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引起的心灵冲击

凉风

<p>照片如同小说和诗歌,都是平面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是照片直接用画面提供视觉信息,小说和诗歌用文字引导想像再构成虚幻的视觉,显然照片的可读性更直观一些,正因如此,人们在第一眼看照片时很容易被其艳丽的色彩、美丽的画面所吸引,而照片所透视的深度涵义却需要下功夫仔细解读。有时候,一张反映人文情感的新闻照片会给人带来巨大震撼,其冲击力会超过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p><p>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张黑白照片,画面只有三个人物形象,左侧黄金分割线上布局了一扇普通的木门,门口站着一位驼背老太太迎接对面远方的客人,眼神中充满诧异和期盼、疑惑与委屈,张开的嘴巴似乎在半信半疑地喃喃自语:总算回来了,怎么才回来?真的回来了?一位年轻男子半躲半藏的斜依在门边,怯生生地看着陌生人,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一位头戴礼帽身穿西装笔直站立的先生,布局在画面的前景,但却是背影,从衣着打扮以及手提行李箱看先生显然是从埠外远道而来的贵客。</p><p>至于三个人的相互关系,老太太无疑是年轻人的母亲,那么对面的先生是谁?老太太的儿子?兄弟?还是其它亲人?画面下端的一行文字揭开了谜底:先生对面的老太太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当年的爱人!看到这里,照片的基本信息和故事梗概彻底清晰了,画面的冲击力砰然爆发,犹如一声劈雷!你可以无限展开历史的想像:大约38年前,一对年轻人新婚燕尔,丈夫随军南征北战,离多聚少,终于等到儿子出生的天伦时刻,丈夫随部队逃亡台北,从此天各一方,只有两心相守。岁月如梭,妻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恪守着一日夫妻百日恩的传统美德,独自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像天底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一样,过着艰辛平静的普通生活。多少个夜里总要梦见心爱的丈夫,多少个白日眼前总幻想着丈夫的身影,一次次期盼随着岁月流逝变成泡影,身心饱受煎熬和折磨,儿子长大了,自己却苍老驼背了,失望的目光也变得麻木黯然,而心爱的人还是难得一见,这种苦楚让人禁不住心酸落泪。</p><p>历史的沧桑虽然无情,却让感人的故事变得更加精彩!本以为在有生之年再也见不到至亲爱人了,却不料她日思夜想的亲人此刻就在眼前,于是就出现了照片中老太太的复杂表情,这绝对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高明的表演都难以做出这种表情!旁边儿子的眼神则更多地体现在陌生与茫然,因为他的记忆中肯定没有父亲的概念。作为画面的主体,母子两人自然协调的表情被摄影师瞬间截获,成为照片富有冲击力的重要亮点。</p><p>从画面的构图技巧看,至少采用了对比和留白两种表现技巧,布衣打扮的母子与西装革履的先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地域对比。先生只见背影不露面部的处理借鉴了绘画和电影里的留白形式,你完全没必要关注先生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故事的主线、画面的主体、历史的沧桑等全部信息,足以让你能够想象到应该是什么表情,至少有歉意和感激的成分。</p><p>看这张照片,其实想说的话很多,完全可以拓展成一部小说,这应该就是新闻照片的魅力所在。</p>