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军:黄土地里蹚出乡村振兴路

清心

<p>  秋冬时节,广袤的大地失去了往日的缤纷,行走在黎城县黎侯镇新庄村,村道边上村庄与田野的交界处,喜梅家庭农场一垛垛金色的玉米格外抢眼。场地的另一侧,闲下来的农机具:拖拉机、播种楼、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玉米收割机、喷药车、农用车等占了农场的半部分。满身油污的农场主王采军边整修农机,边和记者攀谈,说到今年的收成,王采军内心的喜悦不禁流露。</p> <p>  34岁的王采军今年种植了180亩玉米,按当前的市场价计算,纯收入在13万元左右。并且从去年开始,王采军还替本村村民托管了300亩土地,他说:“自己有农机,种100亩地和种300亩地没啥区别,就是多费几天时间罢了。”</p><p> 新庄村贫困户王利庆长年患病,为了维持生活,妻子在外打工,家里的12亩耕地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在得知王采军要当“地保姆”时,他们首先和王采军签订了托管协议。王利庆说:“除了国家补贴,让采军耕种1亩地大概花费100元,我这12亩地,除了成本,一年还能落万数块钱,也省了我家这位操心劳累,她在外顾好自己,只管挣钱就行了。”</p><p> 在新庄村,像王利庆一样把土地托管给王采军的农户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二以上,新庄村第一书记叶建新说:“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一大亮点!新庄村先行一步,王采军的‘家庭农场’已率先给咱蹚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p><p> 说起“蹚路子”,王采军说:“我就是新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走上这条路子,全靠党的好政策和“传经送宝”的叶书记的指导。”</p><p> 据了解,王采军的父亲生前在309国道的仁庄村口开农机修理门市,王采军初中刚毕业就去给父亲当学徒,由于吃苦耐劳、钻研好学,仅四年时间,不到20岁的王采军便脱师而出、独当一面。熟悉农机具,又不怕吃苦,2007年,王采军家承包了村里40亩机动地,尝到种地也有收益的甜头,他家又逐渐把村里的撂荒地和村民收成低的耕地承租下来,面积扩大到80亩。2016年,黎城县委党校讲师叶建新派驻新庄村任第一书记,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经常利用“三会一课”为大家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着力在新庄村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叶建新的帮助和指导下,王采军充分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购买了耕、种、收一体化农机具,并且把租种面积扩大到了180亩。他不仅成立了家庭农场,还帮助村民托管土地,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本村生产力,实现了全村耕地的最大集约化。</p><p> 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栓玲说,王采军不仅是种地的好手,农机修理的能手,还是我们支村委的好帮手,他是新庄村最年轻的支委委员,除了分管的护林防火和民兵工作,只要是村上的事,不管有多忙,他总是公事大于私事,随叫随到。他这一个人带活了我们整个村庄。(王建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