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变迁

牛瑞璠

<p><br></p><p> 交通的变迁</p><p> 1958年,老父亲经过自己不懈努力,考上了距镇平老家240华里之遥的方城师范,那时,镇平、南阳、方城之间没有公共汽车,青春年少的父亲约了四个一起考到该校的镇平老乡,早上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晩上7点左右赶到南阳,在南阳稍事休整,吃了从家带的干粮后,继续赶路,至第二天早上赶到学校,用时一天一夜,他们四个人脚上都走出了血泡。</p> <p>1982年秋,我要离开家乡,到平顶山上学了,早上6点起床,老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还有一个大包袱,到距家4公里的312国道旁,坐到南阳的大巴车,然后坐火车到平顶山,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走出南阳地区,第一次坐火车。那时的绿皮火车,一站一停,晃晃悠悠,象一头正在爬坡的老牛,喘着粗气,冒着白烟,动力靠燃煤,等它气喘吁吁,晃到平顶山火车站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用时8个多小时。</p> <p>2007年秋,小女要到上海读书了,朋友用私家车,把我们所有的东西打包,装在后备箱里,一路高速,早上7点准时从家里出发,车好速度高,风驰电掣,一路欢笑一路倾谈,不知不觉间,已是中午,在南京服务区休息、吃饭,赶到上海她的学校,是下午4点多,用时9小时。</p> <p> 小女在上海求学9年,不管是春运回家来了,还有节后返学校,我有一个朋友是豪华大巴老板,她可以免费坐,但女儿觉得坐大巴用时长,太受罪,坚决不同意坐朋友免费大巴,而是选择卧铺火车、动车、高铁,偶尔坐过几次飞机。我吐槽她不坐免费车,告诉她我父亲步行上学,她理直气壮地说,时代不同了,交通条件岂可同日而语?</p> <p>再后来,小女求学国门之外,往来全是飞机,2017年,我和爱人还坐飞机外国游一圏。</p> <p>  高速是远行者一双自由的翅膀,私家车是户外人的飞毛腿,他们背起行囊,说走就走,走在有道路的地方,走向通车的远方,从自己住烦住厌的地方,到了别人待够的地方。</p> <p> 2014秋,我们家里新增了第3代,无论我们两口子去那里,都带着她,她小时候,我们还要带着奶瓶,带上保温杯,开着私家车,走在高速上,随意出行,开心游玩。</p> <p> 2019.夏,我独自带着我家的第3代,坐高铁到大连,朝发夕至,晩上6点多就下车了。在大连那几天里,读读公略,看看方位,查查地铁站,带着第三代看大海,浏览大连的风土人情,好山好水,又乘坐游轮到烟台。</p> <p> 快速发展的交通,缩短了空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也不再为回南阳老家坐火车,或者坐大巴,一晃大半天而发愁,不再为想去那里,道路不畅通、交通不便捷而吐槽,而是为出行方式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犹豫不决,踌躇不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