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康有为《谢恩折》局部</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CCTV2《寻宝·走进南宁》栏目组,2009年4月27日来到绿城。</p><p class="ql-block"> 沁竹斋珍藏的康有为行书长卷《谢恩折》从“海选”产生的50件藏品中,经专家再鉴定以及藏友“PK”和现场交流,入围南宁市十二件候选藏品。在书画组的候选藏品中,康有为《谢恩折》书法长卷与吴昌硕的《花卉》和汤贻芬的《山水》国画进入“斗宝”环节,最终康有为《谢恩折》书法长卷以“稀世墨宝”藏品闯入《寻宝·走进南宁》最后四选一“巅峰对决”。</p> <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7日,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2《寻宝·走进南宁》栏目组录制节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央电视台CCTV2《寻宝·走进南宁》大型活动被评为“南宁十二大民间宝物”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南海先生”。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仕宦家庭,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述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欧洲十一国游记》和《广艺舟双楫》等。</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是我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于1894年和1897年两次来广西桂林讲学,在桂林叠彩山风洞石壁上和七星公园的“桂海碑林”里龙隐岩龙隐洞都有其讲学时留下来的碑刻。因为“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 暴得大名。这场发生于1898年夏秋之交前后不过百天,被概括为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史称康梁变法。 他在政治变革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被逼逃往日本等31个国家,流亡16年。</p> <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22日,故宫博物院单国强老师为康有为《谢恩折》出具文物鉴定证书。</p> <p class="ql-block"> 康有为《谢恩折》书法长卷(420x20cm)1161字,内容叙述康有为帮助光绪皇帝变法,在“顺四万万之人心”的“百日维新”失败后,受西太后慈禧诬谄其企图“进毒丸”谋害皇帝而被全国通缉,遭“暗探秘密跟踪”,在香港“鄰舍开地道炸”,“暗杀五、六次”、获“英吏双舰救之”,逃往国外,辗转于世界各地;在“新加坡、横滨、印度、俄罗斯,远避美欧,飘泊西洋,三周大地。经历31国,60万里,四处避难,历尽艰险,在外16年……”的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 据考,此奏折是康有为在青岛人生的最后阶段,70岁之际欲祈奏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该奏折系康有为书写完成后,还来不及禀呈上溥仪皇帝时,即于当年3月31日暴虐。该手卷另一件在康有为六女儿康同复手中)。晚年的康有为仍坚持保皇主张,称“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今上的”,并表示自己奉“密诏”而不便和革命党人往来,拒绝与革命派合作。(该《谢恩折》在民国曾由珂罗版印刷发行,原稿在康有为六女儿康同复手中。印数不详,存世不多。2007年10月27日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以古籍善本类拍卖预展过一本,估价2000—3000元,成交价5000元。)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康有为仍然倡导变革,对研究康有为晚年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之际,有着浓郁哲学气质与强权欲望的康有为,在书法上也要主导“话语大权”。提倡“尊碑卑唐”、“尊碑抑帖”主张,倡导从碑刻中汲取营养、求意趣,并潜心研究,致力于《石门颂》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云峰山诸石刻中。他涵泳沉潜,革新改良,在其振聋发聩影响下,尊碑思想将晚清碑学又一次推向高潮,撼动了几千年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步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并在书法史上牢牢地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在书学上崇尚其“变”的他,认为:“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一端也。”康有为不仅是位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再度极力标举碑学,将魏碑、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对现代书法史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这一角色可以比肩他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分量,令其文风和书风相得益彰,从而也为他赢得书坛领袖的地位。从康有为《谢恩折》书法长卷中,让我们窥见一斑地领略了康有为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韵致,将碑体的圆笔、体势大力揉进其书法中。内紧外松,开张峻拔,用笔迟送涩进,时而放笔直取、一任霸悍,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其点画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落墨于纸,筋丰力满,痛快淋漓……他的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一如他的主张,一如他的思想,一如南海先生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欣赏康有为书法,其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让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在康有为的《谢恩折》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出现的21个“之”字,这些“之”字在行文中字形妍美,因势生发,写法各自独领风骚,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书法书写而成。