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无锡置县建城2222年

山高路远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当我们跨进2021年门槛的时候,无锡这座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的城市,将迎来2222岁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自汉初至今,无锡的建县、建城史将翻至2222年的篇章。而且,2222年间,城址始终未变。2222,数字吉祥,有趣也好记。建城2222年,值得纪念!</p> <p class="ql-block">  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的先民已经在这块江南水乡之地,择高而居,繁衍生息;秦汉之后,无锡“因水筑城”,从一个小村落,逐渐发展成明清时期的江南中心城市和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无锡别称锡山,相传古时锡山曾经产锡,唐代茶圣陆羽在《惠山寺记》中记了一块石碑,碑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于是有谚语相传:“无锡锡山山无锡”,后人便误以为无锡因山而名。其实,早于陆羽一千年的战国黄歇(春申君),便有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的记载。汉初建县,只是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p><p class="ql-block"> 在汉之前,现今无锡地域内也曾筑过三座城,只是与现今的无锡城并无传承关系:一是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梅里“垒土为城”,二是春秋时的阖闾城,三是范蠡城(又称斗城)和黄歇城(简称黄城)。</p> <p class="ql-block">  【泰伯城】商末武乙时(前1147-前1113),泰伯、仲雍奔向江南,建“勾吴”都城于梅里。城周三里200步,外郭300余里,首开无锡建城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阖闾城】春秋末周敬王六年(前514),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还师,在古太湖畔建大小方城两座,名“阖闾城”,占地100万平方米,位于今无锡与常州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范蠡城与黄城】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在“龙尾陵道”即今惠山西簏、舜柯山之北建范蠡城,俗称“斗城”,为屯兵场所。战国末,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相春申君黄歇徙封江东,于斗城附近建“黄城”。</p> <p class="ql-block">  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始于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墓、泰伯庙纪念。</p><p class="ql-block">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吴王迁都苏州,吴国历经740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诸侯国家。</p> <p class="ql-block"> 此后,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无锡属会稽郡,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直到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仍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p><p class="ql-block">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p> <p>  明洪武元年(1368),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p><p> 民国元年(1912),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p><p>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行署。</p> <p class="ql-block">  三千年历史翻过,无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值得说道。这座滨江临湖的山水城市,北依华夏第一江长江,南傍中国第三湖太湖,还有全球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抱城”又穿城而过。对此三者,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泱泱中华,悠悠古邦;地大物博,源远流长。千载运河,举世无双;南驰吴越,北走燕乡。</p><p class="ql-block"> 浩浩长江,万古流芳。出山入海,日月同光。赋以咏之,慨当以慷。</p><p class="ql-block"> 伟哉太湖,以云为岸,以天作疆。处吴越胸间,汇百川烟水;踞三吴腹地,收万象风光。</p> <p class="ql-block">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无锡处于苏锡常都市圈和沪宁城镇聚合轴的中心位置,是京沪高速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也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与新长铁路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运河穿城】从3000多年前的泰伯开凿伯渎港开始,无锡城的发展便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吴国在无锡地区开挖邗沟,晋代开挖锡澄运河,隋朝连通京杭大运河。运河从无锡城中穿过,周边航道四通八达,成为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运河上的米码头、布码头和著名的经济和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交通先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沪宁铁路上海-无锡段率先竣工通车,上海无锡连为一体;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公茂轮船局开辟上海-苏州-无锡航线,上海招商局开辟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客运班轮,后又开辟无锡-溧阳航线。</p> <p class="ql-block">  锡沪两地相通,促使当年只有40万人左右的无锡城,竟有近10万赴上海谋生;两地的融合,更激起无锡的民族实业家群体喷涌而出,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说法。这些实业家其足迹所到,遍及各地,其人数之多、实力之强、成就之大、影响之广,在全国是罕见的。</p> <p>  从189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在短短的31年时间里,无锡成为苏南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是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青岛齐名的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且为其中惟一以民族工商业立市的城市。无锡的工业产值与武汉并列全国第三,产业工人总数仅次于上海,形成了“小无锡、大上海”的工业格局。</p> <p> 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王进雄从文化融合的历史角度,分析今日无锡文化、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四个重要节点的文化融合——</p><p> 其一,泰伯奔吴。泰伯、仲雍从北方带来了大量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与古无锡原住民筑城建国,形成了无锡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融合,古无锡也成为吴文化重要的发源地,这次融合促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诞生。</p><p> 其二,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匈奴攻破晋都,西晋灭亡。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建立东晋,大量中原贵族、士大夫进入南方。无锡与整个江南地区也因此第二次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p><p> 其三,北宋南迁。北宋晚期,金国日益强大,最终迫使宋朝南迁。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三次南北文化融合,无锡地区也因此快速发展。此次交流的结果,宋宁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蒋重珍成为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此后元、明、清三朝,无锡地区出现多个状元和大批的进士、举人。</p><p> 无锡因为三次南北文化交流而受益良多。元代,无锡升格为州,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无锡的人文环境和大运河穿城而过的独特地理优势,让元代官府确定在无锡建亿丰仓,无锡成为四邻地区粮食储藏和漕运中心,终于逐渐发展成为粮食和布匹的交易中心。持续的商业活动加速了无锡与各地的交流,无锡地方的商业文化日臻成熟,为以后快速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而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第四,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东方的大门,中华文化被迫与西方文化融合。上海开埠后,无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深,东西文化在无锡剧烈碰撞。独特的具有商业文化特质的无锡文化,快速地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融,使无锡地区在清末之后出现了人才爆发式增长的现象,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无锡县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声名鹊起,被誉为“小上海”。而“大上海”的身后,是一大批无锡籍的“煤铁大王”“纺纱大王”“面粉大王”“电气大王”……还有中国首富的荣氏家族!</p> <p>  作为锡商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以无锡为本源地,在上海、武汉、重庆、芜湖等地建有分厂,从1900年到1949年半个世纪中,荣氏家族在开办了振新纱厂后,又陆续在上海创办了福新面粉厂,振新、申新纱厂等企业。至1932年,荣氏兄弟已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9家,成为当时国内资本最大的实业家之一。1936年,无锡仅薛家的永泰丝厂出口生丝就多达2.5万包,占当时上海出口总数的50%。无锡丝业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丝都”。有人对民国时期上海实业家做过统计,名录里的近800位实业家,竟有137位是无锡人。</p> <p>  解放后升格为无锡市,与苏州、常州并驾齐驱,合称为苏锡常。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华文化首次主动融入世界,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光彩耀眼……无锡把握了发展的每个重要契机,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进步。</p> <p class="ql-block">  苏南硕放国际空港目前已开通航线近80条,年吞吐旅客660万人次。至2021年末,无锡第四条地铁开通。2017年无锡进入全国14个万亿GDP城市行列。</p> <p>  湖风起,江潮涌。无锡作为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下,再次乘风而起、搏浪前行?是这座城市未来五年的新答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