40里,西至镇河堡20里,南至大同城40里。<br><br><br><br></h3> <h3>德勝堡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br><br><br><br><br></h3> <h3>云冈堡云冈六堡分别为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六堡全部竣工,用时大约一年。该六堡处于镇城、高山、左卫、右卫之间,扼守由塞外通往大同交通要道。此堡为明代屯兵之所,有“怀远”、“迎曦”二门,其位置在云冈石窟西部前(原有下堡;后由于御敌需要于万历年间上移,即为上堡,上、下堡相连,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防守体系。<br><br><br><br><br></h3> <h3>牛心堡牛心堡为大同云岗六堡之一。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筑堡。牛心堡前的牛心山孤峰突起,山势险峻,是西口古道的极沖之地。山顶有文昌阁玉皇庙。<br><br><br><br><br></h3> <h3>摩天岭长城摩天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摩天岭是阴山余脉五路山的最高峰,海拔2200米。37公里的明长城像一条巨龙盘踞其上,跌宕起伏,雄险壮观;东汉长城遗迹尚存,横亘莽原。<br>摩天岭长城烽台林立,长城、教堂交相辉映,军旅、商贸、民俗和宗教四种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br><br><br><br><br></h3> <h3>塞外五堡;鎮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br>鎮羌堡镇羌堡位于山西大同综合分析《三云筹俎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两书对外五堡的记载,并整体考察各堡修筑时间和军事地理位置,认为外五堡就是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br><br><br></h3> <h3>拒墙堡明时拒墙堡口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所辖北东路。驻守备。拒墙堡原称作“拒羌堡”,为“镇羌四堡”之一。拒墙堡紧倚城墙,周围地势平缓,并无险要可扼。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挺出三边之外,冲要不下镇羌,而孤危寡援尤过之。嘉靖间虏数由此突犯至莺架山。<br><br><br><br></h3> <h3>拒门堡据《三云筹俎考》载: 堡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内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五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七座”。<br><br><br></h3> <h3>助马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助马堡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分守长城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br><br><br><br></h3> <h3>破魯堡(在新荣区)宁静寺壁画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 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破鲁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2分,高3丈5尺。东至镇河20里,北至助马20里,西至灭鲁20里,南至高山城35里。内驻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军660名,马骡217匹头。破鲁无边,火路墩5座。<br><br><br><br><br></h3> <h3>灭魯堡灭鲁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乡。明长城大同镇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灭鲁堡口明称“灭虏堡”,清朝时改称“管家堡”,是“外五堡”之一,东至破鲁堡20里、北至边墙7里、西至威鲁堡20里、南至高山城32里。灭鲁堡口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驻守备、座堡各1员,把总2员,官军964名,马骡306匹头。<br><br><br><br></h3> <h3>  威魯堡威鲁堡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北距明长城一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3年),堡墙包砖完成于万历年间(1573年),堡墙高三丈八尺(12.7米),周长二里二分(1320米),开东门一处,接东堡墙又建土关一座。关墙三面210丈(700米),开东关门一处威鲁堡距长城一华里,明长城在此另设月华池、威虏口关城形成互相依托的三个重要军事据点<br><br><br><br></h3> <h3>  宁魯堡(鎮寧堡)《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嘉靖年间,蒙古贵州曾率兵由此入犯。宁鲁堡只向南开有一门。今东、西、北三面将城墙掘成豁口通行。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br><br><br><br></h3> <h3>灭胡堡灭胡九堡,即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杀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迎恩堡(均在右玉县,后来胡字均改为虎字)有如外五堡之镇虏五堡的“虏”都改为鲁一样。说明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还要与外族和睦相处,实行贸易往来,发展和建设边塞。<br><br><br><br></h3> <h3>败胡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堡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城“周一里零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六尺。分守长城八里三分,边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此堡地当极冲,防守极难。<br><br><br><br></h3> <h3>杀虎堡杀虎口旁有一座杀胡堡,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万历二年(1575年)砖包。《三云筹俎考》记载杀胡堡:“本堡当西北之极边,边外下水柏木海子,虏酋铁木儿忽部落住牧,最称强悍,且兔毛河直通塞外,川流平衍,墙难修筑,虏易长驱。昔年大举,多从此人,盖要害处也。款后虏做虽息,然地当孔道,境上夷使往来,市场应酬烦剧,防闲抚处极费调停。市楼设在暗门,而水口在西,空旷可虑,议于河东添设敌台、敌楼,与市楼并峙以成犄角,亦足固冲堡之藩篱也<br><br><br><br></h3> <h3>威胡堡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长城内约1.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称威胡堡,万历九年(1581)砖包,后忙改今名。堡城“周一里五分,高四丈,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七分,边墩十座,火路墩十座<br><br><br><br></h3> <h3>平型關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br><br><br><br></h3> <h3>乱岭关乱岭关为内长城关隘。