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成于思毁于随——听课有感

鉴津

<p>  从通知下发到学校,我就主动要求参加了此次研讨学习活动,因为在井底呆久了就会失去思考的能力,从教二十多年早已失去刚入职时的积极热情,更多的是在应付和完成任务,课堂上常常是凭多年的经验蒙眼上课,今年因为疫情,接受了区教研员史老师安排的网络集体备课任务,我从通识每一册的课题编排到四个学习领域的分层目标,再到具体的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的详细解读下,我发现自己真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教学模式了。</p><p> 今天的听课收获很多,我也在史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在评课环节提出了我的困惑和反思,以下是我的学习记录,今日记之备忘。</p> <p>  冯老师的《学画农民画》,课堂既热情又严谨,很惊喜冯老师提出出自农民之手的画是艺术作品么?这个问题,这不但很好解读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还提升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判断。在这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农民画?农民画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农民画的哪些本质?这些本质又包含了哪些美术素养?这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一个程式化的词,造型,色彩,构图,装饰能解决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所达到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不同工具体验不同媒材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织原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与装饰 。)</p><p> 我个人疑惑:比如这堂课究竟让学生理解了哪些农民画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他学会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和谐多样于统一的组织原理了吗?激发他想象创造能力了吗?</p> <p>  于老师的《假如我是巨人》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觉是思维的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于老师的导入简单粗暴而又直击重点,他自己的扮演和照片的特效处理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这些都直接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刺激了形象思维,至于如何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依靠我们美术课堂的老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比的双方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才能让对比更加强烈?色彩气氛偏重哪种类型?你个人喜欢的色彩搭配是什么?哪些颜色更加体现自己的性格角色?等等。</p> <p>  杨老师的《会动的线条》这节课沉稳有力的解读了美术素养中的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非要挑毛病的话,就是优秀作品的鉴赏太少,缺少了对会动线条的文化解读。</p> <p>  以上的记录是仓促而又真实的,我这样提出我的观点并不说明我讲的有多好,而只是希望自己行成于思而不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