而康有为的《谢恩折》一共出现42个“之”字。康有为对这些重复字的处理,各自不同,各逞美态,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之”字</span>有异曲同工之妙,字字迥异,手法高超,令人钦佩。整幅书法章法有度,一气呵成。在枯润、疏密、显晦、清浊的变动与游移中,饱含着紧张、膨胀与挣扎的艺术魅力。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体阔势宽,平正端庄,逆笔藏锋,迅起急收,骨气内藏,下部疏散,长撇大捺,点画峻厚,笔法跳越,结体疏密得宜,字风浑厚雄放,具有纵横奇宕之气,恣肆奇逸的艺术风格,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的书论,亦同其政论,立论时有险绝,尤其对唐人书迹的褒贬,不乏偏颇,但终能在效果上让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写的“康体”,尤以晚年最为成熟,将清代碑学又一次推向高潮。他学识广博,阅历丰富,胸襟开阔为他人所未有,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独有的素养。特别是晚年所书,渐入化境,纵横开阖,大气磅礴,浑厚雄健,潇洒奔放,饶有古意。后学总结用三个字概括“康体”的主要特点:“重”、“拙”、“奇”。所谓“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指的是古扑、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奇”,指的是奇险俊逸、舒朗,有高远之感。他书写的“康体”,笔下波澜,妙入毫端,潇洒奔放,其腕下功夫之深,足以令世人折服。</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是清代社会未期,由知识阶层脱颖而出的改革家。他厌恶旧营垒,渴望用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对传统封建制度进行改造。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考证康有为的奏摺和评论他的政治思想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样,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作用正逐渐地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为一代又一代人所首肯和重视,对后世书坛的演变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附:民国珂罗版局部。</p> <p class="ql-block">附释文:</p><p class="ql-block"> 追述戊戌变法经过并向溥仪谢恩折</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 奏为敬谢天恩,以臣行年七十,特赐臣寿,恭折仰祈圣鉴事:</p><p class="ql-block"> 窃以今年二月初五日为臣七十岁览揆之辰,二月四日徐良由津抵沪,赍到皇上御笔“岳峙渊清”四字匾额一幅,玉如意一柄,赐臣为寿。臣喜舞忭蹈,当即恭设香案,望北叩谢天恩。祇领讫,徐良并述圣旨谓:自京隻身出津,无多长物可赐。欲撰联,只得出联,匆匆未成对语。伏听感极,以喜以伤。</p><p class="ql-block"> 伏念臣海滨鄙人,文质无底,虽十三世之为士,而门非华腴;既四十岁以无闻,徒竽滥科第。先帝忧国阽危,畴咨俊乂,擢臣于侧陋冗散之中,谘臣以变法自强之业,谕臣专折奏事,由是感激,竭尽愚忠。先帝扫二千年之积弊,政厉雷霆;顺四万万之人心,令如流水。书朝上而电夕下,国虽旧而命维新。百日变政,万汇昭苏,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动色而悚听。乃为那拉后所废除,遂幽先帝而兴狱,既诛六士而戮及臣弟,更掘先墓而逮捕臣孥。大索京师,则闭城门而断铁道;严搜津沪,则发缇骑而停舟车。既布太上训政之诏,谓围颐和园以危后体:更师明季红丸之案,诬进毒丸已弑圣躬。臣捧诏惊号,绝心蹈海。英吏谓圣躬犹在,救臣偷生,然图臣之形遍于中外,捕臣之电散于全国,网罗遮布,羽翼难飞。若非衣带之密诏促行,飞鹰之兵舰煤绝,臣久已上巴黎断头之台,洒东市朝衣之血,阅今卅载,墓木拱矣,岂有余生以上拜圣恩哉。逮英吏以双舰救臣,乃得出亡而奔外。然购臣之头,悬赏至五十万;刺臣之事,暗杀至五六举;或贿通护卒,冒深夜以登楼;或赁居邻舍,开地道以行炸,此则在香港也。或托于知交之旧故,而密来挟刃;或迟于已行之不遇,而刖及车夫,此则在星架坡也。若暂过而夜焚所居,殃及清议报馆,此则在横滨也。</p><p class="ql-block"> 凡兹十死之至危,自维全生之无术,遂自印度远避美、欧,流离绝国之风波,飘泊西洋之天地,梯山航海,行遍四洲,追日逐月,三周大地,历经三十一国,行道六十万里,出亡在外,十有六年。每当向若望洋,睨惊涛之拍拍;残星落月,望北斗以依依。听胡笳之悲鸣,思汉月以日远,苏武之节旄啮之垂尽,班超之玉门生还无期。上哀圣主瀛台之幽囚,下痛亲友柴市之惨戮,内悲老母倚闾之不见,外忧生民乱世之多艰,未尝不肝随肺裂,心逐魂飞。赋远游而悲秋,诵大招而不返。中拟俄罗斯之漫游,幸得陆征祥之密告,谓俄允后约,来则执归,行李戒涂,遄行遂止,不则,宋仲几执归周室,樊於期头入秦廷矣。乃蒙天佑,竟得生还,然已鼎湖龙去,弓剑难攀;周室鼎移,玉步顿改;望帝之杜鹃血尽,华表之辽鹤空归。虽载洵曾举臣总揆,然大盗谋移国而未行;华侨多从臣保皇,纵会员有亿兆其何补。于是袁贼篡位;洪宪窃号,臣愤思讨贼,义不帝秦,谓非亡新,不能复汉。乃密激志士,大联群师,蔡锷出臣门下,陆荣廷为臣知故;西南诸将鼓其仗义兴师;东南七省劝其严守中立。王莽遂殪,侯景无成。然虽尽瘁连年,尝复明辟,人事多阻,天变日深。近乃至黄屋蒙尘,郊宫鞠草。臣回天无术,行泽悲吟,每念家国而咎心,宜使祝宗以祈死。我皇上不自轸清露之苦,乃垂注臣初度之生,入此岁来,年已七十,怜其马齿之长,恤其牛走之劳,远命使人特衔天诏,宸章耀于蓬荜,高深勗以岳渊;玉德贲于丘园,提携望其如意。仰云章之烂河汉,抚宝玉之重连城。此岂微臣所当被蒙,尤为老臣惊于受宠。付子孙传后世,永戴高天厚地之恩;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露轻尘之报。</p><p class="ql-block"> 所有感激下忱,理合具折恭谢天恩,伏惟皇上圣鉴。谨奏。</p><p class="ql-block"> 【说明】本文上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五日,录自《康南海先生墨迹》。</p> <p class="ql-block"> 说明:康有为雕塑、印章及照片均为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鸣谢:何志刚老师提供民国珂罗版局部照片及校对释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