地处山西省浑源县城关镇东北17公里,石人山西北麓。属沙圪坨镇。古为县东交通要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置乱岭关巡检司。因山峰交错,故名。<br><br><br><br></h3> <h3>茹越口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沟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为应县,南通繁峙。峪口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山高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海拔2111米的铁甲岭。《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开左右道路。”<br><br><br><br></h3> <h3>北楼口(碑楼)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北楼路管辖二百五十余里的长城和三个关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另外还管辖八个堡城。 北楼路设参将一员,驻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各设守备一员。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br><br><br><br></h3> <h3>百草口白草口关是雁门关庞大的军事体系中的关口之一。雁门关由两关四口组成,东陉关、西陉关互为倚角,又有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太和岭口这四口相声援,可说固若金汤,天下无双。<br><br><br></h3> <h3>雁門關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br><br><br><br></h3> <h3>新旧广武城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旧广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张家庄乡旧广武村,城墙根为石砌,上为砖砌,底宽5丈,高3丈8尺,整个古城分东、西、南三门,古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旧广武城也是中国现存辽代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这里曾经是辽宋各代的前沿阵地,保存了大量古代战场的文化信息。新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是当时的军事城堡。<br><br><br></h3> <h3>宁武关宁武关是一个北方关隘,外三关之一,地处晋北楼烦(古部落名)故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br><br></h3> <h3>阳方口阳方口是明长城山西关隘。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镇重要口旧为九牛口。长城过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更今名。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br><br><br><br></h3> <h3>利民堡利民堡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所筑。嘉靖十八年(1539)设守备,今城堡夯土墙残存,城东砖券拱门完整,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横书“利民塞”。城堡附近长城黄土夯筑墙体尚存,包砌砖石皆无。<br><br><br><br></h3> <h3>老营堡老营,地处关河河谷,建于明正德年间,扩建于万历年间。初置参将,后设游击,立守御千户所,总兵管辖官兵3000多人。城堡依山而建,有3座城门。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从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老营堡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如“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晋北锁钥”,“威望关河”,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宇,署“隆庆五年”。<br><br></h3> <h3>丫角山丫角山是大同镇与山西镇交界,为长城的重要交汇点,其中边墩一座,火路墩七座,为山西镇与大同镇共守。三道长城形似鹰爪形。一道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道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道向南进入偏关县境内,由老营而去外三关。丫角山山险坡陡,出塞却为平缓之地,这里始终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要隘口。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俺答率部从丫角山攻入内地。四十四年(1556)秋,又由此攻入直袭老营城。因此,在丫角山上下明朝层层设防,构筑边墙七重之多。</h3> <h3>明长城从山海关一路向西奔来,在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的“北京结”分岔,一路向西北为外长城,一路向西南为内长城,它们分别蜿蜒上千里,在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柏杨岭又汇合到了一起,因此柏杨岭又称“山西结”。</h3> <h3>九窑十八洞敌楼护城楼是河曲县城一座保存完好明代长城敌楼,位于城北古河保营北墙外的黄河边,距河岸与城墙均不足百米。周围居民较多,绿树成荫,四季游人不绝,于是人们便把这周边整块地方统称护城楼。护城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初期,在张居正支持下,戚继光建议“北固长城”,明政府下令在长城上加修方形峰火台,古护城楼就是其中之一。<br><br><br><br></h3> <h3>偏头关明代长城设九边重镇防守,其中太原镇又称山西镇驻防偏头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东达黄榆岭(今山西和顺县),全长800公里。其中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计六条长城,再加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总长500公里。</h3> <h3>老牛湾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长城o.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老牛湾堡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今堡城尚存。因内蒙古境内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都称偏关老牛湾堡为楼疙瘩以示区别。老牛湾堡地势较高,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堡北今存一砖砌敌楼,楼南有一门,门额上有匾,阴刻楷书“老牛湾墩”四个大字,并有题头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万历岁丁丑夏”。<br><br><br><br></h3> <h3>(待續)長城百關圖冊第五季固原鎮所轄長城(延绥、宁夏、甘肃)<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